情感干预在AIDS患者心理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情感干预在AIDS患者心理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杨红芳1张国芬2刘美琴3

(1.3湖北省武穴市妇幼保健院435400;2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435400)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464-02

【摘要】目的探讨情感干预下运用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情感干预措施对住院AIDS患者心理康复是否有影响。方法将48位住院AIDS患者按居住单号、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给予普通护理支持与心理指导,实验组(28例)在给予普通护理支持与心理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情感干预,并评定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心理康复SAS、SDS、SCL-90、PC、NC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AIDS患者在普通护理支持与心理指导基础上给予情感干预,可以有效促进住院AIDS患者的心理康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情感干预AIDS心理康复效果

20世纪80年代,能摧毁人类免疫系统的感染性疾病AIDS(acp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出现,并在全球迅速流行,随之1985年报道我国国内第一例AIDS病例以来,中国处于AIDS蔓延的重要时期,AIDS传播迅速,病死率极高,对全球人民的健康已构成威胁,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HIV(humanimmunodeficieccyvirus)感染AIDS而带来的诸多影响心理康复的问题,已成为AIDS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应激源,这一特殊的人群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得以普遍关注,而AIDS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责影响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康复。对于AIDS患者这一特殊群体,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态度、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等心理状况,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来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其生命质量,已变得急不可待。因此在普通护理支持和心理指导基础上,我们对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8例AIDS患者进行情感干预,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住院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HIV/AIDS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4-66岁,平均44.5岁。文化程度分布:小学以下18例,初中12例,高中10例,大学以上8例。

1.2方法48例AIDS患者均按照《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予以常规的护理和心理康复,将48例AIDS例患者按居住的病室单号、双方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实验组2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病情程度,情感干预前焦虑值、抑郁值、积极应对分值,消极应对分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心理康复,即进行传统的家庭支持和心理指导,从患者入院第一天起,医护人员说法与其信任的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鼓励其信任的家庭成员在物质、情感投入方面给予支持,医护人员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达到帮助患者心理康复的目的。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医护人员采取情感干预措施,采用访谈、倾听、亲情化服务、健康指导、医疗费用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技巧,每次20-30分钟,2次/周,共持续12周,同时遵循尊重的原则,不评判原则,启发的原则和保密的原则,坚持护患关系原则的前提下,给予情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耐心、细心、悉心、富同情心地与患者交谈、倾听,在取得他们的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宽慰,使医护人员成为患者及家属的倾诉对象,运用沟通技巧,化解他们内心的苦闷、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使他们拥有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心理空间。

(2)提供亲情化的服务及一定的生活援助,如用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及护理使患者得到零距离的亲情化服务,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提供一定的生活援助。

(3)情感干预式进行心理康复:由科主任、护士长、管床医生、责任护士组成“情感干预小分队”,对AIDS患者进行精神慰问和心理康复指导,关心其生活上的困难,诚恳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消除他们的烦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其提供无偿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同时还适当地播放一些轻音乐,强化豁达、乐观的正性情绪,从而减轻家属的心理负荷,增强患者的心理康复。

(4)情感干预式进行健康指导:由于患者及家属大都对AIDS缺乏全面认识,患者对疾病失去信心,家属对患者产生误解,患者极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并影响其心理康复,因此积极向他们宣传AIDS相关知识及治疗护理要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从疾病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形成正确认识,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5)实行医疗费用优惠政策,减轻患方经济负担:AIDS疾病病程长,使经济支付具有长期性,患者及家属在体力上耗时,经济上耗财,心理上受压,因此由国家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可使患者得到真正、实在、实惠的经济支持,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心理康复并促进社会稳定。

(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AIDS患者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开始新的生活。我科医护人员积极加强上与政府职能机构、下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密切配合,并呼吁社会要尽力做到对AIDS患者的理解、关心、爱护、支持,消除社会歧视,为AIDS患者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患者自强自立,回归社会。

1.3评价指标

(1)评估两组患者情感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值;SCL-90评分值;PC(plsitivecoping)、NC(negativecoping)评分值。

(2)评估工具:一般情况问卷调查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项目[2]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2]

特质应对问卷项目[2]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情感干预后心理康复测评情感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自评分,积极应对分(PC)、消极应对分(N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而情感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测评分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和表3.

表1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

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P<0.05

表3两组干预前后PC、NC评分的比较x-±S

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P<0.05

3讨论

AIDS是全球登记在册的一种进行性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不但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成为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原[3],研究中我们发现焦虑、抑郁、自杀等是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行为。我们对AIDS患者的心理康复一直在寻找一种干预性的突破口。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及行为[4],而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情感干预是其延伸的尝试之一,情感干预主要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状况通过情感交谈、亲情化服务、情感干预式支持、医疗费用优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来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面临AIDS患者焦虑、抑郁等复杂的心理行为可以帮助患者重构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可以回归到正常轨迹的,在情感干预中,医护人员用真挚、热情、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向患者表达了生物—医学—社会新型模式下的一份关怀、一份重视、一份信赖,进而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重新审视自我,从而改变患者主观上的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应激原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明显改善了AIDS患者的心理适应及应对状态,使患者的心理康复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江平,李太生.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

[2]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8-125.

[3]刘德,赵映前,刘建忠.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HAART治疗效果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4):13.

[4]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

标签:;  ;  ;  

情感干预在AIDS患者心理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