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朝外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外戚中并不特别突出,在声名赫赫的两汉外戚的掩盖下极易被忽略,即使是与在政治影响力上远逊于两汉外戚的两晋外戚相比,也依然不够突出,而历来学界对外戚的研究也多关注两汉时期,对于其它时期外戚情况的研究较少,有关南朝外戚的研究,则更加稀见。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南朝外戚具有了前代外戚所没有的特性,即外戚及其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受皇权更迭的影响,依然能够作为新朝的外戚而保持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故而本文从南朝外戚的构成、其得以与南朝皇室联姻的影响因素、南朝外戚与南朝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之关系等方面入手对南朝外戚进行分析,以阐释这一特性。南朝皇族出身均不甚高,为次等十族或寒人,但均为侨人则毋庸置疑,而外戚士族的出身则普遍高于皇族,其构成则是并有侨姓十族与吴姓十族。宋、齐、梁三代的外戚中,既有东晋以来的侨姓高门,也有与皇族门第相当的次等侨姓十族,未有出身吴姓士族的外戚,皇族的联姻对象局限在侨姓士族内部,至陈时,皇族始与吴姓士族通婚。南朝外戚的这种构成是由于南朝皇室择婚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主要的则是门第等级因素和人物素质因素的影响,此外,因地域不同而引起的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的社会地位的差异等相关因素也对南朝皇室的婚姻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朝外戚在东晋南朝皇朝更迭中适时转变政治立场,对于新朝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与前代相比,南朝外戚的政治影响力也不高,而南朝外戚士族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则因与皇室的联姻而受到了影响,门第或升或降。南朝外戚士族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门第相对较低的南朝皇族在与高门外戚士族的长期相处下,受上层士族社会文化风气的熏陶渲染,其成员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皇室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但双方在长期相处中依然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又在冲突中相互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东晋南朝的书籍整理与学术总结[J]. 中国史研究 2017(01)
- [2].东晋南朝时期女性的“时尚发型”[J]. 大众考古 2016(02)
- [3].茶文化[J]. 农家致富 2017(06)
- [4].东晋南朝采莲诗歌浅析[J]. 北方文学 2017(24)
- [5].东晋南朝吴郡张氏兴盛之原因探析[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10)
- [6].东晋南朝时期山水画的艺术特性[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15)
- [7].从虚字的用弃看东晋南朝五言诗风的转变——以陶渊明、谢灵运为中心的个案探讨[J]. 语文学刊 2013(02)
- [8].论西省与东晋南朝文学[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9].东晋南朝望族辞赋创作研究——谈琅邪王氏之辞赋[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0].东晋南朝文化场域下的陶渊明接受研究[J]. 琼州学院学报 2013(06)
- [11].百济的天下意识与东晋南朝的天下秩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2].东晋南朝“三吴”概念的界定及其演变[J]. 史学月刊 2012(11)
- [13].东晋南朝出土墓志资料概述[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4].浅析东晋南朝流民自主流向问题[J]. 青海师专学报 2009(03)
- [15].试论东晋南朝妇女的财产权[J]. 法制博览 2016(14)
- [16].清谈风尚与东晋南朝文学之演进[J]. 江汉论坛 2014(08)
- [17].论“吴声”之勃兴与东晋南朝社会变革[J]. 音乐研究 2015(06)
- [18].东晋南朝乐人的存在形态及对音乐文化的影响[J]. 音乐研究 2015(06)
- [19].春风动春心——东晋南朝乐府民歌[J]. 文学与人生 2008(05)
- [20].中古史研究的新创获——评王永平教授新著《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21].东晋南朝时期山水画研究[J]. 艺术百家 2016(S1)
- [22].东晋南朝浙西航线文学研究[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08)
- [23].广东韶关市浈江区东晋南朝墓[J]. 考古学集刊 2019(00)
- [2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与意义[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9(06)
- [25].东晋南朝两性关系概论[J]. 新余学院学报 2014(02)
- [26].东晋南朝土断“阶段性”特征刍议[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7].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J]. 中学历史教学 2019(12)
- [28].如此“体恤”为哪般?——东晋南朝时期的“恤贫”现象[J]. 文史知识 2014(11)
- [29].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引论[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03)
- [30].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J]. 学习与探索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