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氟草醚乙酯论文-张博

氯氟草醚乙酯论文-张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氯氟草醚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氟草醚乙酯,氧化反应,氯化反应,酯化反应

氯氟草醚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08)在《含氟二苯醚类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二苯醚类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化学名称为(S)-2-氯-5-(2-氯-4-叁氟甲基苯氧基)苯甲酸乳酸乙酯)最早是由匈牙利布达佩斯化工厂于1988年开发出来的。作为含氟二苯醚类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具有高效低毒、除草谱广、安全的特点,主要用于苗后防除阔叶杂草。本文优化了以间羟基苯甲酸和3,4-二氯叁氟甲苯为原料的传统工艺。其中,氯化反应考察了溶剂、催化剂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发现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在50℃下通入氯气反应10小时,氯代收率为84.4%;酰化反应考察了溶剂,温度的影响,发现以甲苯为溶剂,80℃回流下酰化最佳,收率为95%;酯化反应考察了缚酸剂,反应时间的影响,发现以叁乙胺为缚酸剂,反应2h最佳,收率为88.4%。合成产物及中间体均经IR、~1H-NMR表征。本文首次以3-甲基-4-氯苯酚为原料,开发了一条可获得高光学纯度产品的新工艺。新合成方法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氧化法控制了羧基与邻位氯的相对位置,避免了氯代方法造成的异取代和多取代副产物,包括叁步反应:以3-甲基-4-氯苯酚和3,4-二氯叁氟甲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制备2-氯-5-(2-氯-4-叁氟甲基苯氧基)甲苯;再经氧化得到2-氯-5-(2-氯-4-叁氟甲基苯氧基)苯甲酸;最后经酰化,酯化最终得终产品(S)-2-氯-5-(2-氯-4-叁氟甲基苯氧基)苯甲酸乳酸乙酯。在缩合反应中,考察了反应方式、物料配比、反应温度的影响,发现在130-140℃下,3-甲基-4-氯苯酚和3,4-二氯叁氟甲苯的投料比(mol)为2:1,甲苯带水下反应最佳,收率最高达90.7%;在氧化反应中,考察了不同氧化方法、体系pH值、溶剂和相转移催化剂、反应时间的影响,发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体系pH值为7-8,溶剂组成为水和吡啶体积比为1:1,反应2h时最佳,收率为40.1%。(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8-05-22)

滕春红[2](2008)在《氯氟草醚乙酯防除大豆杂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氯氟草醚乙酯在大豆田的应用技术,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氯氟草醚乙酯的除草效果、对大豆的安全性、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及甲酯化植物油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氯氟草醚乙酯水剂茎叶处理对阔叶杂草有较高的活性,药效反应迅速,20mLa.i..hm-2的防效高于25%氟磺胺草醚水剂300mLa.i..hm-2,20~30mLa.i..hm-2处理4d对阔叶杂草的目测防效达到78%~82.5%,处理7d对阔叶杂草的目测防效达到88%~91%,其对禾本科杂草也有一定的防效。氯氟草醚乙酯茎叶处理对大豆有一定程度的药害,随着用量的加大药害增大,但随着大豆生长,逐渐恢复正常,高浓度(100、120mLa.i..hm-2)有死苗现象,其药害与叁氟羧草醚近似。氯氟草醚乙酯无土壤残留,喷药一个月后种植玉米、小麦均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正常。甲酯化植物油能明显提高氯氟草醚乙酯的活性。综合药效与药害考虑,30%氯氟草醚乙酯水剂在大豆田茎叶处理用量以20~30mLa.i..hm-2为宜,在使用中应加入喷液量0.5%的甲酯化植物油。(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贾博,倪汉文,韦韬,孙艾蕊[3](2008)在《氯氟草醚乙酯在大豆不同叶龄期施用对阔叶杂草防效和对作物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大豆不同的叁个叶龄期喷施氯氟草醚乙酯对田间阔叶杂草防除效果和对大豆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氯氟草醚乙酯对反枝苋、小旋花、苘麻等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防效随施药时大豆叶龄的增大而降低。大豆1~2片复叶期施药,氯氟草醚乙酯在有效成分9~27 g/hm2剂量下对反枝苋防效可达95%以上,13.5~27 g/hm2剂量下对小旋花的防效较好。大豆2~3片复叶期施药,13.5~27 g/hm2剂量下能较好地防除反枝苋和小旋花。大豆3~4片复叶期施药,18~27 g/hm2剂量下对反枝苋有较好的防效。大豆1~4片复叶期施用氯氟草醚乙酯9~27 g/hm2,大豆产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欧康泉,龚德荣[4](2004)在《12%氯氟草醚乙酯EC防除大豆田杂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结果表明 :12 %氯氟草醚乙酯EC能有效防除大豆田各种阔叶杂草 ,综合防效在 89%以上。推荐剂量为 15 0~ 180ml/hm2 。(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5](2004)在《高效旱田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丙炔氟草胺”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氯氟草醚乙酯(ethoxyfen-ethyl)为触杀型除草剂。该产品符合农药发展方向,无致突变性、无致畸性。经专家组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氯氟草醚乙酯总收率大于70%;原药含量≥90%。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指标,防效(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04年03期)

葛发祥,梁克俭[6](2003)在《高效旱田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高效旱田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的制备工艺、应用及药效,该除草剂活性高、安全性好、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03年02期)

侯士聪,王敏,周志强,乔振,郭红超[7](2002)在《涂敷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氯氟草醚乙酯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微晶纤维素和3,5 二甲基苯基异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了纤维素 叁(3,5 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并将其涂敷于小粒径的氨丙基化硅胶(APS)上,制备出纤维素 叁(3,5 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涂敷型硅基手性固定相。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该固定相进行了表征。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该固定相上首次直接拆分了触杀型苗后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对映体。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对对映体保留和拆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异丙醇体积分数的减小,对映体的分离度逐渐增大,在异丙醇的体积分数为1 0%时,分离度已达3 95。(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02年06期)

氯氟草醚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氯氟草醚乙酯在大豆田的应用技术,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氯氟草醚乙酯的除草效果、对大豆的安全性、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及甲酯化植物油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氯氟草醚乙酯水剂茎叶处理对阔叶杂草有较高的活性,药效反应迅速,20mLa.i..hm-2的防效高于25%氟磺胺草醚水剂300mLa.i..hm-2,20~30mLa.i..hm-2处理4d对阔叶杂草的目测防效达到78%~82.5%,处理7d对阔叶杂草的目测防效达到88%~91%,其对禾本科杂草也有一定的防效。氯氟草醚乙酯茎叶处理对大豆有一定程度的药害,随着用量的加大药害增大,但随着大豆生长,逐渐恢复正常,高浓度(100、120mLa.i..hm-2)有死苗现象,其药害与叁氟羧草醚近似。氯氟草醚乙酯无土壤残留,喷药一个月后种植玉米、小麦均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正常。甲酯化植物油能明显提高氯氟草醚乙酯的活性。综合药效与药害考虑,30%氯氟草醚乙酯水剂在大豆田茎叶处理用量以20~30mLa.i..hm-2为宜,在使用中应加入喷液量0.5%的甲酯化植物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氟草醚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博.含氟二苯醚类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2].滕春红.氯氟草醚乙酯防除大豆杂草[J].大豆科学.2008

[3].贾博,倪汉文,韦韬,孙艾蕊.氯氟草醚乙酯在大豆不同叶龄期施用对阔叶杂草防效和对作物安全性评价[J].杂草科学.2008

[4].欧康泉,龚德荣.12%氯氟草醚乙酯EC防除大豆田杂草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

[5]..高效旱田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丙炔氟草胺”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J].安徽化工.2004

[6].葛发祥,梁克俭.高效旱田除草剂氯氟草醚乙酯的制备及应用[J].安徽化工.2003

[7].侯士聪,王敏,周志强,乔振,郭红超.涂敷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氯氟草醚乙酯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J].色谱.2002

标签:;  ;  ;  ;  

氯氟草醚乙酯论文-张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