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旨在制备出水包油型红霉素纳米乳,并初步考察红霉素纳米乳的理化性、稳定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红霉素纳米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油相乙酸乙酯和去离子水为原料,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出红霉素纳米乳的最佳处方;用透射电镜和粒度测定仪检测红霉素纳米乳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通过恒温加速试验及在不同温度下的贮存试验考察红霉素纳米乳的稳定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红霉素纳米乳的药物含量;用急性毒性试验对红霉素纳米乳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通过体内、外抑菌试验及临床治疗试验考察红霉素纳米乳的药效。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km=3:1),它们质量之和与油相乙酸乙酯质量之比为9:1时,形成的红霉素纳米乳区最大,所制备的红霉素纳米乳外观上均为粘度较小的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透射电镜下红霉素纳米乳液滴呈球形;经粒度测定仪检测,其粒径为5~20nm;红霉素纳米乳经10 000 rpm/min离心20 min后仍为澄清透明均一的液体;红霉素纳米乳在-4℃冰箱、室温和60℃条件下放置6个月后,仍为透明均一的体系,未见分层;红霉素纳米乳中红霉素的含量为8.557 mg /ml,在75~175 u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32,平均回收率为98.85%,RSD为0.19%,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均小于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红霉素纳米乳是低毒级的药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红霉素纳米乳、红霉素肠溶片、罗红霉素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01563、0.03125和0.01563 mg/mL,对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0625、0.25和0.25 mg/mL,表明红霉素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体内抑菌试验表明,红霉素纳米乳对人工感染的鸡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的治疗效果强于红霉素肠溶片;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红霉素纳米乳治疗鸡慢性呼吸道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综上可知,本研究制备的红霉素纳米乳符合纳米乳的各种特性,且稳定性好、安全高、有效性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综述1.1 纳米乳的研究进展1.1.1 纳米乳的特征1.1.2 纳米乳的制备1.1.3 纳米乳的形成理论1.1.4 纳米乳的质量评价1.1.5 纳米乳的性质1.1.6 纳米乳在药剂学上的应用1.1.7 结语1.2 红霉素研究进展1.2.1 红霉素理化性质1.2.2 红霉素药动学1.2.3 红霉素的药理作用1.2.4 红霉素的临床应用1.2.5 红霉素的不良反应1.2.6 常用红霉素剂型1.2.7 小结第二章 药用纳米乳处方的初步筛选2.1 材料与方法2.1.1 材料2.1.2 方法2.2 结果与分析2.2.1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2.2.2 纳米乳的类型2.2.3 纳米乳的形态及粒径2.2.4 纳米乳的稳定性2.3 讨论2.3.1 影响纳米乳区形成大小的因素2.4 小结第三章 红霉素纳米乳的质量评价3.1 材料与方法3.1.1 材料3.1.2 方法3.2 结果与分析3.2.1 红霉素纳米乳的最佳处方3.2.2 红霉素纳米乳及其类型3.2.3 红霉素纳米乳的微观形态、粒径及其分布3.2.4 红霉素纳米乳的稳定性3.2.5 红霉素纳米乳的含量测定3.3 讨论3.3.1 关于红霉素纳米乳的制备3.3.2 关于红霉素纳米乳的形态、粒径3.3.3 关于红霉素纳米乳的稳定性3.3.4 关于红霉素纳米乳的含量测定3.4 小结第四章 红霉素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4.1 材料与方法4.1.1 材料4.1.2 方法4.2 结果与分析4.3 讨论4.4 小结第五章 红霉素纳米乳的体外药效5.1 材料与方法5.1.1 材料5.1.2 方法5.2 结果与分析5.3 讨论5.4 小结第六章 红霉素纳米乳的体内药效6.1 材料与方法6.1.1 材料6.1.2 方法6.2 结果与分析6.2.1 感染对照组6.2.2 实验性治疗6.3 讨论6.4 小结第七章 红霉素纳米乳的临床治疗试验7.1 材料与方法7.1.1 材料7.1.2 方法7.2 结果与分析7.2.1 药物治疗对感染鸡治愈率、有效率及死亡率的影响7.2.2 各组试验鸡增重情况7.2.3 试验鸡气囊损伤情况7.3 讨论7.4 小结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红霉素论文; 纳米乳论文; 金黄色葡萄球菌论文; 链球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