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探究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植园,开放性,栖息地,互动教学
网络探究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孟延豹[1](2019)在《开放性的网络探究活动设计——培养终身学习技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最近笔者开始整理自己在数字化学习设计方面的资料,包括这两年来跟很多教师共同合作的文章中的课程案例,发现这些案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是在教师预设的架构或者脚本下进行的,教师利用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技术中的场景,组织学生体验和感受一个预设的场景中的科技内容,学习有着明确目标和分(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宋家乐[2](2019)在《从学生角度谈高中生物网络探究学习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学习模式也被逐渐普及,教育模式也因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发生变革。教育方式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对高中生物网络学习的意义进行分析,为大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06期)
周琛[3](2018)在《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效果。方法将108名学生分成两组,研究组54名学生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用网络探究式学习;对照组54名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考核成绩,并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们对网络探究式的评价。结果在期末理论考核方面,两组的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际操作方面,研究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成绩(P<0.05)。结论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可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一条积极有效地途径,极大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53期)
马志强,刘亚琴,孔丽丽[4](2018)在《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践是国际高等网络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受到全球研究者的持续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学者对其理论背景及核心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导致该研究议题在我国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因而对国际上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本土化阐释就成为必要。从网络探究学习社区主题的研究脉络可知,探究学习社区的理论框架植根于杜威的实践探究哲学思想和批判学习社区实践,涵盖教学、社会及认知叁种临场感,它们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机制,元认知和学习临场感是该理论框架的重要拓展。依据该理论框架,探究学习社区实证研究主要聚焦在量表开发与检验、不同临场感感知关系研究、感知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体现出双向融通、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究学习社区理论的创建历程启示我们:经典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研究者通过最大化理论解释力、寻求理论与可观察数据的连接以及汇报理论不确定性等方式来不断修正和完善。(本文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周彦汛[5](2018)在《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这次研究对象共156例,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78例,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对照组78例,参加传统教学方;对比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结果:两组学生在理论成绩上没有明显差距(P>0.05),而在操作考核上,研究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网络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吴亚婕[6](2017)在《批判性思维与网络探究学习社区模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探究学习社区模型"是国际在线学习领域中分析网络探究学习影响因素的重要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与认知存在感叁要素交互作用,为学习者创设氛围,提供内容选择与对话支持,通过网络学习交互与协作,促进学习者进行高阶学习。框架中叁要素之间显着关联、彼此影响。此外,社会存在感表现出与学习满意度、协作学习、交互等因素相关;教学存在感与批判性思维相互关联;批判性思维依赖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是批判性思维的载体;学习者个体因素在其认知参与和获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网络交互与协作探究学习中,学习者运用批判性思维优化学习策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升其学习质量。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批判性思维作为独立影响要素存在于网络探究学习社区模型中,与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共同影响认知存在感;教学存在感和社会存在感通过批判性思维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认知存在感。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探究社区模型,有助于指导学习者在探究学习中进行更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本文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郭美,段思婧,肖敏[7](2017)在《基于网络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网络学习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方法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并将其与探究式学习内涵紧密结合,提出适应探究式网络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构建方法,并对其有效开展进行论述和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7年08期)
裴明新[8](2017)在《中学生课程学习中网络探究性学习应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外探究性学习的发展应用进行归纳比较,同时对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应用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7年08期)
李晓丽[9](2017)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二语语义网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即词汇知识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和组织,又称为内部词汇(internal lexicon)或心理词典(mental dictionary)。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学习者二语熟练程度越高,心理词库中的词汇按照语义表征的迹象就越明显,即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更倾向于将词汇按照语义关系存储在永久记忆中。本文基于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理论、语义学的词汇关系理论,对213名不同水平级的英语学习者进行词汇联想试验,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二语语义网络的构建与发展。结果表明:(1)二语心理词库的组织呈现动态的、从语音到语义的发展趋势;(2)高水平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并没有形成类似于母语心理词库的层级语义场,而是构建了语用搭配关系为主的扩散式语义网络。(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亚东[10](2015)在《从学生角度谈高中历史网络探究学习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展示历史资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高中历史探究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历史事实,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和辩证观等。以下是我对高中历史网络探究学习实践进行的归纳和总结。●网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常常忽视学(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5年24期)
网络探究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学习模式也被逐渐普及,教育模式也因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发生变革。教育方式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对高中生物网络学习的意义进行分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探究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1].孟延豹.开放性的网络探究活动设计——培养终身学习技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
[2].宋家乐.从学生角度谈高中生物网络探究学习的意义[J].高考.2019
[3].周琛.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4].马志强,刘亚琴,孔丽丽.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脉络[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
[5].周彦汛.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饮食科学.2018
[6].吴亚婕.批判性思维与网络探究学习社区模型的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
[7].郭美,段思婧,肖敏.基于网络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
[8].裴明新.中学生课程学习中网络探究性学习应用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
[9].李晓丽.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二语语义网络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
[10].刘亚东.从学生角度谈高中历史网络探究学习的意义[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