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世界各国人民把文化作为自己的普遍的精神财富。我国的古典文学有着丰富的意蕴和特殊的形式,并逐渐被各国所接受。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文学也溶入到我国文化之中。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融合在一起。鉴于此,本文试图比较李清照(1084-1155,中国宋朝)和爱米丽·狄金森(1830-1886美国马萨诸塞州)两位对本国文学有重要贡献的女诗人,旨在达到对于两种诗歌文学的共同理解。本文作者在文中探讨了两者由于使用不同的语言创作而在语言学方面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重音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除去四声音调,汉语总共有429个音节,而英语大约有1200个音节。每种语言都是由语言的基本单位组成的。汉字是汉语的基本单位,且都是单音节。单词是英语的基本单位且大部分都是多音节。他们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两者的诗歌区别。在李清照的诗歌中,大部分音节都是元音音节,很少以辅音结尾。元音韵脚可以产生一种响亮、持久的效果,并且基本上每一种韵脚可以对应上百甚至上千个汉字。所以李清照从头至尾可以使用几种甚至一种韵脚。在汉语中,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的数量就是音节的数量。汉字可以组成整齐漂亮的诗歌,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自由诗体。然而很少的英语单词是单音节,大部分是多音节,所以单词不是英语的基本单位,而音节却是。每一行汉诗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是英语诗歌却不同。如果一行英语诗歌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会转到下一行,这叫做跨行。在爱米丽·狄金森诗歌中,大部分都是辅音音节结尾,严重影响了韵脚的响亮度和持久度。狄金森诗歌一般使用多个韵脚,几乎没有一首诗歌使用特定的某个韵脚。作者进一步寻求她们作为女性诗人在女性主义思想心理上的共同点。爱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都是中美两国的著名女诗人。她们的诗歌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觉醒。狄金森在女子学院读书,这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一生未嫁,过着孤独的生活。大部分时间用在创作诗歌上,并以此打破女性的枷锁。李清照出生在现今的中国山东济南市。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女诗人。她的父亲是一位学者。所以在她的童年时代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籍并能背诵很多诗歌,这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幸运的是,她嫁给了赵明诚,他在雕刻、玉雕、绘画和书法方面有广博的知识。夫妇俩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在宋朝北方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这些在她早期的诗歌中都能清楚地看到。爱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都勇于冲破当时社会的荆棘与约束,用诗歌抒写爱情。她们都追求理想,并不象当时社会的普通妇女,因为她们渴求自由与理想的生活。在文章的最后,本文作者比较了两者在意象主义上的异同。爱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的诗歌都不是很长,爱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不超过一百行,李清照的诗歌也不超过五十行。她们使用最少的字词来表达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在她们的头脑中,诗歌是诗人感情或思想的自然流露,其中,意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她们的诗歌中有这么多的奇特的意象。她们也善于使用口语创作。李清照有大约五十首诗歌,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诗歌都有花意象。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她非常喜欢花朵。在李清照的诗歌中花意象的数量非常多,其中包括梅花、菊花、海棠等等。这与她的经历和宋朝的历史政治有关。花意象表现了她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珍惜。这些都是来源于她的灵感、民族与社会。托马斯·约翰逊把狄金森的诗歌整理成1955年版的1775首诗歌。她的诗歌可以分成四个主题:生活、自然、爱情、永生与死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相近的灵魂:艾米莉·狄金森作品中自然的诗画之维[J]. 外语与翻译 2016(04)
- [2].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与本土化形象构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 [3].狄金森的大海与爱情[J]. 世界文化 2017(09)
- [4].浅析狄金森诗中的“死亡”再定义——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09)
- [5].狄金森物象与心灵家园的诗歌[J]. 求索 2016(05)
- [6].狄金森对佛教的吸收[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2)
- [7].家里的维苏威:狄金森的力量[J]. 当代比较文学 2019(00)
- [8].论狄金森的自然观[J]. 青年文学家 2020(27)
- [9].田园生活与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隐喻[J]. 雪莲 2018(10)
- [10].诗人在这“没读过什么书”——探访狄金森的母校霍山女子学院[J]. 大学生 2019(02)
- [11].解读狄金森:《我是家里最小的》[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03)
- [12].星星的桥[J]. 阅读 2017(42)
- [13].狄金森诗歌中的空间探析[J]. 芒种 2017(06)
- [14].埋下善的种子[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Z1)
- [15].给狄金森(组诗)[J]. 清明 2017(06)
- [16].狄金森在中国的经典化建构——以汉译诗作进入中小学课本为中心[J].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5(02)
- [17].狄金森的一天[J]. 延河 2016(01)
- [18].狄金森与中国——跨文化传播、想象与理解[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01)
- [19].狄金森:一位书写灵魂回归自然的诗人[J]. 华西语文学刊 2010(01)
- [20].论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爱情、存在、灵魂与筹码[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4)
- [21].狄金森平等生态思想评议[J]. 山花 2013(06)
- [22].跟艾米丽·狄金森学写诗[J]. 诗林 2013(04)
- [23].从爱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看孤寂的美丽[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27)
- [24].解读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J]. 长城 2009(02)
- [25].狄金森诗歌的实验性特征[J]. 译林 2009(05)
- [26].静观灵魂——爱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诗歌创作[J]. 译林 2008(02)
- [27].以优美的诗歌吟唱“痛苦”——简评狄金森的诗歌艺术思想[J]. 作家 2008(06)
- [28].解密狄金森“私发表”之钥——以其生前发表的诗歌为例[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29].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语气[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30].我的父亲狄金森:论诗学影响[J]. 上海文化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