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升阳利窍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针灸推拿学
作者: 金龙洙
导师: 石学敏,马春燕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升阳利窍针刺疗法,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血脂,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
文献来源: 天津中医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以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血液流变学、血脂、空腹血糖等为研究手段,设颈夹脊穴针刺治疗组为对照组,探讨升阳利窍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可能的机理,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0例,按照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为升阳利窍针刺治疗组35例,颈夹脊穴针刺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升阳利窍针法治疗,主穴为百会、风池、天柱、完骨、大椎、后溪、太冲,配穴:按辨证取穴。对照组主穴采用颈夹脊穴治疗,配穴及手法操作同治疗组。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下列指标:(1)临床疗效改变和眩晕等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2)血液流变学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等;(3)血脂,包括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4)空腹血糖(FBS);(5)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峰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峰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等指标(PI)。 结果: (1) 升阳利窍针法治疗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颈夹脊穴针刺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 治疗前后两组眩晕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对照组仅部分指标有改善; (4) 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有9例TCD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加快,55例患者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6例表现为血流速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第一节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与中医药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 解剖与病理生理
(二) 病因和病理
(三) 临床特征
(四) 对颈椎病的认识
三 立题依据
(一) 立法依据
(二) 选穴与配伍依据
(三) 对照组选穴依据
四 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一) 结果分析
(二)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机理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15
参考文献
- [1].颈性眩晕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及范炳华教授对其诊治经验的总结[D]. 汪芳俊.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 王烁.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 [2].颈三针加四神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王冼生.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 [3].针刺治疗中风临床回顾研究与分析[D]. 许军峰.天津中医学院2004
- [4].针刺及超声波、低周波治疗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临床研究[D]. 李承俊.天津中医学院2004
- [5].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探讨[D]. 孙建民.山东大学2004
- [6].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 庄欣.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 [7].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与机理研究[D]. 刘立安.天津中医学院2005
- [8].晕痛针结合颈三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卢绍聪.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9].椎动脉型颈椎病量表的建立与临床观察评价[D]. 黄云台.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10].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D]. 林丰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标签: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论文; 眩晕论文; 升阳利窍针刺疗法论文; 经颅多普勒论文; 血流速度论文; 血脂论文; 血液流变学论文; 空腹血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