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论文摘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寒温之争”的焦点,也是“寒温统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的:探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合贯通的方法,提出一个新的辨证假说——六经四维辨证模型,并初步证明其合理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通过对历代有关“六经”及“卫气营血”文献的梳理及分析,确定“六经实质”以及“六经”与“卫气营血”的关系,提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合的新方法,形成新的辨证体系。通过使用新的辨证体系对《伤寒论》及《温病学》经典方剂进行整理,说明其合理性。用新的辨证体系解读近现代中医名家及导师临床医案,以说明其临床实用性。结论:寒温统一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问题。从近现代寒温统一学派的研究来看,将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合贯通是可能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融合贯通。六经辨证的“六经”是对《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统称。从历史发展来看,六经中先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将“阳明、厥阴”名称纳入“四象”而成为“六经”是中医的伟大发明。六经是将阴阳三分,与“三”具有“暂时的终结”,同时又具有“无限的开始”的哲学意义是有关的。从六经的实质来看六经系统应该包括其相络属的脏腑、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四肢百骸等。六经是将人体分为六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系统,而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与其所属的脏腑功能及气化特点相关。所以《伤寒论》六经辨证应该包括脏腑、经络与气化。卫气营血辨证是针对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但营卫气血从根本上是周流布散与人体内外的精微物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营卫气血受到影响有关。其表现与邪气的性质和所属六经的性质有关。六经皆有卫气营血,六经病的病变特点与六经本身的脏腑功能及气化特点有关。六经辨证可以与卫气营血辨证融合贯通。以六经为经,以卫气营血为维,参合“寒热虚寒”四纲及“六淫”、“七情”等病因,融合贯通而成的“六经四维辨证模型”在理论上是合理的。通过以“六经四维辨证模型”对《伤寒论》及《温病学》经典方剂的整理,分析近现代中医名家及导师医案,认为“六经四维辨证模型”可能会解决“寒温之争”中的最关键问题,并对“六经钤百病”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的证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寒温统一源流评述与思考
  • 1. 温病学家的寒温观
  • 1.1 吴鞠通、王孟英的寒温观
  • 1.2 叶天士的寒温观
  • 2. 俞根初的寒温统一观
  • 3. 吴贞的寒温统一观
  • 4. 雷丰的寒温统一观
  • 5. 丁甘仁的寒温统一观
  • 6. 建国后寒温统一思想评述
  • 6.1 以八纲统寒温
  • 6.2 六经框架位置说
  • 6.3 设立新的辨证体系
  • 6.4 寒温统一方法的思考
  • 7. 小结
  • 8. 寒温统一方法的探讨
  • 第二章 《伤寒论》六经实质源流及述评
  • 1. 三阴三阳理论考评
  • 1.1 三阴三阳起源
  • 1.2 三阴三阳的含义
  • 1.3 数字“三”的产生及含义
  • 1.4 三阴三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 1.5 小结
  • 2. 六经实质考评
  • 2.1 内经中的“六经”
  • 2.2 《伤寒论》中的“六经”
  • 2.3 后世医家对六经实质的论述
  • 3. 《伤寒论》六经实质探讨
  • 第三章 卫气营血理论源流及评述
  • 1. 《黄帝内经》卫气营血理论
  • 1.1 卫气营血的来源
  • 1.2 卫气营血的存在状态
  • 1.3 卫气营血的作用
  • 1.4 小结
  • 2. 《难经》中的卫气营血理论
  • 3. 《伤寒论》中的卫气营血理论
  • 3.1 《伤寒论》的营卫病变特点
  • 3.2 《伤寒论》对“气”的论述
  • 3.3 《伤寒论》对“血”的论述
  • 3.4 小结
  • 4. 《金匮要略》的卫气营血理论
  • 4.1 卫分病变
  • 4.2 营分病变
  • 4.3 《金匮要略》卫气营血层次划分
  • 4.4 总结
  • 4.5 《金匮要略》卫气营血与六经关系的思考
  • 5. 后世医家的卫气营血理论述评
  • 5.1 隋唐时期
  • 5.2 宋金元时期
  • 5.3 明清时期
  • 6. 小结
  • 第四章 《伤寒论》六经中的卫气营血辨证
  • 1. 六经皆有卫分证
  • 1.1 太阳病卫分证
  • 1.2 阳明病卫分证
  • 1.3 少阳病卫分证
  • 1.4 太阴病卫分证
  • 1.5 少阴病卫分证
  • 1.6 厥阴病卫分证
  • 1.7 小结
  • 2. 六经皆有气分证
  • 2.1 太阳病气分证
  • 2.2 阳明病气分证
  • 2.3 少阳病气分证
  • 2.4 太阴病气分证
  • 2.5 少阴病气分证
  • 2.6 厥阴病气分证
  • 3. 六经皆有营分证
  • 4. 六经皆有血分证
  • 4.1 太阳病血分证
  • 4.2 阳明病血分证
  • 4.3 少阳病血分证
  • 4.4 太阴病血分证
  • 4.5 少阴病血分证
  • 4.6 厥阴病血分证
  • 4.7 小结
  • 第五章 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贯通的可行性探讨
  • 第六章 六经四维辨证模型的构想
  • 1. 太阳病
  • 1.1 太阳生理
  • 1.2 太阳病理
  • 2. 阳明病
  • 2.1 阳明生理
  • 2.2 阳明病理
  • 3. 少阳病
  • 3.1 少阳生理
  • 3.2 少阳病理
  • 4. 太阴病
  • 4.1 太阴生理
  • 4.2 太阴病理
  • 5. 少阴病
  • 5.1 少阴生理
  • 5.2 少阴病理
  • 6. 厥阴病
  • 6.1 厥阴生理
  • 6.2 厥阴病理
  • 第七章 《伤寒论》112方六经四维辨证归类
  • 1. 太阳病类方
  • 2. 阳明病类方
  • 3. 少阳病类方
  • 4. 太阴病类方
  • 5. 少阴病类方
  • 6. 厥阴病类方
  • 7. 两经或三经同病
  • 第八章 《温病学》118方六经四维辨证归类
  • 1. 太阴病类方
  • 2. 阳明病类方
  • 3. 少阴病类方
  • 4. 太阳病类方
  • 5. 厥阴病类方
  • 6. 少阳病类方
  • 第九章 六经四维辨证模型分析中医名家医案6则
  • 1. 丁甘仁医案
  • 2. 蒲辅周医案
  • 3. 李瀚卿医案
  • 4. 范中林医案
  • 5. 董建华医案
  • 6. 李士懋医案
  • 第十章 六经四维辨证模型分析导师临床医案6则
  • 1. 医案一
  • 2. 医案二
  • 3. 医案三
  • 4. 医案四
  • 5. 医案五
  • 6. 医案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