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

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任何刑事审判都不能回避审判对象的问题。刑事审判对象是控辩对抗与法官判定的标的,是刑事诉讼的支柱。它不仅仅是关系审判的问题,而且是个关涉控、辩、审的刑事诉讼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正是通过审判对象,将控、辩、审的诉讼活动组织起来的。刑事审判对象不但规范着刑事诉讼的结构,而且规范着刑事诉讼的程序。控辩审相互关系的合理定位,紧紧围绕着审判对象的运作来展示,各方诉讼主体的行为建立在一个共同标的之上,实现有秩序的诉讼进程。关于“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审判中立”的经典表述,实质就蕴涵着控诉方提起诉讼并提示审判对象、控辩双方围绕审判对象平等对抗、法官针对审判对象中立审判这样一个刑事诉讼的构造与过程的意味。 在刑事诉讼中,审判对象的机能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个人权利。控诉机关以特定的控诉提起诉讼,进入审判程序以后,便成为控辩双方攻防对抗的基础与法官审判的对象,以此限定了法院的审判范围,法官不得擅自确立审判对象,审判不得及于未经控诉的犯罪,而控诉机关亦不得任意变更控诉来改变审判对象,因此,被告人就可以并且只需要根据提示的审判对象并在其设定的范围内来准备辩护和进行防御,而且,作为审判对象的控诉罪行经由审判程序作出终局裁判之后,通常便不得被重复提起而再次成为审判对象,这样,被告人亦享有了不受重复追诉与重复审判的权利。因此,审判对象具有明确指向、设定范围的功能,它界定了审判范围并规范着控诉范围,更为重要的,它使被告人进行防御和不受重复追诉的范围变得可预见、可把握。通常,控诉机关的控诉范围、法院的审判范围、被告人的防御范围、既判效力与禁止重复追诉的范围彼此间具有一致性,这种功效正是通过审判对象这个核心范畴来实现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与意义
  • 1.2 概念的阐释
  • 1.3 学术史概要
  • 1.4 方法与结构
  • 2 刑事审判对象的理论范畴
  • 2.1 审判对象与被告人
  • 2.1.1 刑事审判中的“人”
  • 2.1.1.1 在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刑事审判
  • 2.1.1.2 徘徊于主体与客体之间:被告人的境遇
  • 2.1.2 审判对象理论的立场
  • 2.1.2.1 审判对象理论的立场:被告人的主体性
  • 2.1.2.2 实体与程序:审判对象理论难题的消解
  • 2.2 审判对象与诉讼结构
  • 2.2.1 历史的视角与问题的实质
  • 2.2.1.1 考察审判对象的参量
  • 2.2.1.2 历史变迁中的审判对象
  • 2.2.1.3 导源于诉讼结构的问题
  • 2.2.2 审判对象的发生原理
  • 2.2.2.1 职能分化与诉讼结构
  • 2.2.2.2 审判中心主义
  • 2.2.2.3 审判对象在诉讼结构中的规定
  • 2.2.3 审判对象范畴的张力
  • 2.2.3.1 重新理解刑事诉讼的性质
  • 2.2.3.2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
  • 2.2.3.3 侦查行为合法性问题纳入审判对象范畴
  • 2.3 审判对象与诉讼程序
  • 2.3.1 审判对象的运行原理
  • 2.3.2 审判对象的提示
  • 2.3.2.1 控诉原则与起诉书
  • 2.3.2.2 起诉书承载审判对象
  • 2.3.3 审判对象的展示
  • 2.3.3.1 起诉审查与审判对象
  • 2.3.3.2 法庭审理与审判对象
  • 2.3.4 审判对象的变更
  • 2.3.4.1 起诉变更主义
  • 2.3.4.2 审判对象的变更及其限度
  • 2.3.4.3 正当程序与突袭性审判的防范
  • 2.3.5 审判对象的固定
  • 2.3.5.1 判决书中的审判对象
  • 2.3.5.2 审判对象被不当重复提起的防范
  • 2.3.6 上诉审的审判对象
  • 2.3.7 再审程序的审判对象
  • 3 刑事审判对象的制度表达
  • 3.1 审判对象制度建设的意义
  • 3.2 起诉书记载制度
  • 3.2.1 起诉书记载的内容
  • 3.2.1.1 起诉书记载被告人信息
  • 3.2.1.2 起诉书记载指控犯罪事实
  • 3.2.1.3 起诉书记载指控罪名及罚条
  • 3.2.1.4 起诉书记载其他事项
  • 3.2.2 起诉书记载的方法
  • 3.2.2.1 英美法中的诉因制度
  • 3.2.2.2 大陆法中的公诉事实制度
  • 3.2.3 起诉书记载的规则
  • 3.2.3.1 记载的特定性及其限度
  • 3.2.3.2 记载的单一性及其识别
  • 3.3 起诉变更制度
  • 3.3.1 起诉变更中的权力关系
  • 3.3.1.1 司法控制型起诉变更机制
  • 3.3.1.2 控诉主导型起诉变更机制
  • 3.3.1.3 起诉变更权力关系视野的被告人权利
  • 3.3.2 起诉变更的制度模式
  • 3.3.2.1 起诉变更之实体限制模式
  • 3.3.2.2 起诉变更之程序规制模式
  • 3.3.2.3 起诉变更模式分野背后的制度规律
  • 3.3.3 起诉变更的程序机制
  • 3.3.3.1 起诉变更的时间
  • 3.3.3.2 起诉变更的事由
  • 3.3.3.3 起诉变更的程式
  • 3.3.3.4 起诉变更的“告知—防御”机制
  • 3.4 禁止重复追诉制度
  • 3.4.1 禁止重复追诉的两种理路
  • 3.4.1.1 禁止双重危险
  • 3.4.1.2 一事不再理
  • 3.4.2 禁止重复追诉与再审程序
  • 3.4.2.1 英美法再审程序中禁止重复追诉的限度
  • 3.4.2.2 大陆法再审程序中禁止重复追诉的限度
  • 3.4.3 禁止重复追诉制度的再审视
  • 3.4.3.1 围绕审判对象的构造原理
  • 3.4.3.2 确立重复追诉界限的模式分化
  • 3.4.3.3 确立重复追诉标的的模式分化
  • 3.4.3.4 禁止重复追诉制度的另一面
  • 3.5 审判对象制度的三个样本
  • 3.5.1 美国法中的审判对象制度:以对抗制诉讼文化为背景
  • 3.5.2 德国法中的审判对象制度:以职权主义诉讼文化为背景
  • 3.5.3 日本法中的审判对象制度:不同诉讼文化间的制度借鉴
  • 4 中国问题与刑事诉讼改革
  • 4.1 审判对象制度建设的状况
  • 4.1.1 基于法典的考察
  • 4.1.2 司法解释的拓展
  • 4.2 审判对象实际运行的情况
  • 4.2.1 起诉书提示审判对象的情况
  • 4.2.1.1 起诉书记载的内容和方法
  • 4.2.1.2 审判对象提示的特定性
  • 4.2.1.3 审判对象提示的单一性
  • 4.2.2 审判对象诉讼中变更的情况
  • 4.2.2.1 审判对象变更中的检察官行为
  • 4.2.2.2 审判对象变更中的法官行为
  • 4.2.2.3 审判对象变更的程序保障状况
  • 4.2.3 审判对象被重复提起的情况
  • 4.2.3.1 审判对象被重复提起的空间
  • 4.2.3.2 审判对象被重复提起的形式
  • 4.2.3.3 审判对象被重复提起的负面效果
  • 4.2.4 审判对象问题意识的状况
  • 4.2.4.1 检察官的审判对象问题意识
  • 4.2.4.2 法官的审判对象问题意识
  • 4.2.4.3 被告人的审判对象问题意识
  • 4.2.4.4 侦查人员、被害人、辩护律师的审判对象问题意识
  • 4.2.5 审判对象功能发挥的效果
  • 4.2.5.1 审判对象限制审判权的效果
  • 4.2.5.2 审判对象规约控诉权的效果
  • 4.2.5.3 审判对象保障防御权的效果
  • 4.3 存在的问题及其发生原理
  • 4.3.1 存在的问题:一个综述
  • 4.3.2 犯罪控制与追诉权力的扩张性
  • 4.3.3 控审配合与诉讼结构的合理性
  • 4.3.4 实体真实与诉讼程序的正当性
  • 4.3.5 审判对象与尚待完善的诉讼制度
  • 4.4 审判对象与诉讼改革
  • 4.4.1 审判对象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 4.4.2 审判对象制度建设的整体思路
  • 4.4.3 围绕审判对象问题的诉讼改革
  • 4.4.3.1 起诉书制度的改革
  • 4.4.3.2 法庭审理制度的改革
  • 4.4.3.3 起诉变更制度的改革
  • 4.4.3.4 罪名变更制度的改革
  • 4.4.3.5 重复审判制度的改革
  • 5 结语:确立制度与实践中的刑事审判对象问题意识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刑事审判警务保障中被告人心理疏导探析[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2)
    • [2].清代刑事审判中的“两请”与“夹签”[J]. 青海社会科学 2020(01)
    • [3].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简易化可行性研究[J]. 晋中学院学报 2020(04)
    • [4].民族自然法对刑事审判的延伸与补给探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2)
    • [5].当前少数民族刑事审判制度的局限及改进构想[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11)
    • [6].正视、重构媒体与刑事审判的关系[J]. 邢台学院学报 2018(01)
    • [7].新媒体在刑事审判中的角色与功能分析[J]. 新闻知识 2018(04)
    • [8].论刑事审判对网络舆论的回应模式——以于某案为例[J]. 法制博览 2018(32)
    • [9].美国刑事审判中陪审团适用法律权述评[J]. 比较法研究 2017(02)
    • [10].刑事审判对卷证的依赖析议[J]. 理论导刊 2017(09)
    • [11].论媒体刑事审判[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2].贯彻刑事审判中心主义的障碍与对策[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3].党建带队建 队建促审判——记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党支部[J]. 紫光阁 2013(04)
    • [14].论正当程序原则在国际刑事审判中的适用[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15].新传媒背景下新闻媒体与刑事审判之关系重构[J]. 中国检察官 2015(07)
    • [16].实例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刑事审判的关系重构[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02)
    • [17].政治因素对刑事审判的影响——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0—2016年)的实证考察[J]. 刑事法评论 2017(01)
    • [18].法苑传真[J]. 江淮法治 2017(08)
    • [19].刑事审判阶段电子数据证据的保管[J]. 赤子(下旬) 2017(01)
    • [20].县公安机关可直接向省人大常委会申请许可[J]. 法治与社会 2017(08)
    • [21].认真对待刑事案卷[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7(01)
    • [2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述论[J]. 刑事法评论 2010(01)
    • [23].明代刑事审判艺术——以访犯事为例[J]. 天津滨海法学 2014(00)
    • [24].论我国刑事审判改革的方向——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J]. 南方论丛 2008(02)
    • [25].民国县域刑事审判的“模糊”面相:从事实与规则说起[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4)
    • [26].论刑事审判方式的人性化[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7].刑事审判流程公开的实证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8].如何加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J]. 法制与社会 2013(34)
    • [29].刑事审判与社会矛盾化解[J]. 中外企业家 2013(01)
    • [30].论民国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变革[J]. 求索 2013(07)

    标签:;  ;  ;  ;  

    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