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大鼠vWF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2型糖尿病大鼠vWF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论文摘要

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而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在于其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早晚及其严重程度,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与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内皮细胞受损在血管并发症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升高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之一。vWF是一种主要由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糖蛋白,一方面,vWF作为凝血Ⅷ因子的载体,延长了Ⅷ因子的半衰期,有助于保持Ⅷ因子的活性,有助于内源途径生成凝血酶而加强凝血,另一方面vWF作为血小板与损伤内皮细胞黏附的“桥梁”,参与血小板黏附并进一步聚集于受损的内皮细胞,启动血栓形成的第一步。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其成模后0、4、8、12、16周的vWF浓度,以了解糖尿病大鼠随病程进展vWF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大鼠vWF浓度变化与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栓性并发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健康7周龄清洁级近交系Wistar大鼠120只(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 control group ,CON)50只,雌雄各半,作为对照;实验组(trial group ,TRI)70只,雌雄各半。正常组动物喂养普通饲料:蛋白质占23%,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占5%;实验组动物喂养高脂饲料:在10000g普通饲料中加入150g食盐、50g白糖、2000g猪油、400g麻油、2000g花生、900g鸡蛋,其碳水化合物48%,脂肪22%,蛋白质20%。2月后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30mg/kg链脲佐菌素(STZ)(以PH4.4的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配制成1%浓度),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同等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一周后给所有动物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大鼠禁食12h后尾静脉取血测空腹血糖,然后按2g/kg体重灌胃50%葡萄糖溶液, 2h后尾静脉取血测2h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者为造模成功。从造模成功者中选取血糖较高的大鼠50只(雌雄各半)纳入正式试验,作为糖尿病组(diabetes group, DIA)。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将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各分为0周、4周、8周、12周、16周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于以上时段空腹取血测定观测值。正常组一直喂普通饲料,糖尿病组继续喂高脂饲料,以防血糖回落,每2周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均为禁食10-12小时,尾静脉取血),空腹血糖<7.0mmol/l为剔除条件。于试验第0、4、8、12、16周末,大鼠禁食10-12小时后,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下腔静脉取血5-10ml注入EDTA抗凝试管内,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80℃冰箱保存。待标本收集齐全后同批测定vWF浓度(ELASA法)。另同时取大鼠尿液约1ml及尾静脉血10μl,使用DCA2000+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及HbA1c。所用数据输入SA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两者之间相关性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成模前正常组大鼠随年龄增长,体重稳定增加,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试验组大鼠体重增长较正常组快,但血糖值亦在正常范围。2正常组大鼠随年龄增长,体重增加,血糖值稳定,均在正常范围,各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差别。糖尿病组大鼠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值处于较高水平,无明显增高或降低,各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糖尿病组大鼠成模后体重增加,与正常组同时段比无明显差异。(附图1、附图2)3正常组大鼠各时间段vWF浓度无明显变化;糖尿病组大鼠在成模0周时vWF水平已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由4周开始vWF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段相比随病程延长浓度逐渐增高,8周开始较前一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附图3、附表4)4糖尿病组大鼠HbA1c与vWF浓度呈正相关(r=0.712)(p<0.01)(附图4);vWF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成正相关(r=0.896)(p<0.01)。(附图5)结论:1、2型糖尿病大鼠vWF的浓度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增加。2、vWF浓度的增加与HbA1c的增高呈正相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亦呈正相关。3、在早期对糖尿病病人进行vWF的监测,为临床预防及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栓性并发症提供客观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血小板流变的关系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vWF抗原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0(01)
    • [2].血浆置换对重症肝病患者血浆vWF水平的影响[J]. 肝脏 2017(04)
    • [3].螺旋藻激酶对内皮细胞分泌vWF的影响[J]. 国医论坛 2015(03)
    • [4].vWF、PAI-1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14)
    • [5].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J]. 广东医学 2013(12)
    • [6].冷沉淀融化后不同放置时间FⅧ和vW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6)
    • [7].前列地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vWF和PAI-1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12(02)
    • [8].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安徽医药 2011(02)
    • [9].vW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关系[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2)
    • [10].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血脂及vWF因子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3)
    • [11].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血脂及vWF因子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20)
    • [12].vWF及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关系[J]. 广东医学 2008(11)
    • [13].超短波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VEGF、vWF水平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20(20)
    • [14].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vWF与血清VEGF的水平变化及意义[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6)
    • [15].普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血浆vWF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2)
    • [16].内含肽介导三段vWF基因真核细胞转移的翻译后连接及其功能性多聚体形成[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1(01)
    • [17].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患者vWF及hs-CRP的影响[J]. 甘肃中医 2008(06)
    • [18].祛瘀活血中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对血管功能、ET-1、vWF及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2)
    • [19].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WF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现代肿瘤医学 2012(12)
    • [20].血浆vWF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10(52)
    • [21].脑梗死患者血液vWF和VEGF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8(03)
    • [22].针对影响因素细化的vWF抗原与活性检测参考范围的建立[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07)
    • [23].vWF与冠心病的关系[J]. 中外医疗 2011(09)
    • [24].参麦汤对糖耐量异常大鼠血清PAI-1及vWF水平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6)
    • [25].VWF检测指导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学 2015(11)
    • [26].健心颗粒对1级高血压病患者vWF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 2012(01)
    • [27].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后血浆ET-1、vWF水平的初步探讨[J]. 重庆医学 2012(23)
    • [28].vWF因子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J]. 中国微循环 2008(02)
    • [29].纳洛酮对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vWF水平影响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8)
    • [30].VEGF和vWF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探讨[J]. 西南国防医药 2014(08)

    标签:;  ;  ;  

    2型糖尿病大鼠vWF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