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冬小麦源库大小改变对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营养学
作者: 沈新磊
导师: 李世清
关键词: 冬小麦,栽培模式,施氮,源库变化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28.8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分别在杨凌和岐山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120kg等2个水平)、不同小麦品种(小偃22和小偃503等2个品种)和不同栽培模式(设常规栽培、全程覆膜栽培、覆膜150d栽培、三密一稀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等5种栽培模式)处理下冬小麦源库大小改变对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去叶处理与对照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从不同处理平均看,去除不同叶位叶片后,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不同去叶处理间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去旗叶后千粒重降低不显著外,其余去叶处理显著降低,这与去旗叶伤害后产生的超补偿作用有关。其中以去1/2旗叶降低幅度最大,其余去叶处理随去叶量增加,下降幅度逐渐增大。除剪去旗叶穗粒重与对照基本相当外,其余去叶处理穗粒重均低于对照,以去1/2旗叶穗粒重下降幅度最大。 2.去叶处理对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影响因栽培模式、施氮和品种不同而异。剪去旗叶处理除在集雨面、三密一稀、常规栽培、覆膜150d下千粒重均大于不去叶处理,其它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均低于对照;剪去旗叶在大部分栽培模式下穗粒重增加;其它叶位叶片的剪除会不同程度限制籽粒充实。小偃22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显著大于小偃503,小偃22属大粒型品种,而小偃503属小粒型品种;总体上看,去叶处理使各品种千粒重均有所降低(小偃22去旗叶除外),而品种间又以小偃22下降较大,小偃503下降较小;去叶处理导致小偃22和小偃503千粒重差异变小,小偃22和小偃503剪去旗叶后穗粒重增加,其余去叶处理使两个品种穗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偃22剪叶处理后穗粒重降幅大于小偃503。施氮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显著增加。千粒重除不施氮条件下去旗叶有少量增加外,其余去叶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施氮基本上不改变剪叶处理对千粒重的影响。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剪去旗叶后穗粒重均增加,施氮后的增加量大于不施氮。 3.剪去旗叶后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去叶处理,而剪去1/2旗叶和只保留旗叶去除其余各叶处理导致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对照。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集雨面>全程覆膜>覆膜150d>常规栽培>三密一稀,集雨面、全程覆膜、覆膜150d三种栽培模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集雨面、覆膜150d、常规栽培3种栽培模式下去全旗叶,覆膜150d下去1/2旗叶,常规栽培模式下去旗叶、倒二叶后籽粒产量都高于对照,但从总体上看,去1/2旗叶籽粒产量在多种栽培模式下表现最低。全程覆膜条件下,各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均有下降。冬小麦品种对籽粒产量影响显著,小偃22籽粒产量明显高于小偃503。本次试验中,小偃22和小偃503均以剪去1/2旗叶后籽粒产量最小,剪去旗叶使小偃503籽粒产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关于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研究
1.1.1 地膜覆盖
1.1.2 垄沟栽培
1.1.3 种植密度
1.2 关于小麦品种间差异的研究
1.3 关于小麦施氮效应的研究
1.4 关于小麦源库关系的研究
1.4.1 源库关系
1.4.2 生长冗余和补偿效应
1.4.3 不同叶位的功能
1.4.4 不同穗位的差异
1.5 关于小麦边行效应的研究
1.6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自然状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计产
2.3.1 田试1
2.3.2 田试2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条件下去叶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1.1 去叶处理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3.1.2 去叶处理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3.1.3 去叶处理对冬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3.1.4 去叶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条件下穗部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2.1 穗部处理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3.2.2 穗部处理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3.2.3 穗部处理对冬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3.2.4 穗部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的边际效应研究
3.3.1 边行对冬小麦穗数的影响
3.3.2 边行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3.3.3 边行对冬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3.3.4 边行对冬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3.3.5 边行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3.6 边、内行增产原因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栽培模式、施氮、品种和去叶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的相互作用
4.2 栽培模式、施氮、品种和穗部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的相互作用
4.3 边际效应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5
参考文献
- [1].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差异的生理特性研究[D]. 梁鹏.山东农业大学2018
- [2].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付金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 [3].小麦开花期渍水对光合和淀粉合成的影响[D]. 袁梦思.长江大学2017
- [4].小麦旗叶性状对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及旗叶基因的AFLP标记[D]. 蒋秀华.四川农业大学2010
- [5].大麦旗叶光合特性的研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D]. 钱创建.石河子大学2009
- [6].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裴雪霞.山西农业大学2001
- [7].“持绿型”小麦开花后旗叶的生化、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D]. 梁赟.四川农业大学2009
- [8].小麦叶片厚度的研究[D]. 宫晶.淮北师范大学2014
- [9].旗叶蜡质含量不同小麦近等基因系的抗旱性研究[D]. 徐文.山东农业大学2016
- [10].水分和氮素形态耦合对两种筋型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淀粉积累的影响[D]. 郅娟娟.河南科技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徐祥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2].旱地土壤氮素的残留、吸收利用及其影响因素[D]. 李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3].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光合—荧光特征和氮磷养分效率的影响[D]. 吉春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4].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形成的影响[D]. 王锦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5].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及产量构成特征的影响[D]. 李小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6].田间杂草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南维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7].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D]. 卢艳丽.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
- [8].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源、库特征及其关系之研究[D]. 张荣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 [9].春小麦高产超高产源库关系及其机理的研究[D]. 杨永梅.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
- [10].超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遗传研究[D]. 张娟.河南农业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