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高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模式

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高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模式

论文摘要

随着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趋频繁和紧密。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合作中难免发生碰撞和摩擦,如果处理不当,这些摩擦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交流合作。由此可见,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非常重要。根据不同文化中交际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文化可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论文以中国文化语境和美国文化语境作为各自的代表,搜集充分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此展开研究讨论。有学者对顺应论进行纯理论分析;有学者将顺应论与翻译,二语习得等应用方面相结合研究;还有学者对文化与交际模式进行研究。但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不同的交际模式进行研究的人相对少一些。一般对文化语境与交际模式进行研究是从具体微观的层面展开的,比如特定的场合交际模式研究。作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宏观的分析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不同交际模式,即从地理、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分析语境与交际模式的顺应模式。作者首先分析了高低语境文化中,尤其是中美文化中,人们不同的交际观,包括对个人与集体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言语传递信息度的不同观点。接下来分析了中美人民不同的交际模式。并用图表的方式将以上不同点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出来。除分析高低语境文化下人们的交际方式的差异外,作者还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形成这种交际差异的深层原因。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角度,作者分析了物理语境文化,包括对地势和气候的顺应;接下来作者分析了社会语境文化,包括对人口模式、经济模式、社会体制模式以及宗教模式的顺应;最后作者分析了心理语境文化,包括对思维模式,审美倾向和交际目的的顺应。在适应理论,语境文化,以及交际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作者用水和容器的关系来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水是流动的,可以变化出各种形状,这就好比言语顺应论对语言的阐释,我们可以有多种语言选择,包括对用词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等等,语言具有多种选择性。盛放水的容器可以是各种形状的,这就好比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的不同是由各种不同的地理情况,社会习俗,规约,信仰,思维习惯,价值观所决定的。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而语境对言语交际模式的影响就好比容器对水的影响一样,不同的语境特征造就了有差异的交际模式。最后,作者给跨文化交际者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都需要有意识地向对方的语境模式靠拢。尤其是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更需要向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靠拢。第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应只是掌握该语言的语法,培养其阅读,写作,听力能力。语言交际的工具。学习者更需要学习该语言文化中人们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适当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很有必要。不可避免的,这篇论文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作者研究的是主流文化,没有覆盖所有文化。作者研究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且文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获得一个系统的研究结论,那些文化中的特例,变化被作者略去不与予考虑。第二,作者只研究了交际模式对高低语境的顺应,没有研究高低语境对交际模式的顺应。顺应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感兴趣的学者可以从语境对模式的顺应来研究。第三,受资料的选取搜集方面的限制,作者只选取了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和美国来进行研究工作。无论如何典型,各个国家毕竟会有自己特殊之处,所以难免存在以偏概全之处。或许今后的研究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对更多的高低语境文化进行研究,以使研究结果更精确、全面、更有说服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 1.1 Relevant Study of Adaptation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 1.2 Relevant Study of Contex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 Chapter 2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Present Study
  • 2.1 Introduc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 2.1.1 Key Conceptions of Adapattion Theory
  • 2.1.2 Features of Verbal Adaptation
  • 2.2 Introduction of Context
  • 2.2.1 Linguistic Context
  • 2.2.2 Culture Context
  • 2.2.2.1 Physical Culture
  • 2.2.2.2 Social Culture
  • 2.2.2.3 Mental Culture
  • 2.3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2.3.1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 2.3.2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2.4 HC and LC Communication
  • 2.4.1 Definition of HC and LC Communication
  • 2.4.2 Comparison between HC and LC Communication
  • Chapter 3 Classification of HC/LC Verbal Communication Patterns
  • 3.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Thinking Patterns in HC/LC Culture
  • 3.1.1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and the Whole
  • 3.1.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to One
  • 3.1.3 Different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 Verbal Message
  • 3.2 Analysis of Behavior Patterns in HC/LC Culture Communication
  • 3.2.1 Direct versus Indirect Pattern
  • 3.2.2 Hesitant versus Assertive Speech
  • Chapter 4 Analysis of Culture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1 Analysis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1.1 Terrain Factor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1.2 Climate Factor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2 Analysis of Soci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2.1 Population, Ethnic Factor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2.2 Business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2.3 Social-political Syste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2.4 Religious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3 Analysis of Mental Condition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3.1 Thinking Pattern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3.2 Aesthetic Preferenc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4.3.3 Communicative Purpose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Chapter 5 Analysis of Linguistic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5.1 English’s Hypotaxis and Chinese’s Parataxis
  • 5.1.1 English Hypotaxi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5.1.2 Chinese Parataxi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 5.2 Analysis of Liner Structure in English and Helical Structure in Chinese
  • 5.2.1 Linear Structure-the Typical English Discourse Rhetorical Mode
  • 5.2.2 Helical Structure-the Typical Chinese Discourse Rhetorical Mod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解析——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J]. 兰州学刊 2015(12)
    • [2].高低语境文化在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对比分析——兼谈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跨语言文化研究 2016(01)
    • [3].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英译[J]. 长江丛刊 2017(27)
    • [4].中美高低语境文化模式对比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27)
    • [5].《爱药》中高低语境文化在碰撞中的对抗和协调[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15)
    • [6].浅谈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01)
    • [7].高低语境文化论下英汉语特点分析及翻译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7)
    • [8].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中英语篇差异对比[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7)
    • [9].从高低语境文化视角浅析中美言语交际差异[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8(07)
    • [10].跨文化交际中高低语境文化对比概论[J]. 考试周刊 2012(33)
    • [11].中美高低语境文化交流之探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4)
    • [12].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 [13].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4].跨文化交际之高低语境文化[J]. 青年文学家 2020(02)
    • [15].来自低语境文化商务人士的沟通特点[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 [16].高、低语境文化交际差异的对比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7].高低语境文化论下中美广告语言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 2019(16)
    • [18].动态语境观下的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再讨论[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5(07)
    • [19].高低语境文化对中美交际模式的影响[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0].中国文化语境归属的理性思考[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04)
    • [21].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解释力[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8)
    • [22].高低语境文化冲突及有效沟通策略[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3].高、低语境文化的成因及认识差异[J]. 青年文学家 2020(02)
    • [24].高低语境文化与美国人的会话风格[J]. 海外英语 2012(23)
    • [25].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看中美交际模式差异[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6].“低语境文化”危机的文学再现——以石黑一雄《小夜曲》为例[J]. 社会科学研究 2016(04)
    • [27].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历史成因及其特征[J]. 闽江学院学报 2009(03)
    • [28].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言语交际风格的对比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8(10)
    • [29].高低语境文化的成因及交际策略分析[J]. 英语教师 2018(23)
    • [30].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医务电视剧对比研究——以《青年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0)

    标签:;  ;  ;  ;  

    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高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