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聚合技术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

基于电聚合技术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

论文摘要

作为传感器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在近十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电化学转换器表面的固定化方法有涂膜法、原位引发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其中电化学聚合法因具有制备简单、膜厚可控、膜与电极附着力强、重现性好等优点而成为非常有潜力的制备方法。本研究采用电化学聚合技术,分别基于分子间力和共价键力构建了五种新型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基于分子间力的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是以含有双官能团的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分子量相当但含羟基个数不同的三氯生、己烯雌酚、沙丁胺醇为模板分子,探讨分子中羟基的个数对于印迹效应的影响;此外,为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于电极表面引入纳米材料,采用对比实验证实了碳纳米管的增敏效应。基于共价键力的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是以含有双官能团的间氨基苯硼酸为单体,以邻二醇类物质多巴胺为模板,构建具有特异识别功能的新型传感器。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综述了基于电化学聚合技术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主要研究现状,对电聚合膜制备过程中单体的选择、模板的去除以及电聚合分子印迹膜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对其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2.以具有双官能团的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含一个羟基的三氯生为模板,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电聚合法制备了三氯生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QCM(QuartzCrystal Microbalance)技术测量了膜的厚度,测定的膜厚为纳米级。探索了聚合介质、聚合电位、聚合扫描圈数、模板去除方式对印迹电极性能的影响。三氯生分子含一个羟基官能团,与聚合物骨架的氢键力较弱,模板容易被洗脱,用0.10mol/L NaOH溶液洗脱10min时即可去除模板。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印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表征。以铁氰化钾溶液为电化学探针,采用间接分析法对三氯生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2.0×10-73.0×10-6mol/L,检测限为8.0×10-8mol/L。相对于裸电极,该传感器对结构类似物有良好的选择性。3.为进一步验证邻苯二胺作为电聚合分子印迹单体的广泛适应性,以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含两个羟基的己烯雌酚为模板,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己烯雌酚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当聚合介质为PBS缓冲溶液(pH7.2)、聚合电位为00.8V、聚合圈数为20时,可制得性能稳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己烯雌酚含有两个羟基,与聚合物骨架的氢键力较强,相对于三氯生印迹的传感器,模板的洗脱较困难,但同时在聚合物膜中产生的印迹点也增多,线性范围相应变宽。将含模板的聚合物电极于50%的乙醇水溶液浸泡10min时可去除模板。以铁氰化钾溶液为电化学探针,采用间接分析法对己烯雌酚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1.0×10-75.1×10-6mol/L,检测限为3.0×10-8mol/L。该印迹电极对结构类似物质选择性良好。4.为提高电聚合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采用电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之前,先于电极表面修饰碳纳米材料层,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高导电性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为验证纳米材料的增敏效果,首先以三氯生为模板,以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电聚合技术,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比试验表明,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显著的增敏效应。在此基础上,以沙丁胺醇为模板分子,以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沙丁胺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相对于三氯生和己烯雌酚,含有三个羟基的沙丁胺醇与单体间的氢键结合力最大,洗脱困难,需采用电化学法去除模板,但同时嵌入聚合物膜中的印迹点增多,线性范围显著拓宽。采用线性溶出伏安法对沙丁胺醇进行测试,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与沙丁胺醇的浓度在2.0×10-75.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0×10-8mol/L。实验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在碳纳米管修饰的印迹电极上的响应显著大于没有修饰碳纳米管层的印迹电极。印迹电极对沙丁胺醇有特异选择性,对共存物质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5.为进一步增强印迹传感器的选择性,以间氨基苯硼酸为单体,多巴胺为模板,基于间氨基苯硼酸和邻二羟基类物质多巴胺间的可逆共价键合作用,采用电聚合技术构建了共价键型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印迹电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对印迹电极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当聚合介质为PBS溶液(pH7.0)、聚合电位为01.2V、扫描圈数为20圈时制备的印迹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分子识别性。将含模板的电极于0.50mol/L H2SO4溶液中在01.5V循环扫描10圈,可去除模板。多巴胺在印迹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6.0×10-5mol/L,检测限为5.0×10-8mol/L。制备的印迹电极对多巴胺呈现良好选择性,当溶液中含有等量的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时,抗坏血酸不干扰多巴胺的测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 1.2 分子印迹传感器简介
  • 1.3 电聚合的基本原理
  • 1.4 功能单体的选择
  • 1.5 模板分子的去除方法
  • 1.6 E-MIPs 传感器的应用
  • 1.6.1 电化学型传感器
  • 1.6.2 质量型传感器
  • 1.6.3 分子印迹光学传感器
  • 1.7 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 1.8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氯生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2.2.3 三氯生分子印迹膜传感器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三氯生的电化学性质
  • 2.3.2 邻苯二胺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性质
  • 2.3.3 三氯生分子印迹电聚合传感器的制备
  • 2.3.4 印迹效应的证实
  • 2.3.5 TCSMIP-POPD/GCE 的分析性能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己烯雌酚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3.2.3 分子印迹膜传感器的制备
  • 3.2.4 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己烯雌酚的电化学性质
  • 3.3.2 聚合介质的选择
  • 3.3.3 聚合电位的选择
  • 3.3.4 模板去除条件的优化
  • 3.3.5 印迹效应的证实
  • 3.3.6 DESMIP-POPD/GC 电极的分析应用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制和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三氯生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4.2.1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碳纳米管修饰的沙丁胺醇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制和性能研究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聚氨基苯硼酸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5.2.3 分子印迹膜传感器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APB 与 DA 的相互作用
  • 5.3.2 DAMIP-PAPB/GC 电极的制备
  • 5.3.3 不同电极的阻抗谱
  • 5.3.4 DAMIP-PAPB/GC 电极的选择性
  • 5.3.5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 5.3.6 样品分析
  • 5.3.7 DAMIP-PAPB/GC 电极的重现性与使用寿命
  • 5.4 本章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基于电聚合技术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