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海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容量,非线性规划,非保守物质,石油烃
排海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虞洋,彭昌盛,虞兰兰,谷庆宝,常家铭[1](2014)在《莱州湾石油烃海洋环境容量计算——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排海通量最优化法是近年来常用于计算海域污染物环境容量的方法。对于石油烃这种非保守物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非线性规划法)。首先,验证了石油烃点源的线性迭加性;其次,分别选用基于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线性规划法)及非线性规划法,对莱州湾石油烃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I/II类海水水质标准下,线性与非线性规划法计算出的年环境容量分别为6 101.8 t和4 576.1 t。按照线性规划法进行点源的石油烃最优排放规划时,将高估湾内石油烃的自净能力,从而对海域内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非线性规划法则不会出现水质点浓度超标的情况,可对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虞洋[2](2013)在《莱州湾石油烃海洋环境容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面积以及储量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沿海人口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增长,陆源排放入海的各种污染物数量日益增多,主要包括石油类以及氮、磷等营养盐等污染物,严重破坏了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石油烃是海洋主要污染物之一,其污染状况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通过陆源、石油开采以及船舶运输等方式进入海洋中的石油烃数量日益增加,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在莱州湾海域构建了石油烃生态动力学模式,模式包括石油烃、微生物、大气挥发、营养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和水动力输运这七个模块。通过对21世纪初莱州湾石油烃的时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发现,莱州湾西南部海域存在石油烃分布的高值区,并且湾内夏、秋季石油烃浓度比冬、春季高。由于莱州湾石油烃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可能趋于稳定不变的状态。为获取稳定的响应系数场,分别选取莱州湾石油烃的月平均浓度场以及月最高浓度场数据进行研究。同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海域,应选用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进行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计算。对于石油烃的月平均浓度场及月最高浓度场这两种数据,在使用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进行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之前,必须分别进行该方法使用前提的检验。首先,系统验证了各石油烃排放点源之间的响应系数场满足线性迭加性,从而保证了排海通量最优化法使用的有效性;其次,验证了基于月平均浓度场数据的点污染源响应系数场是线性的,可使用基于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线性规划法)进行环境容量计算;而月最高浓度场数据是非线性的,必须使用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非线性规划法)。根据石油烃的月平均浓度场及月最高浓度场数据,依次相应选用线性规划及非线性规划法,对莱州湾内石油烃的海洋环境容量进行计算。通过对比这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可知,选用月最高浓度场数据虽然会低估石油烃的海洋环境容量,但可保证不出现水质点浓度超标的情况,将对海域的环境保护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故应选用非线性规划法的计算结果:莱州湾石油烃污染物年环境容量为4576.1吨,年剩余环境容量为-3523.6吨,需要减少各点源石油烃的排放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6)
吴家林,方倩,石晓勇,李克强,张传松[3](2012)在《东海无机氮排海通量年际变化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收集和推算1980~2005年东海几种入海污染源的无机氮数据(河流、排污口、陆源面源、大气沉降和海水养殖)基础上,研究估算了东海无机氮的入海年际通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东海无机氮入海通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8×105t.a-1左右逐渐增加到本世纪初的2.6×106t.a-1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4.3%.长江作为东海最大入海河流,其无机氮排海通量占河流排海海通量的76.5%,排放量由80年代初的4.0×105t.a-1上升到80年代中期的6.2×105t.a-1,后保持在此值上下浮动,然后从90年代开始快速上升到本世纪初的1.8×106t.a-1.东海无机氮主要来源是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大约为总量的79%,其中河流、排污口和陆源面源分别为73%、4%和2%.除陆源外,大气沉降约为18%,海水养殖约为3%.(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王长友,王修林,李克强,梁生康,苏荣国[4](2010)在《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0年04期)
方倩[5](2008)在《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来源和近30年排海通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东海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输入东海的化学污染物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东海近海海域水质日趋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及赤潮频发。本文在总结现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统计了长江、钱塘江和闽江的入海年径流量、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部分及上海市的养殖面积,规范了不同污染源的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海通量的估算方法,系统计算了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河流、排污口、农田面源、海洋污染源和大气污染源26年来的排海通量。然后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东海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烃和COD等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各污染物的来源组成。该研究结果对于开展东海环境总量控制工作、评估预测东海入海化学污染物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及采取相应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东海DIN排海总量整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0×105t·a-1左右上升至本世纪初的2.6×106t·a-1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4.8%;东海PO4-P排海总量整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7×104t·a-1左右逐渐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3.1×104t·a-1左右然后迅速上升到目前的7.0×104t·a-1左右,平均年增长率约为5.8%;随年份增加东海COD排海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1×106 t·a-1左右逐渐增加到2005年的12.3×106 t·a-1左右,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2%;东海石油类排海通量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然后又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8.7×104t·a-1增加中期的10.0×104t·a-1然后下降至90年代中期的6.5×104t·a-1左右,然后又上升至21世纪初的8.9×104t·a-1左右。东海无机氮、磷酸盐和COD的污染源包括河流、排污口、农田面源、大气污染源和海水养殖,石油烃的污染源包括河流、排污口和海洋污染源。各污染源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变化很大,但始终是河流的比例最大,一般在46%~82%左右,其它污染源视污染物不同,所占比例有所差异,大气污染源除对PO4-P贡献较小外一般在17%~27%左右,而排污口、海洋污染源和农田面源一般在2%~20%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4-01)
排海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面积以及储量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沿海人口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增长,陆源排放入海的各种污染物数量日益增多,主要包括石油类以及氮、磷等营养盐等污染物,严重破坏了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石油烃是海洋主要污染物之一,其污染状况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通过陆源、石油开采以及船舶运输等方式进入海洋中的石油烃数量日益增加,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在莱州湾海域构建了石油烃生态动力学模式,模式包括石油烃、微生物、大气挥发、营养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和水动力输运这七个模块。通过对21世纪初莱州湾石油烃的时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发现,莱州湾西南部海域存在石油烃分布的高值区,并且湾内夏、秋季石油烃浓度比冬、春季高。由于莱州湾石油烃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可能趋于稳定不变的状态。为获取稳定的响应系数场,分别选取莱州湾石油烃的月平均浓度场以及月最高浓度场数据进行研究。同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海域,应选用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进行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计算。对于石油烃的月平均浓度场及月最高浓度场这两种数据,在使用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进行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之前,必须分别进行该方法使用前提的检验。首先,系统验证了各石油烃排放点源之间的响应系数场满足线性迭加性,从而保证了排海通量最优化法使用的有效性;其次,验证了基于月平均浓度场数据的点污染源响应系数场是线性的,可使用基于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线性规划法)进行环境容量计算;而月最高浓度场数据是非线性的,必须使用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非线性规划法)。根据石油烃的月平均浓度场及月最高浓度场数据,依次相应选用线性规划及非线性规划法,对莱州湾内石油烃的海洋环境容量进行计算。通过对比这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可知,选用月最高浓度场数据虽然会低估石油烃的海洋环境容量,但可保证不出现水质点浓度超标的情况,将对海域的环境保护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故应选用非线性规划法的计算结果:莱州湾石油烃污染物年环境容量为4576.1吨,年剩余环境容量为-3523.6吨,需要减少各点源石油烃的排放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海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虞洋,彭昌盛,虞兰兰,谷庆宝,常家铭.莱州湾石油烃海洋环境容量计算——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J].海洋环境科学.2014
[2].虞洋.莱州湾石油烃海洋环境容量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吴家林,方倩,石晓勇,李克强,张传松.东海无机氮排海通量年际变化估算[J].环境科学.2012
[4].王长友,王修林,李克强,梁生康,苏荣国.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
[5].方倩.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来源和近30年排海通量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