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库是半人工水体,水动力学过程受人为调节。受水动力学过程和流域内的人为活动影响,水库沉积物形成的过程、空间分布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有其明显特点。目前,水库沉积物形成及空间分布特点还缺少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三个不同类型的热带北缘水库:大镜山水库、流溪河水库和新丰江水库为对象,研究了这些水库沉积物中磷和硅藻的分布以及与水环境的关系。 大镜山水库为抽水型水库,水库建库30年,蓄积的底泥总体积约48840m3;蓄积的底泥总干重约36137 t。沉积物无机磷结合态中,Oc-P平均含量最高,其次为Fe-P,最后为Ca-P,Al-P,不同无机磷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无机结合态磷的空间分布差异Fe-P>Al-P>Ca-P>Oc-P。底泥中淤积的无机磷,总氮和易释放磷的量分别约为21886kg、67015kg和5867kg。底泥中总氮、无机磷及易释放磷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明显,由入水口至库尾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底泥中总氮、无机磷及易释放磷含量的垂直分布,底层至表层均呈增加趋势,在库中,距表层18cm至6cm处,无机磷、易释放磷及总氮含量明显增加,对应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珠海及周边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快速发展。 流溪河水库为河道型水库。水库4个特征区:吕田河入库区、玉溪河入库区、库中区及大坝区沉积物中磷的空间分布亦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TP、OP、IP,HCl-P及Al-P含量的水平分布为:吕田河入库区>库中区>大坝区>玉溪河入库区,NaOH-P含量为库中区>吕田河入库区>玉溪河入库区>大坝区,Fe-P含量为库中区>大坝区>吕田河入库区>玉溪河入库区。从河流区到大坝,IP/OP比降低,吕田河入库区和玉溪河入库区的IP/OP比都随深度加深而增加,库中区与大坝区IP/OP比变化不规则;库中、大坝处有较高的Fe-P/HCl-P比,吕田河入库区和大坝区的Fe-P/HCl-P比都随深度明显下降,玉溪河入库区及库中区Fe-P/HCl-P比变化不规则。水库水动力学过程的区域差异还影响了沉积硅藻的空间分布。库中区硅藻绝对丰度高,其次为吕田河入库区,大坝区和玉溪河入库区。在水库上游的吕田河入库区和玉溪河入库区,舟形藻(Navicula)为主要优势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