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蚂蚁河上游蜿蜒河流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李明[1](2021)在《哈尔滨市蚂蚁河中下游河道采砂对河道演变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建设对河沙的需要与河道可利用沙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乱采现象越发严重,对河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河道的进一步恶化,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科学手段研究采砂对河道的影响。本文以蚂蚁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数据处理和建立数学模型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利用MIKE软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综合评估了蚂蚁河干流河道采砂后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分析弯曲河道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河床变形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1)通过采砂前后数模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各级流量下采砂对沿程水位的影响主要是采区河段及上游河段。采砂后采区上游同流量条件下的水位均有所降低。采区下游水位受影响较小,水位基本与采砂前一致。(2)采砂对沿程流速影响主要位于采区及附近区域,采区上游沿程流速小幅增大,下游沿程流速变化较小;采区内同流量条件下的流速有所降低。(3)根据蚂蚁河干流典型河段采砂影响研究表明,从短期来看,采砂活动对采区附近的岸线、边滩和深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就整体分析河段河势而言其影响仍然是可控的。(4)基于熵值理论的分段水位变化分析研究表明,在相同河道条件下,单位长度河道采砂越多,其水位变化熵值越大,河道采砂影响越明显。
刘一漩[2](2021)在《蜿蜒型河流地貌特征指标体系研究 ——以赤水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河流自然地貌形态于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胁迫和破坏,本文选择天然蜿蜒型的赤水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图片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指标数值的测算统计,利用MIKE21和SPSS及定量分析,以此进行地貌特征平面形态的表征。建立多尺度地貌特征分析指标体系,分析整体河段尺度地貌分形特征、局部河段尺度地貌参数相关关系、地貌单元尺度典型地貌单元分布规律,为制定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提供地貌特征参数,同时河流地貌特征参数对揭示河流蜿蜒形态发展机理和地貌形态发育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赤水河干流选取了 125个弯曲河段,分别从整体河段、局部河段及地貌单元三种研究尺度,选取信息维数、弯曲率、蜿蜒波形波长等10项指标,利用Google Earth和ArcGIS对上述指标值进行测算,统计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赤水河河道发育具有很强的对称性,且各指标值的变化与反应了赤水河的地形地势。(2)在整体河段尺度分析弯曲河段平面形态的分形特征,以信息维数作为整体河段尺度地貌特征指标,测算水边线信息维数和水上河床地貌面积信息维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弯曲率与水边线信息维在下游河段相关系数带到峰值0.644,故相对于弯曲率,分形维数更适合表征形态复杂、细节丰富河段的分形几何特征。(3)基于网格覆盖法测算信息维数,以粗算值的“失稳”现象作为判别依据进行一维线分形和二维面分形无标度区间的识别,所得区间为[10,40],经验证所得无标度区间行之有效,以此提出一种无标度区间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分析河底等高线信息维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多维空间分形维数测算方法的讨论。(4)结合赤水河水系发育情况,利用弯曲河段蜿蜒波形波长和河道平滩宽度、曲率半径及半波弯曲弧线长度和河道平滩宽度的经验关系式,计算赤水河干流河道系数数值范围,得系数k1主要波动区间为[13.18,20.4],系数k2主要波动区间为[3.0,5.7],系数k3主要波动区间为[13.8,23.5]。(5)在地貌单元尺度通过构建MIKE21水动力模型对赤水河干流下游典型河段进行流速、水深的水动力模拟,以此进行典型地貌单元分布及其对水力要素影响的分析,发现多样化地貌形态对于水体流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牛智航[3](2020)在《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使河流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全球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其生态健康事关城市平稳运行,市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保障水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所研究白河和潮河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密云水库的健康,开展潮河和白河健康评价研究,对掌握两条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修复和管理措施,保障密云水库的用水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期望,确定了潮河和白河健康内涵的定义:最大程度上保证两条入库河流的健康状况,使其自然生态功能可以良好的发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使人类对入库河流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2)选择河流水文、水质状况、河流地貌、生物状况和社会服务功能,五个层面共16个指标构建了针对潮河和白河的健康评价体系,对两条河流进行健康评价。(3)将河流健康等级分为“理想状况”、“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及“病态”5个等级,确定了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每个健康等级赋予分值。(4)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构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MATLAB编程语言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白河得分86.92,潮河得分88.3,白河和潮河各断面以及整体的健康程度均属于“理想状况”,但两条河流的生物状况和白河的河流水文指标健康等级较低。(5)根据白河和潮河实际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了修复和治理的5项措施。
卢元超[4](2020)在《新建城市泄洪道景观构建模式研究 ——以雄安新区新盖房泄洪道为例》文中提出雄安新区成立后,突出强调城市建设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将新盖房泄洪道作为淀东片区的核心生态带。目前,国内外对泄洪道景观构建模式研究甚少。传统泄洪道治理上仅关注几十年一遇的突发性洪涝灾害,硬化河道工程便于短期内快排泄洪。同时,长期闲置宝贵的土地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受到农耕地、城市灰色基础设施侵占,致使泄洪道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为下次行洪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泄洪道建设涉及水利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河流生态学、河流地貌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构建城市泄洪道景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构建泄洪道景观模式。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以新盖房泄洪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场地调研、理论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界定“泄洪道景观”及相关概念,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其次,提出泄洪道景观构建模式,分为三个方面的研究:(1)泄洪道景观构建原则;(2)泄洪道纵向防洪功能区划分模式;(3)泄洪道横向景观功能区构成模式。将防洪功能区依据洪水重现期,纵向划分为3个功能区,依次为20年一遇的生态保护区、20-50年一遇的生态缓冲区、50-100年一遇的生态利用区。景观功能区依据泄洪道自然规律及人类区域活动特征,横向划分为4个功能区,依次为生态保育区、生态体验区、康体休闲区、荒野景观区。通过对横纵向交叉结合,得到12个景观异质性空间单元并进行景观构成分析,主要研究泄洪道蓝色空间、绿色空间与人的活动体验空间相结合,塑造洪水调蓄、生态防枯、生态延续、景观游憩、低维护的弹性景观廊道空间;最后,以新盖房泄洪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具体的生态景观策略。泄洪道景观构建应充分结合场地规划背景与场地特征,与旱涝为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塑造新型城市泄洪道适应性生态景观。望对今后泄洪道景观生态治理提供借鉴。
崔鹤[5](2020)在《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段滨河公园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环境问题,呈现出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与低质量的生态环境不匹配的矛盾。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下,需要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并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河流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板块,国内外学者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河流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平衡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因此,如何何将生态修复理论与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进行生态化的设计,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与学术讨论的重点。本文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为基础,以城市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梳理,总结出对于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原则的确定以及策略的提出,具体阐述了对于水文条件改善、地貌特征修复、生物物种恢复三个层面的设计方法。并通对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案例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最后将总结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实践应用于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滨河公园设计中,并通过设计图纸内容和实践作为研究内容的反馈。希望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有所补充,并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张浩鹏[6](2020)在《基于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安陆市府河滩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河流型湿地是湿地主要类型之一,其位于水陆交界的边缘地带具有更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此外河流型湿地往往毗邻城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逐年扩张,河流湿地被日益频繁的人类建设活动所蚕食,最终致使河流湿地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危机人类生存。如何重塑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并通过营造湿地公园保护并合理利用河流型湿地,为人类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命题。生态修复是指以生态原理为指导,生物修复为基础,通过人工介入辅助修复,使修复达到理想效果修复方式。本文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入手,通过研读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基于河流型湿地三种基本类型,提出构建河流湿地修复生态格局、水系统修复、地形地质修复等策略,同时进一步总结了相关的修复技术方法。不仅如此,本文立足于湿地公园,探索将修复策略运用于公园营造的具体途径,并研究河流型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法。根据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安陆市府河滩湿地公园为例,期望在府河滩河流湿地资源保护前提下对现状破坏湿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同时融入公园景观设计,协调湿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使湿地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沃土,并且通过此次研究及实践为今后相似案例提供启示。
李静[7](2020)在《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河道是城市文明的起源,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彰显魅力的组成部分。河道承担着排洪、调节气候、水资源涵养和生态的功能。滨水区也承载着景观和亲水功能,是城市中居住、交流、以及日常活动的高质量生境走廊。当前,全球都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通过修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河道景观以及增加游憩价值来提升城市的标志形象,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城市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展,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入到城市周边的河道,来自于乡村、田野等清新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输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河道景观,它不但能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居民的休闲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空间是一条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本文以城市双修为背景,结合区域的特殊概况和当地的人文特点,制定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将生态修复理念和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文章分别从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多方面来对新河河道进行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区域文化特色的河道景观廊道为总目标,把新河河道景观修复看作促进沣西新城水生态轴线的重要部分,使得河道景观不但能够反映城市水域空间的风景,更能彰显城市的魅力。在修复过程中,利用景观美学设计方法和作用对其河道景观区的基本设施做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在突出生态的理念的同时紧扣乡土文化和植物景观的景观特征,营造生态、休闲及视觉形象良好的河道景观,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的、富有活力的新河河流廊道,给更多其他城市的河道景观修复建设提供参。
聂天一[8](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泰安梳洗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出现了生活和工业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城市河流过度渠化改造等现象,导致了城市河流的生态与景观退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双修工作在我国的全面开展,城市河流作为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将生态修复与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相结合可以提升城市河流景观品质、恢复城市河流生态功能,推动城市双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论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背景、相关概念,分析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动态及相关案例,归纳了生态修复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的发展趋势。其后,从地貌特征、水文特征、景观格局三个方面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简要概述,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照和依据。对城市河流存在的河流污染,河流水文情势改变,河流地貌形态改变,河流连通性受阻等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自然河流为导向,生态修复与防洪安全相结合,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河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协调,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兼顾,六项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原则。以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参照,针对城市河流存在的生态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改造设计原则,提出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策略,策略分为流域尺度、河段尺度、场地尺度三个层次,在流域尺度,保护水源地,构建河湖生态与雨洪调蓄体系,恢复自然水文情势,在河段尺度,根据空间特点分为紧缩型河段和拓展型河段,恢复河流自然地貌形态,构建弹性河流景观,在场地尺度,利用生态护坡和河流内栖息地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的河流生态环境,构建梯级净化系统,净化城市面源污染。最后将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策略应用在梳洗河景观改造设计实践中,进一步论证了在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中结合生态修复理念的可行性,将梳洗河打造成一条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并具有雨洪调蓄与水质净化功能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
卓蓓蕾[9](2020)在《西安涝河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地球内生物从生活到工作等行为活动,都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维持,其组成结构和类型复杂多样。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河道生态系统占据主要部分。随时间的推移,环球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伴有源源不断且过度的提取及利用,这严重影响河道原自然境况。自20世纪,居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现状,他们逐渐开始向往和追求更高层次即精神满足。可现阶段河道已不再是历史时期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其生态系统也丧失自我净化、循环等能力,这些恶劣的现况远难达到人们需求的精神层次。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使人们对学识、科技的更深层学习,以及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相关认知、研究的更高层提升。因此,如何进行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是我国当前重点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涝河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为研究内容,首先,学习与熟知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的相关概念、理论,及设计原则,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比总结一些典型且具代表意义的国内外研究及案例。随后,针对西安涝河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资料收集,发现该区存在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即河流水体水质破坏、河岸亲水性差、岸坡人工化痕迹重、易发生水土流失等自然危害、部分景区缺少独特的闪亮点等问题。而涝河属于西安“八水”之一,同时地处关中环线旅游带,恶劣的空间环境不利于该区乃至关中的旅游发展,甚至影响城市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针对这些现状问题,基于各种理论概念与文献资料,从河道生态安全、历史文化、园林美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着手,总结出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进行修复河道生态系统和节点区生态景观营造的两方面整体性设计策略研究。最终,在完善河身形态、水体多级净化、生态化河岸、坡地海绵城市的河道生态景观专项修复的同时,进行涝河峪口水源保护区、天桥湖、飞行学院生态公园、渭涝湿地这4个节点区域的生态景观设计。有助于提升涝河乃至西安的整体形象,将其打造为集安全、生态、文化、休闲、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城市空间,并对城市乃至关中地带的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希望该研究思路及方法,能为其他河道自然环境的修复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朱容含[10](2020)在《阳泉市南川河水环境修复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阳泉市南川河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在充分了解河流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及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河流与排污口的水文与水质监测,分析出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及水污染特征;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水质评价,结合排污口和河流及其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研究现状水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水质模拟,率定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完成水环境容量计算,并分析河流自净能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河段水污染修复目标,分析了目标实现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分析现实与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的水环境修复方案,并进行了水环境修复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本文的研究对阳泉市地表水环境和娘子关泉域地下水环境修复、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南川河主要污染因子为COD、NH3-N和TP。从时间分布来看南川河水质取样中污染最严重月份为2017年12月,当月12个监测断面中包括劣Ⅴ类断面10个、Ⅴ类断面1个、Ⅳ类断面1个,水质整体较差。从空间分布来看,源头来水整体水质较好,以TP污染最为严重,可能原因为畜禽养殖;冠峪煤矿至平定县污水处理厂河段存在COD和NH3-N过量排放现象,可能原因为煤矿工业排污;平定县污水处理厂至南上庄河段存在TP过量排放现象,可能原因为畜禽养殖;其余河段污染物排放相对科学合理。推断金属煤炭采掘业、畜禽养殖业排污及生活污水排放等均不同程度导致水环境污染,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来水水质差、中游排污严重、用水量骤增等方面。(2)南川河NH3-N、COD的综合降解系数分别为0.47和0.72,河流NH3-N水环境容量为4.324t/a,COD水环境容量为132.763t/a。大部分水环境容量集中在平定县污水处理厂-南上庄段、南坪-乱流段,约占全河段水环境总容量的50%,为自净能力较强河段;贵石沟-冠峪煤矿段水环境容量最小,约占全河段水环境容量的7%,为自净能力最弱河段;整体来看,河流自净能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且整个南川河的自净能力现状均不满足水质净化需求。(3)水环境修复目标为将各河段水质修复至所在功能区目标水质;实现修复目标的关键在于分析各河段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并确定污染物去除率及限制排污量;难点在于如何选择既能降低污染物浓度、又可满足不同季节处理需求的修复方案,以及如何在提升水质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4)水环境修复方案为:1)在苏村河入河口下游至贵石沟上游段的防洪保护区内建设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湿地内种植芦苇等植被,基质选用无烟煤、陶粒等吸磷效果较好的无机物;2)限制冠峪煤矿至平定县污水处理厂段日排放COD总量不得超过0.26t、日排放NH3-N总量不得超过7.34kg,平定县污水处理厂至南上庄河段日排放TP总量不得超过8.64kg。预测修复方案实施后不仅可使南川河水质达到修复目标,更能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可以满足防洪要求、美化城市环境、倒逼企业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蚂蚁河上游蜿蜒河流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蚂蚁河上游蜿蜒河流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市蚂蚁河中下游河道采砂对河道演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采砂河段基本情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水文气象 |
2.2.1 气候 |
2.2.2 水文 |
2.3 河道演变特点 |
第3章 水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模型选择 |
3.2 水流控制方程 |
3.2.1 MIKE 11 一维水动力学模型 |
3.2.2 MIKE 21 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
3.3 流体运动方程的数值解法 |
3.3.1 流体运动方程的空间离散 |
3.3.2 流体运动方程的时间积分 |
3.3.3 边界条件 |
第4章 典型河段模拟计算与分析 |
4.1 典型采砂河段(采区局部为弯曲河型)数值模拟 |
4.1.1 模拟河段概况 |
4.1.2 计算网格划分 |
4.1.3 水流计算条件 |
4.2 模型的验证 |
4.2.1 水位率定、验证结果分析 |
4.2.2 断面流速分布验证结果分析 |
4.2.3 数模率定验证计算小结 |
4.3 采砂作业影响数模计算分析 |
4.3.1 沿程水位变化分析 |
4.3.2 沿程流速变化分析 |
4.3.3 主流线变化分析 |
4.3.4 采区附近位置水位、流速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砂后典型河段河道演变影响综合研究 |
5.1 水文站典型横断面变化 |
5.2 水文站水位变化规律分析 |
5.2.1 月均水位变化情况 |
5.2.2 最低水位变化规律 |
5.2.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 |
5.2.4 河流分段水位变化分析 |
5.3 采砂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蜿蜒型河流地貌特征指标体系研究 ——以赤水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河流地貌分形特征研究 |
1.2.2 蜿蜒型河道地貌特征研究 |
1.2.3 地貌单元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流域概况 |
2.1.2 河流水系 |
2.1.3 地形地貌 |
2.2 研究方法 |
2.2.1 Google Earth与GIS空间结合分析 |
2.2.2 分形理论 |
2.2.3 MIKE21水动力模型 |
2.3 弯曲河段地貌特征分析指标选取及研究尺度的确定 |
3 整体河段尺度分形特征分析 |
3.1 研究区典型弯曲河段选取 |
3.2 河流地貌特征分形指标 |
3.2.1 水边线长度信息维数 |
3.2.2 水上地形面积信息维数 |
3.2.3 河底等高线长度信息维数 |
3.3 地貌分形特征分析 |
3.3.1 典型弯曲河段信息维数分布规律 |
3.3.2 信息维数与弯曲率相关性分析 |
3.3.3 多维空间分形维数测算方法分析 |
3.4 基于分形体无标度区间的识别方法 |
3.4.1 无标度区间识别方法 |
3.4.2 无标度区间与特征信息量相关分析 |
4 局部(弯曲)河段尺度地貌参数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
4.1 研究区弯曲河段选取 |
4.2 河流地貌特征分析指标 |
4.3 研究区平面形态地貌特征分析 |
4.3.1 地貌特征指标值分布规律 |
4.3.2 平面形态参数经验关系式分析 |
5 地貌单元尺度典型地貌单元分布及其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
5.1 研究河段选取 |
5.2 地貌单元分析指标 |
5.2.1 深潭-浅滩 |
5.2.2 江心洲 |
5.3 典型河段水动力模拟 |
5.3.1 水动力模型的建立 |
5.3.2 典型地貌单元分布情况 |
5.3.3 地貌单元水动力调节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1.3.1 河流健康内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国外研究进展 |
1.4 国内外在河流健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现状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气象 |
2.1.4 河流水资源 |
2.2 密云水库流域典型入库河流概述 |
2.2.1 典型入库河流概况 |
2.2.2 水环境现状 |
2.2.3 入库河流健康内涵 |
2.3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密云水库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
3.1 河流健康评价尺度 |
3.1.1 空间尺度 |
3.1.2 时间尺度 |
3.2 河流健康评价原理和选择 |
3.2.1 河流健康评价原理 |
3.2.2 河流健康评价原理选择 |
3.3 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3.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3.2 评价体系构建步骤 |
3.3.3 评价体系构建 |
3.3.4 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
3.4 河流健康评价标准确定 |
3.4.1 河流健康状况分级 |
3.4.2 河流健康评分方法 |
3.4.3 河流健康评分标准 |
3.5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概述及确定 |
3.5.1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概述 |
3.5.2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选择 |
3.6 构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
3.6.1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 |
3.6.2 模糊合成算子简介 |
3.6.3 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潮河和白河健康评价 |
4.1 潮河和白河监测数据获取 |
4.1.1 潮河和白河监测点布置 |
4.1.2 数据来源 |
4.2 权重计算 |
4.2.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
4.2.2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2.3 用于计算权重的MATLAB代码和解释 |
4.3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对潮河和白河健康评价 |
4.3.1 潮河各断面健康评价 |
4.3.2 白河各断面健康评价结果 |
4.3.3 综合评价结果 |
4.3.4 河流修复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专家调查表 |
(4)新建城市泄洪道景观构建模式研究 ——以雄安新区新盖房泄洪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高度关注 |
1.1.2 传统泄洪道缺乏生态设计方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泄洪道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泄洪道 |
2.1.2 泄洪道景观 |
2.1.3 泄洪道流量模式 |
2.1.4 泄洪道防洪 |
2.1.5 泄洪道防枯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河流地貌学理论 |
2.2.3 洪水脉冲理论 |
2.2.4 河流四维系统理论 |
2.2.5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案例分析 |
3.1 中国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景观整治 |
3.1.1 背景介绍 |
3.1.2 策略分析 |
3.1.3 经验启示 |
3.2 美国基西米河近自然化生态整治 |
3.2.1 背景介绍 |
3.2.2 策略分析 |
3.2.3 经验启示 |
3.3 新加坡碧山加冷河景观生态修复 |
3.3.1 背景介绍 |
3.3.2 策略分析 |
3.3.3 经验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泄洪道景观构建模式研究 |
4.1 泄洪道景观构建原则 |
4.1.1 防洪安全原则 |
4.1.2 景观防枯原则 |
4.1.3 生态持续原则 |
4.1.4 景观游憩原则 |
4.2 泄洪道纵向防洪功能区划分模式 |
4.2.1 防洪功能区划分原则 |
4.2.2 防洪功能区划分 |
4.3 泄洪道横向景观功能区构成模式 |
4.3.1 景观功能区属性 |
4.3.2 景观功能区分区原则 |
4.3.3 景观功能区分区 |
4.3.4 景观功能区构成 |
4.3.4.1 生态保育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构成 |
4.3.4.2 生态体验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构成 |
4.3.4.3 康体休闲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构成 |
4.3.4.4 荒野景观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构成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盖房泄洪道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
5.1 项目背景 |
5.1.1 规划背景 |
5.1.2 区位概况 |
5.1.3 现状问题 |
5.2 规划设计概要 |
5.2.1 规划目标 |
5.2.2 指导思想 |
5.3 景观规划设计 |
5.3.1 防洪功能区划分 |
5.3.2 景观结构设计 |
5.3.3 景观功能区分区 |
5.3.4 景观功能区构成 |
5.3.4.1 生态保育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设计 |
5.3.4.2 生态体验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设计 |
5.3.4.3 康体休闲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设计 |
5.3.4.4 荒野景观功能区20、20-50、50-100年一遇景观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图片索引 |
表格索引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辞 |
(5)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段滨河公园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城市河道景观与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
2.1 城市河道景观相关概念 |
2.1.1 城市河道 |
2.1.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
2.1.3 城市河道生态问题 |
2.2 河流生态修复相关概念 |
2.2.1 河流生态系统 |
2.2.2 生态修复 |
2.2.3 河流生态修复 |
2.3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 |
2.3.1 洪水脉动理论 |
2.3.2 河流连续体理论 |
2.3.3 河流复式断面理论 |
2.3.4 河流四维系统理论 |
2.4 河流生态修复内容 |
2.4.1 河流生态修复目标 |
2.4.2 河流生态修复原则 |
2.4.3 河流生态修复途径 |
3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探析 |
3.1 总体思路框架 |
3.1.1 城市河道景观现状调研 |
3.1.2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目标 |
3.1.3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原则 |
3.1.4 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策略 |
3.2 水文条件改善 |
3.2.1 河流水文条件概述 |
3.2.2 水量与水质修复技术 |
3.3 地貌特征修复 |
3.3.1 河流地貌特征概述 |
3.3.2 纵向蜿蜒形态设计 |
3.3.3 横向断面结构设计 |
3.3.4 河床及护岸设计 |
3.4 生物物种恢复 |
3.4.1 河流生物物种概述 |
3.4.2 城市河道生境修复 |
3.4.3 城市河道植物生境营造 |
3.5 生态化设计方法总结 |
4 案例分析 |
4.1 新加坡加冷河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场地情况 |
4.1.3 河道设计 |
4.1.4 经验借鉴 |
4.2 首尔清溪川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场地情况 |
4.2.3 河道设计 |
4.2.4 经验借鉴 |
4.3 德国德莱萨姆河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场地情况 |
4.3.3 河道设计 |
4.3.4 经验借鉴 |
4.4 美国芝加哥河 |
4.4.1 项目概况 |
4.4.2 现状情况 |
4.4.3 河道设计 |
4.4.4 经验借鉴 |
4.5 上海张家浜河 |
4.5.1 项目概况 |
4.5.2 场地情况 |
4.5.3 河道设计 |
4.5.4 经验借鉴 |
4.6 宁波运河 |
4.6.1 项目概况 |
4.6.2 场地情况 |
4.6.3 河道设计 |
4.6.4 经验借鉴 |
5 方案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域情况分析 |
5.1.2 流域环境分析 |
5.1.3 地域文化分析 |
5.1.4 政策背景分析 |
5.1.5 上位规划分析 |
5.1.6 项目概况总结 |
5.2 场地解读 |
5.2.1 周边规划交通分析 |
5.2.2 周边规划用地分析 |
5.2.3 场地现状用地情况 |
5.2.4 场地现状植被情况 |
5.2.5 场地现状水体情况 |
5.2.6 场地现状地形情况 |
5.2.7 场地解读总结 |
5.3 设计构思 |
5.3.1 设计依据 |
5.3.2 设计定位 |
5.3.3 设计目标 |
5.3.4 设计原则 |
5.3.5 设计策略 |
5.4 总体设计 |
5.4.1 总体设计方案 |
5.4.2 结构布局 |
5.4.3 视线分析 |
5.4.4 功能分区 |
5.5 分区设计 |
5.5.1 都市乐活区 |
5.5.2 阳光运动区 |
5.5.3 丛林游憩区 |
5.5.4 滨水休闲区 |
5.5.5 湿地科普区 |
5.6 生态化策略 |
5.6.1 水文条件改善 |
5.6.2 道地貌特征修复 |
5.6.3 河道生物物种恢复 |
5.7 专项设计 |
5.7.1 种植设计 |
5.7.2 竖向设计 |
5.7.3 道路系统设计 |
5.7.4 基础设施设计 |
5.7.5 照明设计 |
5.7.6 智慧设计 |
5.8 用地平衡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纸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安陆市府河滩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扩张破坏河流型湿地生态系统 |
1.1.2. 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日益突出 |
1.1.3.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日俱增 |
1.1.4. 小结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解析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1.5.5.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
1.6. 相关概念释义 |
1.6.1. 湿地 |
1.6.2. 河流型湿地 |
1.6.3. 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 |
1.6.4. 河流型湿地公园 |
1.7.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7.1. 国外研究述评 |
1.7.2. 国内研究述评 |
1.7.3. 小结 |
2. 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 |
2.1. 河流型湿地资源特点 |
2.2. 河流型湿地资源价值 |
2.3. 影响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子 |
2.4. 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
2.4.1.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 |
2.4.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5. 小结 |
2.5. 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目标及原则 |
2.5.1. 生态修复目标 |
2.5.2. 生态修复原则 |
2.6. 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策略 |
2.6.1. 构建河流型湿地修复生态格局 |
2.6.2. 完善河流型湿地基底 |
2.6.3. 修复湿地驳岸 |
2.6.4. 重塑植被群落 |
2.6.5. 营造动物栖息地 |
3. 河流型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相关案例研究 |
3.1. 德国德莱萨姆河生态修复 |
3.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加冷河修复 |
3.3. 陕西西安国际社区沣河湿地修复工程 |
3.4. 上海张家浜河流湿地公园 |
3.5. 上海后滩公园 |
4. 河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4.1. 河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标 |
4.2. 河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
4.2.1. 保护优先原则 |
4.2.2. 适度利用因地制宜原则 |
4.2.3. 分区分级设计原则 |
4.3. 河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
4.3.1. 以修复保护为主导的自然景观设计策略 |
4.3.2. 尊重场地记忆的景观营造策略 |
4.3.3. 分期营造长期监控的景观营造策略 |
5. 安陆市府河滩湿地公园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气候及地理位置分析 |
5.1.3.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府河河流分析 |
5.1.4. 区域交通现状分析 |
5.1.5. 自然文化资源分析 |
5.1.6. 上位规划解读 |
5.2. 场地基础分析 |
5.2.1. 城区山水结构分析 |
5.2.2. 场地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5.2.3. 场地周边交通现状分析 |
5.2.4. 场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5.2.5. 场地现状交通分析 |
5.2.6. 现状湿地资源分析 |
5.2.7. 场地竖向分析 |
5.2.8. 场地水文分析 |
5.2.9. 现状驳岸分析 |
5.2.10. 场地动植物资源分析——植物资源分析 |
5.2.11. 场地动植物资源分析——动物资源分析 |
5.2.12. 场地问题分析 |
5.2.13. 综合评价 |
5.3. 设计构思 |
5.3.1. 设计愿景 |
5.3.2. 设计原则与策略 |
5.4. 总体设计 |
5.4.1. 功能分区 |
5.4.2. 景观结构 |
5.5. 分区设计 |
5.5.1. 农耕休闲体验区 |
5.5.2. 河流自然景观区 |
5.5.3. 沿河城市景观区 |
5.5.4. 河流湿地自然景观区 |
5.5.5. 河流湿地游憩体验区 |
5.6. 生态修复专项 |
5.6.1. 水系统修复 |
5.6.2. 地形修复 |
5.6.3. 驳岸修复 |
5.6.4. 植物群落修复 |
5.6.5. 动物栖息地修复 |
5.7. 其他专项设计 |
5.7.1. 植物景观设计 |
5.7.2. 建筑设计 |
5.7.3. 道路系统设计 |
5.7.4. 活动场地规划 |
5.7.5. 活动游线规划 |
5.7.6. 服务设施规划 |
5.7.7. 照明规划 |
5.7.8. 用地平衡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1.1 论文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概述及案例分析 |
2.1. 概念阐释 |
2.2. 河道景观修复的发展过程 |
2.2.1.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理论发展状况 |
2.2.2.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实践状况 |
2.3. 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 |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2. 河道景观修复的理论 |
2.3.3. 河道景观设计 |
2.3.4. 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方法 |
2.4. 国内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实例分析 |
2.4.1. 沣河生态景观区南段景观实例分析 |
2.4.2. 太平河河道中段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2.4.3. 海南屯昌吉安河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
2.4.4. 上海后滩湿地公园 |
2.5. 案例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3. 新河沣西新城段现状调研 |
3.1. 新河沣西新城段背景 |
3.2. 沣西新城段其他水系状况 |
3.3. 新河及其周边河道防洪标准 |
3.4. 道路交通 |
3.5.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现状调研 |
3.5.1. 研究范围及区段划分 |
3.5.2. 区段1现状 |
3.5.3. 区段2现状 |
3.5.4. 区段3现状 |
3.5.5. 区段4现状 |
3.5.6. 区段5现状 |
3.6. 新河沣西新城段问卷调查 |
3.6.1. 调研问卷结果 |
3.7. 新河段河道存在问题 |
3.7.1. 不满足防洪安全 |
3.7.2. 水体污染严重 |
3.7.3. 河道丧失其生态功能 |
3.7.4. 生境的破碎化 |
3.7.5. 缺乏河道景观及亲水功能 |
3.8. 交通道路网络连通性差 |
3.9. 小结 |
4.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策略研究 |
4.1. 新河景观修复设计目标 |
4.2. 新河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
4.3. 新河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
4.3.1. 防洪安全修复 |
4.3.2. 水环境的改善 |
4.3.3. 建立生物栖息空间 |
4.3.4. 建立人工湿地 |
4.3.5. 建设多功能生态护岸 |
4.3.6. 植物多样性修复策略 |
4.4. 新河段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4.4.1. 景观分区设计 |
4.4.2. 水域景观设计 |
4.4.3. 亲水空间的营造 |
4.4.4. 道路交通设计 |
4.4.5. 植物景观设计 |
4.4.6. 环境配套设施设计 |
4.5. 小结 |
5.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实践研究 |
5.1. 沣西新城上位规划及新河段景观修复设计范围 |
5.2. 新河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总规划 |
5.3. 新河段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 |
5.3.1. 提高防洪能力 |
5.3.2. 恢复自然生态岸线 |
5.3.3. 栖息地的建立 |
5.3.4. 人工湿地的实施 |
5.4. 新河段景观设计 |
5.4.1. 景观功能分区分析图 |
5.4.2. 景观结构分析图 |
5.4.3. 设计总平面图 |
5.4.4. 景观分区设计 |
5.4.5.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
5.4.6. 植物景观设计 |
5.4.7. 专项设计 |
5.5. 小结 |
6. 结论、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学术成果 |
附录Ⅱ 图表目录 |
附录Ⅲ 法规依据 |
附录Ⅳ 调研问卷 |
(8)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泰安梳洗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进程对河流的冲击 |
1.1.2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和践行 |
1.1.3 河流成为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城市河流与城市河流景观 |
2.1.2 河流生态修复 |
2.1.3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 |
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2.2.1 欧洲 |
2.2.2 美国 |
2.2.3 日本 |
2.3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2.4.1 青岛李村河 |
2.4.2 美国芝加哥河 |
2.4.3 韩国光州川 |
2.4.4 多瑙河奥地利维也纳段 |
2.4.5 多瑙河德国埃尔廷根-宾茨旺根段 |
3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
3.1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3.1.1 河流地貌特征 |
3.1.2 河流水文特征 |
3.1.3 河流景观格局 |
3.2 城市河流生态问题 |
3.2.1 河流污染 |
3.2.2 河流水文情势改变 |
3.2.3 河流地貌形态改变 |
3.2.4 河流连通性受阻 |
3.3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
3.3.1 以自然河流为导向 |
3.3.2 生态修复与防洪安全相结合 |
3.3.3 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相结合 |
3.3.4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
3.3.5 协调河流空间与城市空间 |
3.3.6 兼顾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 |
3.4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
3.4.1 流域尺度 |
3.4.2 河段尺度 |
3.4.3 场地尺度 |
4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泰安梳洗河景观改造设计实践 |
4.1 泰安梳洗河基础概况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区位分析 |
4.1.3 自然条件分析 |
4.1.4 现状分析 |
4.2 设计理念 |
4.2.1 设计目标 |
4.2.2 设计原则 |
4.2.3 设计依据 |
4.3 规划设计 |
4.3.1 设计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4.3.2 各分段设计 |
4.3.3 专项设计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
攻读学位期间设计获奖情况 |
(9)西安涝河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引导 |
1.1.2 最新国家政策的引导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 |
1.3.1 国外对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的研究 |
1.3.2 国内对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的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河道生态景观修复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河道 |
2.1.2 景观 |
2.1.3 河道景观 |
2.1.4 生态景观 |
2.1.5 景观设计 |
2.2 相关理论 |
2.2.1 景观多样性理论 |
2.2.2 景观美学理论 |
2.2.3 生态修复理论 |
2.2.4 “海绵城市”理论 |
2.3 河道生态景观 |
2.3.1 河道生态景观概念 |
2.3.2 河道生态景观要素 |
2.3.3 河道生态景观作用 |
2.4 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内容 |
2.5 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
2.5.1 安全性原则 |
2.5.2 因地制宜原则 |
2.5.3 地域性原则 |
2.5.4 生态性自然原则 |
2.5.5 景观亲水性原则 |
2.5.6 可持续发展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3.1 基西米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案例研究 |
3.1.1 基西米河案例概述 |
3.1.2 总结案例修复方法 |
3.1.3 恢复效果 |
3.1.4 经验总结分析研究 |
3.2 清溪川综合治理案例研究 |
3.2.1 清溪川案例概况 |
3.2.2 总结案例修复方法 |
3.2.3 修复效果 |
3.2.4 经验总结分析研究 |
3.3 李村河上游河道修复案例研究[79] |
3.3.1 案例概述 |
3.3.2 总结案例修复方法 |
3.3.3 修复效果 |
3.3.4 经验总结分析研究 |
3.4 永定河“生态治河”修复案例研究[80] |
3.4.1 案例概述 |
3.4.2 总结案例修复方法 |
3.4.3 修复效果 |
3.4.4 经验总结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涝河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整体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人工设施概况 |
4.2 现状分析 |
4.2.1 区位优势 |
4.2.2 流域规划范围 |
4.2.3 交通系统分析 |
4.3 现状问题分析 |
4.4 设计思路研究 |
4.4.1 设计理念 |
4.4.2 设计原则 |
4.4.3 设计方法 |
4.4.4 设计主题 |
4.5 涝河生态景观修复设计整体研究 |
4.5.1 完善涝河形态 |
4.5.2 净化涝河水体 |
4.5.3 河道河岸带生态修复 |
4.5.4 坡地“海绵城市”规划 |
4.5.5 涝河节点生态景观营造 |
4.6 修复效果监测 |
4.6.1 修复效果监测方法 |
4.6.2 涝河修复效果体系建立 |
4.6.3 检测标准等级划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道生态景观专项修复 |
5.1 涝河河身生态景观专项修复 |
5.1.1 完善河道形态 |
5.1.2 精控流域 |
5.1.3 河身形态多样性 |
5.2 涝河水体生态景观专项修复 |
5.2.1 涝河河水现状 |
5.2.2 涝河水体生态净化 |
5.2.3 涝河水体修复效果检测 |
5.3 涝河河岸带生态景观专项修复 |
5.3.1 河岸带环境现存问题 |
5.3.2 生态化河岸带修复设计 |
5.3.3 河岸带植物配置 |
5.3.4 生态化河岸建造后效果检测 |
5.4 涝河坡地海绵城市专项修复 |
5.4.1 滞水系统规划 |
5.4.2 汇集区规划 |
5.4.3 坡地区植物配置 |
5.4.4 生态景观修复效果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涝河节点生态景观设计 |
6.1 已建渼陂湖景区与节点生态景观设计之联系 |
6.1.1 景区具体分析 |
6.1.2 涝河生态景观设计相关联系 |
6.2 峪口水源保护区生态景观设计 |
6.2.1 总体生态景观规划 |
6.2.2 生态景观设计 |
6.3 天桥湖生态景观设计 |
6.3.1 总体生态景观设计规划 |
6.3.2 生态水廊具体景观营造 |
6.4 飞行学院生态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
6.4.1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6.4.2 功能性景点具体景观营造 |
6.5 渭涝湿地生态景观设计 |
6.5.1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6.5.2 具体景观营造 |
6.6 植物配置 |
6.6.1 湿地种植配置 |
6.6.2 硬质区域种植规划 |
6.6.3 花海区域植物规划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不足与期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阳泉市南川河水环境修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环境容量及河流生态修复概念 |
1.2.2 水环境容量研究方法 |
1.2.3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1.2.4 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技术 |
1.3 研究内容 |
1.3.1 流域环境及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1.3.2 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及水环境特征识别 |
1.3.3 河流自净能力分析 |
1.3.4 水环境修复方案 |
1.4 样品采集及实验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流域环境及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2.1 流域环境特征概述 |
2.1.1 自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河流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2.2.1 整体结构 |
2.2.2 断面性状 |
2.2.3 河段性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及水环境特征识别 |
3.1 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 |
3.1.1 污染物时间变化规律 |
3.1.2 污染物空间变化规律 |
3.1.3 水污染特征 |
3.2 水环境特征识别 |
3.2.1 基于单项组分评价法的水质识别 |
3.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水质识别 |
3.2.3 对比分析 |
3.3 水环境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流自净能力分析 |
4.1 河流自净过程 |
4.1.1 河流自净概念 |
4.1.2 河流自净方式 |
4.1.3 河流自净过程 |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 |
4.2.1 确定综合降解系数 |
4.2.2 一维水质模拟 |
4.2.3 水环境容量计算 |
4.3 基于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河段自净能力分析 |
4.3.1 河流自净能力分析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环境修复方案及修复效果预测分析 |
5.1 水环境修复技术 |
5.1.1 河流结构优化技术 |
5.1.2 生态环境优化技术 |
5.1.3 技术比选 |
5.2 修复目标及其实现的关键点、难点分析 |
5.2.1 水质修复目标 |
5.2.2 实现修复目标的关键问题分析 |
5.2.3 实现修复目标的难点问题分析 |
5.3 水环境修复方案 |
5.3.1 人工湿地建设 |
5.3.2 构建植被缓冲带 |
5.3.3 生态补水补氧 |
5.3.4 限制河段排污 |
5.3.5 河道微地形改造 |
5.3.6 最终方案选定 |
5.4 修复效果预测分析 |
5.4.1 预测模型选取及参数确定 |
5.4.2 化学需氧量(COD)修复效果预测及分析 |
5.4.3 氨氮(NH_3-N)修复效果预测及分析 |
5.4.4 总磷(TP)修复效果预测及分析 |
5.4.5 修复效果的综合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蚂蚁河上游蜿蜒河流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市蚂蚁河中下游河道采砂对河道演变的影响研究[D]. 陈李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蜿蜒型河流地貌特征指标体系研究 ——以赤水河流域为例[D]. 刘一漩.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D]. 牛智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新建城市泄洪道景观构建模式研究 ——以雄安新区新盖房泄洪道为例[D]. 卢元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郑州市贾鲁河高新区段滨河公园设计[D]. 崔鹤.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安陆市府河滩湿地公园设计为例[D]. 张浩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D]. 李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泰安梳洗河为例[D]. 聂天一.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9]西安涝河河道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研究[D]. 卓蓓蕾. 长安大学, 2020(06)
- [10]阳泉市南川河水环境修复方案研究[D]. 朱容含.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