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研究 ——以中国手机行业为例

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研究 ——以中国手机行业为例

论文摘要

联合品牌很早就被应用于商业实践中。福特汽车和普林斯通轮胎的合作可追溯到1908年。1980年,红龙虾(Red Lobster)在假日饭店(Holiday Inn)开设了餐馆后,Juliette Boone依此提出了联合品牌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品牌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信用卡领域、零售业、航空业乃至计算机行业,联合品牌开始展露头脚。联合品牌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市场渗透与扩张,还可以降低引入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与风险,联合品牌已成为夺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手段。随着跨国巨头的收购行为,出现了使用联合品牌作为企业品牌的大型跨国公司,如索尼—爱立信。其他形式如纽特威(NutraSweet)健康糖与健怡可乐的联合品牌,以及Intel凭借与各大PC厂商联合推出“Intel Inside”的品牌战略,成为元素品牌(IngredientBranding)最成功的范例。联合品牌在实践中的迅猛发展使得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初,Norris和Rao等学者引入该研究主题之后,联合品牌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Keller,1993;Spethmann &Benezra,1994;Blackett & Board,1997;Simonin & Ruth,1998)。关于品牌态度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品牌延伸领域内,侧重于研究原品牌态度是如何转移至延伸品牌,以及对延伸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Park C.W,Milbergs,Lawson R.,1991;Broniarczyk & Alba,1994;Bhat & Reddy,2001;Czellar,2003)。本研究从消费者视角,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的概念模型,对其予以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进而对联合品牌的生成路径进行了探讨,希望在弥补学术研究缺口的同时,为实业界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在确定了理论模型和实证对象后,首先就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了解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前测,在前测的基础上,再对普通消费者进行了正式调研。本研究在上海市和新疆乌鲁木齐市两个城市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687份。其中,有效前测问卷100份,正式调研获得587份有效样本。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正式调研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简述如下:第一.联合品牌消费群体的特性研究将联合品牌评价信息的丰富程度和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程度两个纬度的综合考虑,由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消费者群体表现为四种类型:(1)联合品牌评价信息丰富,且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高的专家型消费者,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7%。(2)联合品牌评价信息模糊,且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高的功能诉求型消费者的比例为39%。(3)联合品牌评价信息模糊,且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低的模糊型消费者的比例为6%。(4)联合品牌评价信息丰富,且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低的情感诉求型消费者的比例为28%。由于消费者所表现的特性不同,导致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的差异。第二.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的研究由于联合品牌表现为一种复合品牌形式,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的转移路径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1)专家型消费者倾向于以联合品牌情感与属性的双重方式予以转移;(2)功能诉求型消费者倾向于以元素品牌属性的方式予以转移;(3)模糊型消费者以不自知的方式予以转移;(4)情感诉求型消费者倾向于以主品牌情感的方式予以转移。第一类专家型消费者和第二类功能诉求型消费者,由于对联合品牌的重要性认知高,因而都倾向于以强调“功能导向”的品牌属性路径进行转移,但由于对联合品牌和元素品牌的品牌认知度不同,被划分在不同的细分市场。第一类专家型消费者和第四类情感诉求型消费者,由于对联合品牌评价信息丰富,因而都倾向于以“品牌导向”的品牌情感路径进行转移,但由于对联合品牌中各构成元素的重要性认知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者特性。本研究基于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实施联合品牌策略的路径。首先,联合品牌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为主品牌及各元素品牌共同作用于终端产品品牌(联合品牌)之上,第二种形式为以元素品牌整合的联合品牌形式,第三种形式为以主品牌主导的联合品牌形式,这三种联合品牌的形式反映了联合品牌生成路径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实施联合品牌策略的路径主要有两个,即手机产业链中的企业或者成为手机产业链的终端,直接接触消费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或者成为子产业链中的“隐性冠军”,通过技术创新、专业化等稀缺资源的掌握,来实现与其他相关业者的整合与协作,间接引导消费者需求与关注。第三.虽然消费者以不同的方式将品牌态度转移至联合品牌,但都对联合品牌的购买意愿产生了直接正向的影响。本研究并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在以不同的路径进行品牌态度的转移后,对购买意愿的贡献也是不同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流程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流程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范围与研究限制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分析
  • 2.1 联合品牌相关理论
  • 2.1.1 策略联盟
  • 2.1.2 品牌联盟
  • 2.2 联合品牌
  • 2.2.1 联合品牌的现象
  • 2.2.2 联合品牌的类型
  • 2.2.3 联合品牌的定义
  • 2.2.4 研究范畴的界定
  • 2.3 品牌态度及其转移路径
  • 2.3.1 态度
  • 2.3.2 品牌态度
  • 2.3.3 品牌态度的影响因素
  • 2.3.4 品牌态度的转移路径
  • 2.4 购买意愿
  • 2.4.1 购买意愿的涵义
  • 2.4.2 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 2.4.3 基于消费者态度的购买意愿
  • 第三章 联合品牌的生成路径
  • 3.1 联合品牌的动因分析
  • 3.1.1 联合品牌的内在驱动
  • 3.1.2 联合品牌的误区
  • 3.2 消费者视角的联合品牌生成路径研究
  • 3.2.1 实证对象的选择
  • 3.2.2 全球产业价值链
  • 3.2.3 消费者特性
  • 3.2.4 联合品牌的生成路径
  • 第四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思路与概念模型
  • 4.1.1 理论模型构建思路
  • 4.1.2 研究模型
  • 4.2 立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 4.2.1 品牌态度的形成与重要性认知
  • 4.2.2 品牌态度的转移过程
  • 4.2.3 对联合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 4.2.4 研究假设总结
  • 4.3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4.3.1 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4.3.2 其他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4.4 研究设计与问卷调研
  • 4.4.1 问卷设计
  • 4.4.2 问卷调研
  • 4.5 数据分析方法
  • 4.5.1 结构方程模型(SEM)
  • 4.5.2 LISREL分析软件的运用
  • 4.5.3 其他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5.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5.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5.4 背景变量的影响分析
  • 5.5 假设统计检验
  • 5.5.1 联合品牌评价信息的影响因素
  • 5.5.2 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
  • 5.5.3 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
  • 5.5.4 消费者对联合品牌的购买意愿
  • 5.6 统计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1 联合品牌消费群体的类型
  • 6.1.2 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
  • 6.1.3 消费者对联合品牌的购买意愿
  • 6.1.4 企业的联合品牌生成路径
  • 6.1.5 “联合品牌重要性认知”变量的引入
  • 6.1.6 联合品牌理论的文化适应性
  • 6.2 结论的意义
  • 6.2.1 结论的理论意义
  • 6.2.2 结论的实务意义
  • 6.2.3 结论的通用意义
  • 6.3 研究创新与限制
  • 6.3.1 研究的创新
  • 6.3.2 研究的局限
  • 6.4 建议
  • 6.4.1 对管理实务的建议
  • 6.4.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研究问卷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企业微博互动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6)
    • [2].“品牌——网红博主”契合类型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J]. 软科学 2019(05)
    • [3].示弱还是示强?品牌传记与消费者品牌态度:移情的中介作用[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6)
    • [4].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2)
    • [5].连续剧式微电影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J]. 传媒观察 2018(07)
    • [6].由中立到积极:品牌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7(03)
    • [7].社会责任匹配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研究[J]. 软科学 2017(09)
    • [8].认知需求干扰下消费者社会化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9].中国品牌利用文化元素改善外国消费者品牌态度的路径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04)
    • [10].微博负面口碑对消费者内隐品牌态度的影响[J]. 经济管理 2016(10)
    • [11].微博沟通对消费者外显和内隐品牌态度的影响[J]. 学海 2015(05)
    • [12].感知创新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基于手机行业的实证研究[J].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6(02)
    • [13].企业内部责任外显机制研究:内部责任感知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J]. 营销科学学报 2016(04)
    • [14].用品牌态度链接消费者[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4(11)
    • [15].产品伤害危机响应策略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的调节作用[J]. 学习与探索 2013(11)
    • [16].全渠道背景下的信息整合度、品牌熟悉度和品牌态度——以餐饮类企业为例[J]. 财富时代 2020(01)
    • [17].你的品牌有态度吗?[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4(06)
    • [18].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9].品牌态度[J]. 才智 2011(09)
    • [20].品牌联合情境中的品牌态度迁移模型及其现实解释[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1].“一”人代言的魅力:品牌代言人数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J]. 心理学报 2020(03)
    • [22].消费者怀旧对本土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8(12)
    • [23].企业微博互动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J]. 商业经济 2018(04)
    • [24].企业社会责任沟通对品牌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5)
    • [25].网络环境下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可接近-可诊断理论[J]. 管理评论 2017(10)
    • [26].你的品牌有态度吗?[J]. 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4(08)
    • [27].我国消费者对乐购品牌态度研究——基于辽宁省鞍山市截面数据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4)
    • [28].内隐品牌态度与外显品牌态度分离研究[J]. 心理科学 2009(06)
    • [29].负面在线评论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研究——产品类型和品牌熟悉度的调节作用[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5)
    • [30].炫耀性品牌使用、人际相似性、专业性与品牌态度[J]. 上海管理科学 2018(04)

    标签:;  ;  ;  ;  

    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转移路径研究 ——以中国手机行业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