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扩大能源供应多样性,增强能源安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选择。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经济激励制度的鼓励和引导。本文主要研究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制度中的三种主要的激励制度。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制度的概念,阐述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引出下文探讨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制度中的三种主要的激励制度:财税制度、价格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第二章阐述可再生能源财税制度,分析国外针对可再生能源的财政补贴、税收制度,并提出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财政制度、税收制度的建议。第三章分析可再生能源价格制度,着重分析了风电上网电价制度以及上海率先实行的绿色电力实践经验。第四章阐述了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政府采购制度,分析美国可再生能源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经验,建议将涉及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规定为政府采购的对象,明确界定可再生能源政府采购规制的范围,完善采购评估规则和监督机制,给予可再生能源产品采购价格优惠。以上三种主要的激励制度需要通过经济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措施具有确定性和可行性。而且,这三种制度不是孤立的,应视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几种不同的激励制度配套使用。本文的特色在于从法律视角分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促进方法,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及其实施经验,从财税制度、价格制度及政府采购制度三个主要方面做了探讨,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外部性分析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激励政策[J]. 风景名胜 2018(12)
- [2].重庆市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分析[J]. 重庆建筑 2009(10)
- [3].论担保的经济激励功能[J]. 法制与社会 2008(24)
- [4].中外环境经济激励手段的个别比较[J]. 法制博览 2015(03)
- [5].中小企业安全管理 从政府管制到安全经济激励[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11)
- [6].经济激励下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和绿色农药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福建省农户的问卷调查[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7].基于开发商视角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制度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07)
- [8].应对气候变化的小水电经济激励制度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1(10)
- [9].最划算的激励[J]. 家电科技 2012(07)
- [10].浅谈炼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经济激励[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9)
- [11].经济激励对农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眉县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9)
- [12].试论经济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02)
- [13].促进海洋能开发经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J]. 北方经贸 2015(08)
- [14].农地流转滞缓:经济激励不足还是外部市场条件约束?——对4省600户农户2005~2008年期间农地转入行为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11)
- [15].高薪养“技”为何要防止极端[J]. 班组天地 2017(12)
- [16].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4)
- [17].关于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 企业经济 2009(10)
- [18].政策网络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19].城市改变性格[J]. 意林 2016(16)
- [20].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之道[J]. 领导决策信息 2013(41)
- [21].农业污染控制的经济激励手段[J]. 农村经济 2009(05)
- [22].新农合对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影响[J]. 中国卫生经济 2011(11)
- [23].改革:中国银行业立起来的基石[J]. 今日财富(金融版) 2009(04)
- [24].关于构建企业环境守法引导机制框架的思考[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05)
- [25].语言环境、经济激励与外语能力的提高: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的外语习得影响因素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04)
- [26].安全结构工资制度[J]. 企业管理 2016(08)
- [27].国际[J]. 装备制造 2009(Z1)
- [28].经济激励在公共健康领域的应用[J]. 中国卫生经济 2019(12)
- [29].建筑节能三大主体间的博弈分析[J]. 建筑科学 2011(S2)
- [30].循环经济的政府引导及经济激励政策构想——以大龙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为个案[J]. 铜仁学院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