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内皮细胞抗体、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抗内皮细胞抗体、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论文摘要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风湿科一种常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常表现为多系统、多脏器损害。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已逐步明确大量针对自身组织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及由此而产生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结合免疫复合物沉积于靶器官,引起免疫炎症,造成几乎周身每一系统、器官都可能受累,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对抗内皮细胞抗体( 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的发现和研究始于二十余年前,AECA 是以引起血管病变为特征的,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膜抗原而产生的一组异质性抗体。AECA 包括IgG、IgM 型,其中以IgG 型AECA与SLE 病情活动及脏器损害联系较密切。AECA 对内皮细胞产生损害的确切机制至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包括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的损伤作用、抗体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以及激活内皮细胞使之上调一些细胞因子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的表达,从而吸引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而对其产生损害,使血管壁出现炎症和坏死,继发的血栓使血管腔变窄,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目前对AECA 及ICAM-1 在SLE 发病、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的研究正愈来愈受到重视,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则是存在于体液中的可以定量检测的可溶性的ICAM-1。以往国内外对AECA 的测定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此法可以定量测定血清中AECA 的浓度,但是需要内皮细胞的培养、固定等一系列较难掌握的复杂技术,难以普遍应用于常规的临床检测中。本文尝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 I F)测定IgG-AECA 在SLE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阳性率及滴度,本法特异性高,灵敏性较ELISA 法为差,但是操作相对简便,适于临床应用。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SLE 患者(包括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进行IgG-AECA 及sICAM-1 水平的检测,以观察二者与SLE 病情活动及临床活动指标间的关系,为监测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提供依据。方法:1. 选取89 例实验对象,分为三组:①A 组,SLE 活动期患者39 例,为2004 年2 月至2004 年9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治疗的活动期患者。②B 组,SLE 缓解期患者25 例,为在本科门诊定期复诊的缓解期患者。③C 组,健康对照者25 例,均为健康献血者。留取标本,同期记录相应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如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ds-DNA、ESR、APL、补体C3 等数据,并计算SLEDAI 评分。2.应用IIF 法来检测IgG-AECA 在三个实验组中的阳性分布情况,呈阳性者继续检测其滴度水平;ELISA法检测三组的sICAM-1 水平;IIF 法检测ds-DNA 滴度水平;魏氏法检测ESR 水平;常规方法检测补体C3、APL 水平。3.本项研究的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秩和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抗内皮细胞抗体、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来氟米特联合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 2019(06)
    • [2].免疫净化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 2019(05)
    • [3].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2)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4)
    • [5].多脏器累及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 疑难病杂志 2020(05)
    • [6].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成效探究[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23)
    • [7].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37)
    • [8].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8)
    • [9].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0(04)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2)
    • [11].延续性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效果探讨[J]. 大医生 2018(Z2)
    • [1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5)
    • [13].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沙门菌感染致髋关节破坏1例[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4)
    • [1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10)
    • [1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探索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 [16].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新进展[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7].延续性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8(03)
    • [18].略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30)
    • [1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脊液检查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18(06)
    • [2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连续性护理分析[J]. 继续医学教育 2018(08)
    • [21].中外合作研究揭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22].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效果[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5)
    • [23].不同年龄段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23)
    • [24].北大人民医院国际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01)
    • [25].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01)
    • [2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02)
    • [27].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三例[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6(04)
    • [28].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21)
    • [29].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胸腺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S1)
    • [30].抗凝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6(05)

    标签:;  ;  ;  ;  ;  

    抗内皮细胞抗体、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