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省沧州市061000
[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对于脑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6例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按照治疗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入丁苯酞治疗,比较治疗前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情况,使用SNFD评价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SNFD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丁苯酞治疗脑动脉硬化可以明显的改善血脂水平以及修复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动脉硬化;丁苯酞;神经功能缺损
脑动脉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直接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脑梗死的患者在不断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也是导致血管痉挛以及血栓形成为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显示,降低胆固醇的水平可以有效的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1],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采取丁苯酞治疗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可以明显的调节患者胆固醇的水平并修复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将资料整理做如下的汇报,望可以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来源
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6例脑动脉硬化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双侧的颈动脉和股动脉中任意一条动脉中层厚的≥1.2mm。排除房颤、贫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收治的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6-73岁,平均(58.0±6.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3-72岁,平均(57.2±2.6)岁,比较分析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开展组间互相比较,本次的治疗方法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的研究方案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治疗:25mg/100ml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每次个月0.1g的维生素E患者口服,每日口服三次。注射氯化钠注射液与丁苯酞注射液每瓶输注1h,两瓶的间隔时间>6h。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4d。
1.3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均与清晨采取空腹血液,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取(SNFD),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明显[3]。
1.4数据分析
相关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学软件SPSS22.0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然后采取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然后以卡方检验分析,经过比较分析后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经过不同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以及LDL-C比治疗前显著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均无明显的改善,具体的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脑梗死的发展过程中,血脂的异常是促进和加重动脉病变和引起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血脂的异常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会贯穿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在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TC引起内皮细胞障碍、高血脂症使得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因此纠正血脂的异常对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丁苯酞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动物实验表明其可以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导致的多个病理环节,可以改脑缺血后神经缺损、增加脑缺血区域的血流量等作用。此外还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的生成;保护线粒体功能,避免线粒体酶的自我损伤等[4,5]。本次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采取丁苯酞治疗的脑动脉硬化患者,其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环境,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获得修复,恢复患者的相关功能,明显的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后,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我们一致认为:丁苯酞治疗脑动脉硬化可以明显的改善血脂水平以及修复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利。
参考文献
[1]张运芳,赵玉霞,张梅,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2,42(3):35-36.
[2]贺顺龙,朱兆洪,粱玉玲,等.调控血脂改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135-136.
[3]刘健,史丙利,罩蕊,等.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功能改善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69-1670.
[4]黄如训,李常新,陈立云,等.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6,14(6):985-988.
[5]张俊,王兰琴,王虎.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