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娄柏松

齐齐哈尔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其比例近,临床症状主要有体重减少、腹部包块与腹胀痛。内镜下可观察到黏膜不光滑,壁增厚,有不规则性的隆起,糜烂范围大和不规则性的溃疡,胃体、空肠、胃窦、回盲部与右半结肠等为易发部位。结论:胃肠都淋巴瘤在临床特点以及内镜表现等方面没有特异性,镜下检查时要对病灶进行多个位点的深挖活检,以增加阳性率。

关键词: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4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5岁,平均(62.4±3.7)岁;病程最长19年,最短3年,平均(10.6±2.7)年。

1.2临床症状

其病历总结发现,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在37.5~39.1℃,平均(38.6±0.2)℃,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明显消瘦,腹部包块并疼痛拒按,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大便密结或肠梗阻,黑便等症状,肝脾未见异常肿大。

2结果

多数患者为胃肠道淋巴瘤隆起型,占全部患者的比例为50.0%,其次为糜烂型与溃疡型。最易出现病变的部位为胃体、其次依次为胃窦、回盲部、空肠与右半结肠等。溃疡周围常见不规则性增生,部分表现为隆堤形,表面可见污秽苔与糜烂,且见出血。隆起型病变多伴糜烂,可见污秽分泌物,容易出血。

3讨论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类型,属消化系统肿瘤的一种。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患病细胞以淋巴细胞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并且B淋巴细胞型恶性肿瘤多见,在检查中,会发现黏膜下的淋巴结病变,但表浅部位的淋巴结受病变影响较小,白细胞计数正常,甚至做胸正位片或CT检查,均无明显的纵隔淋巴变化,所以难以发现。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无特异性征象,患者常以反复腹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而就诊,易被误诊为肠炎,菌痢,克隆式病,而大多数患者是在出现腹部包块,肠梗阻或肠穿孔,经手术探查后确诊。本组4例患者反复高热39℃,用抗生素无效,而对激素敏感,才被高度怀疑是淋巴瘤,经手术证实。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有以下特点:①病程短,进展快,全身症状重;②好发于小肠,以回肠多见,常表现为不全肠梗阻症状;③慢性腹泻,不明原因的反复高热,用抗生素无效;④X线检查,肠管病变较长,多超过5cm;⑤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肿瘤呈增长型生长,肿瘤突入肠腔,而肠壁浸润较轻,肠蠕动时肿瘤即被挤向前形成假蒂,发生肠套叠。

治疗肠段部位的淋巴瘤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切除术为主,这样不仅能良好的控制局部发展,也能起到减轻病症的作用,还能预防不必要的穿孔和出血情况。对局部性病变部位原则上应做肠段切除和清除;对分布广泛的病变部位应倡导姑息性清除。术后应及时以化疗和放疗辅助治疗。单用放疗,照射野以外的病灶复发可高达60%,化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病变。常用的化疗药剂为联合应用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甲基苯肼、强的松、氨甲喋呤。化疗效果是好的,化疗时间持续5年,但应注意其毒副作用。

预后与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等因素有关,其中临床分期尤为最要,II1E期(区域性)和II2E期(远处淋巴结侵犯)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0,而III期(横膈两侧器官受侵)或IV期(侵及肝脾的广泛弥漫病灶)的中位值生存期仅为180d。因此,早期治疗对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甚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万伟,王晶,景红梅,等.11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0):652-655.

[2]马志祥,刘安丽,刘家恒.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49例病理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32.

[3]李瑛,王雪莉.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20(4):752-753.

[4]王陆本,宋军,刘玉强,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52-3053.

[5]王尚透,叶再元.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J].中国综合临床,2007,21(6):523-525.

[6]王燕,谢鹏雁.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08,43(6):43-44.

标签:;  ;  ;  

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