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民以食为天,人以居为重”,这句中国民间古训充分说明了居住的重要性。衣、食、住是有史以来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由此人类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大自然所建造的住宅,已不仅仅是遮风避雨、隔热御寒、繁衍后代的栖身之处,同时还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桥梁,是人类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的载体。然而,在住宅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效率地下、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由此,中国政府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新近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理念——节能省地型住宅。当前,在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建筑技术创新的时代,基于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学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研究成果较少。诚然,四节一环保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能在保证技术研究先进性的前提下,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策略和管理创新,这对于我国节能省地型住宅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论文按照从实践认识到理论探索,再到实践运用的基本逻辑与线索,就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理论框架、综合评价、仿真模拟及实践应用等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试图有所突破和创新,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在明确研究目的、背景和意义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从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概念、内涵出发,探讨了其系统理论、目标与运行框架、发展机理及承载力等基础理论。其次,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对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协调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能与基础理论一起为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研究建构一套理论体系。第三,在明确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的目标、原则、特点、内容与流程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频度统计、专家调查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尝试性地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导出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第四,在界定系统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造了系统总体框架和模型结构,分析了系统因果关系,确定模型变量的类型与方程式,构建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还探讨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仿真平台开发等有关问题。最后,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详细、深入而具体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论文创新之处体现在:借鉴相关理论知识,对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研究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通过专家咨询、理论分析和频度统计等方法,构建了一套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推导出了多级别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经系统边界划分、系统结构分析和因果反馈分析等,建立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仿真模拟模型;最后运用上述研究成果,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开创性实证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1.1.2 住宅产业发展演化背景1.2 主要概念辨析1.2.1 住宅1.2.2 住宅发展1.2.3 节能省地型住宅1.2.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现状1.3.1 节能省地型住宅研究现状1.3.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发展研究综述1.3.3 基于可持续的住宅发展研究综述1.4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1.4.1 研究视角与目标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1.4.3 研究方法1.5 论文的创新点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基础理论探讨2.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概念内涵2.1.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概念2.1.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内涵2.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理论2.2.1 系统科学理论简述2.2.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释义2.2.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结构2.3.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要素2.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目标与运行框架2.3.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目标2.3.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运行框架2.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机理描述2.4.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数学描述2.4.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机理分析2.5 节能省地型住宅环境承载力理论2.5.1 环境承载力理论2.5.2 住宅环境承载力描述2.5.3 住宅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2.6 本章小结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分析3.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原则分析3.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持续性分析3.2.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轨迹分析3.2.2 节能省地型住宅持续性发展模式分析3.2.3 节能省地型住宅持续性发展模式实现途径3.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公平性分析3.3.1 公平性概论3.3.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公平性界定3.3.3 住宅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3.3.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公平性实现途径3.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协调性分析3.4.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协调性描述3.4.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协调性分析模型3.4.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协调控制3.5 本章小结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4.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基础4.1.1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综述4.1.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内涵与特点4.1.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目标与原则4.1.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内容和流程4.1.5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概念模型4.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2.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4.2.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4.2.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4.2.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初步指标体系构建4.2.5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与确定4.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4.3.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4.3.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思路4.3.3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方法4.3.4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4.3.5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建立4.3.6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计算与分析4.4 本章小结5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SD 模型构建5.1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5.1.1 系统动力学起源与发展5.1.2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5.1.3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5.1.4 系统动力学研究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优势5.1.5 系统动力学研究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过程5.2 模型构建目的与系统边界5.2.1 模型构建目的5.2.2 确定系统边界5.3 系统结构分析5.3.1 系统总体框架5.3.2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5.4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5.4.1 系统整体因果关系图5.4.2 社会人口子模型5.4.3 国民经济子模型5.4.4 土地利用子模型5.4.5 住宅能耗子模型5.4.6 住宅开发子模型5.5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仿真平台开发5.5.1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仿真平台开发流程5.5.2 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系统仿真平台软件结构5.6 本章小结6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6.1 重庆直辖十年来城镇住宅发展综合评价6.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6.1.2 评价指标属性值计算6.1.3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6.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6.1.5 评价结果计算与分析6.2 SD 模型参数估计和有效性检验6.2.1 模型参数估计6.2.2 模型有效性检验6.3 重庆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趋势预测6.4 重庆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政策试验研究6.4.1 人口政策试验研究6.4.2 节地政策试验研究6.4.3 节能政策试验研究6.4.4 技术政策试验研究6.5 重庆市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对策建议6.5.1 基于评价结论的对策建议6.5.2 基于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6.5.3 基于政策试验的对策建议6.6 重庆市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分析6.6.1 不同阶层居民房价收入比诠释6.6.2 不同阶层居民人均年收入数据检验6.6.3 不同阶层居民人均年收入仿真预测6.6.4 不同阶层居民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6.7 本章小结7 结论与展望7.1 研究的主要结论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A附录 B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论文; 模式识别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系统动力学论文; 仿真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