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曲剧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J8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57-01
一、把握人物性格基调: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多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理解人物,借用英国十九世纪演员麦克雷蒂的说法就是去测定性格的深度,去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髓。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调。性格基调即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方面和人物思想个性的主要特色。
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行为、语言中去挖掘。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众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么做的行为中去探求。
演员要反复钻研剧本,分析每个情节,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透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雏形,这才有在舞台、银幕上塑造鲜明形象先决条件。
对人物的理解是深是浅,是对是错,还取决于演员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思想水平的高低,这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入生活进行排练以至整个演出过程中随着演员认识的提高,会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体现人物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把人物演出来。我们是在进行了表演的基础训练,掌握了正确表演方面的基础上着重上着重谈有关体现人物的四个问题:体验和表现;格化;分寸感;台词与潜台词。
二、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与表现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93—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要十分冷静和理智控制自己,不能听受感情的驱使。体验派演员持有相反的看法,萨尔维尼说:“我力求生活于我的角色,然后按照我对他的想象来表演他”。“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看,他不仅容一两遍地感受到这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他自己曾感动到什么程度。
1.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一面,趋于极端的问题。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当演员毫无感情的时候,不管他怎么装模作样,我们看得出他是毫无情感的。”我国戏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锤炼出各种细腻,优美的表演程式,这一点肯定是表现派所赞赏的,但是戏曲表演恰恰主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认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
2.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景之中,具有角色应的充分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
3.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
我相信,如果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始终保持在“让观众跳一下才能摘到这个桃子”是水准上,那么,戏曲必将能吸引并征服更多的现代观众。让我们共同努力在音乐的发展和提高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以推动剧种的建设,乃至整个戏曲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