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联结语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颖语义联结,创造性思维,谜题型歇后语,右半球优势效应
联结语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庆柏,魏琳琳,李瑛,周治金,赵黎莉[1](2017)在《新颖语义联结形成的右半球优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颖语义联结形成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加工过程。采用谜题型歇后语为材料,直接操控语义联结的新颖性,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汉语新颖语义联结形成的神经机制。实验1采用fMRI记录谜题型歇后语阅读理解过程的神经活动,结果显示相对于寻常语义关联条件,新颖语义关联条件更强地激活了右侧颞上回,该脑区可能与新颖语义信息的激活有关。实验2采用ERP技术在语义关联性判断任务中考察新颖语义联结形成神经加工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相对于寻常语义关联条件,新颖语义关联条件在右侧颞区和右侧额区诱发了更正的晚期正成分,可能分别反映了新颖语义信息的激活以及选择与整合。研究结果支持了新颖语义联结形成的右半球加工优势效应。(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牟程程[2](2017)在《情绪唤醒对不同语义、空间关系的项目—背景联结记忆影响:行为与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Mather(2007)认为争议的原因是人们研究的联结记忆类型不同,他认为情绪唤醒会增强项目内联结记忆而削弱项目间联结记忆,情绪唤醒之所以会削弱项目间联结记忆,是因为对项目投入太多的注意就不容易将项目与背景进行捆绑。注意是否是解释情绪唤醒影响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唯一原因,至今还无定论。一体化假说认为,若能在编码时对两个或多个分离的项目进行一体化加工,整合成一个整体,情绪唤醒也会对“一体化”了的项目间联结记忆起到促进作用。人们会对语义上与情绪唤醒主题事件有直接联系(语义上的“中心”)的信息记忆更好,会对在空间上与情绪唤醒主题事件接近(空间上的“中心”)的信息记忆更好,语义关系和空间关系哪个对项目间联结记忆影响更大,至今还无定论。本研究试图通过叁个实验来研究语义关系和空间关系对情绪唤醒影响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制约作用,并探究注意是否能用来解释情绪唤醒对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影响。实验1采用2(项目情绪唤醒:消极、中性)×2(语义关系:相关、不相关)×2(项目与背景间空间距离:远、近)的叁因素被试内设计。实验2采用2(项目情绪唤醒:消极、中性)×2(语义关系:相关、不相关)×2(项目处于背景中的空间位置:中心、边缘)的叁因素被试内设计。实验3采用2(项目情绪唤醒:消极、中性)×2(空间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均为项目的再认成绩和项目与背景的联结再认成绩,眼动指标为兴趣区域的注视数量比率和对兴趣区的注意分配比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项目-背景间语义关系以及空间关系会制约情绪唤醒对项目-背景间联结记忆的影响,其中语义上的“中心”比空间上的“中心”对其制约作用更大。(2)项目-背景间的一体化有助于缓和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的削弱作用。(3)注意并不是解释情绪唤醒影响项目-背景间联结记忆的唯一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律原,梁九清,郭春彦[3](2015)在《项目间语义可整合性对联结再认的影响——来自ERPs研究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探讨项目间语义可整合性对联结再认影响的神经机制。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两类材料,一类是可整合程度高的成语图片对,即成语条件;另一类是可整合程度低的非成语图片对,即非成语条件。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联结再认判断,判断屏幕上呈现的图片对为"旧"、"重组"还是"新"。行为结果发现:成语条件比非成语条件有更好的联结记忆成绩。ERPs结果发现:测验阶段,在刺激呈现后约200 ms,无论是成语条件还是非成语条件,均出现"新/旧效应",持续到800 ms,并且成语条件比非成语条件有更广泛的分布;对于成语条件,刺激呈现后400~800 ms出现"旧/重组效应",而非成语任何时段均没有出现这种"旧/重组效应";对于"旧"和"重组"两种反应,刺激呈现后约200 ms开始,成语条件引起的ERPs比非成语条件更正;对于"新"反应,两者无显着差异。由此可以推知,提高项目间的语义可整合程度可以促进联结记忆效率,提高了熟悉性和回忆在联结再认中的作用,此外,在联结再认过程中200~400 ms时间段为项目提取阶段,而400~800 ms时间段为项目间关系的提取阶段,改变项目间语义可整合性只会影响对项目间关系的提取。(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孙江洲[4](2015)在《远距离语义联结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无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对个体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数研究倾向于将创造性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对比创造性条件和非创造性条件,来揭示创造性的认知机制和对应的神经基础。然而由生成探索模型,四阶段模型,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理论以及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等创造性理论中可以发现将创造性分为的不同阶段或者组成成分对创造性的研究意义重大。虽然创造性所包含的具体认知成分尚待探明,但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语义加工是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将遥远的语义联系整合为新颖有用的组合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涉及“在一定任务的导向下将表面没有联系的语义表征联结起来从而导致新思想产生”。研究者们从概念扩展,语义距离等角度研究了创造性与语义成分的关系,并对其神经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前额叶和颞叶等区域与创造性选择,控制,联结和整合语义知识有关。结合以往理论和实验研究,实验一和实验二基于原型启发理论,从语义联结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距离语义联结和创造性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实验一以正常大学生为被试(N=101),测量了个体的语义联结能力,创造性倾向和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比较了语义联结任务中远距离语义联结和近距离语义联结正确率的差异,其次研究了不同距离语义联结与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倾向的关系。最后研究了远距离语义联结的结构基础。实验一发现以下结果:远距离语义联结的正确率显着低于近距离语义联结;远距离语义联结与创造性倾向中的想象力呈显着正相关;远距离语义联结与舌回的灰质体积呈显着正相关。结果表明,远距离语义联结与创造性具有密切关系,且与舌回的灰质结构有关。实验二选择正常大学生20名,使其在磁共振中完成语义联结任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方法,从任务态下功能激活的角度研究远距离语义联结的神经机制。比较了语义联结建立时大脑的活动模式以及远距离语义联结和近距离语义联结下大脑激活的差异。实验二发现以下结果:语义联结激活了广大与语义加工有关的脑区,如前额叶,顶下小叶,颞叶等。远距离与近距离语义联结相比,更多的激活了双侧额下回和双侧颞叶的后部。此外,舌回的激活在远距离语义联结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激活。该结果表明舌回,额下回和颞叶在远距离语义联结中起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实验一和实验二表明,远距离语义联结在创造性中具有重要作用;高创造性的个体,能够更好得将表面不相关概念或遥远概念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有意义的言语表达;舌回,双侧额下回和双侧颞叶的后部这些区域可能参与创造性思维中新颖的远距离语义联结的建立。舌回可能涉及创造性早期语义加工,前额叶可能参与排除无关信息和打破已有定势,而颞叶则可能与激活更多的词汇相关的信息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10)
李小华[5](2013)在《汉语形声字词汇的联结语义饱和效应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语义饱和研究经历了从语义饱和理论到联结饱和理论两个阶段。汉语语义饱和研究经历了字形饱和理论和到联结饱和理论两个阶段,但是汉语联结饱和理论还不成熟。形声字在汉语中占大多数这一特点,以及义符在汉语语义提取中重要作用,使得用汉语的形声字词汇作为实验材料,借用研究英语联结饱和理论的实验范式和实验逻辑来验证汉语联结饱和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共包含3个实验。叁个实验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程序都相同,只是实验材料不同。本文中的实验借用XingTian&David E.Huber(2010)实验一的实验范式,用带有叁种不同类型义符的汉语形声单字词和形声双字词词语来检验。但是考虑到义符在汉语语义提取中相关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验材料的设计和放置稍微有所改变。实验材料为含字内义符的形声汉字单字词,分别来自14个范畴,通过问卷调查(60名大学生)评出4个最熟悉的范畴词,和10次熟悉范畴词。其中最熟悉的4个范畴词中,每个下面包含10个样本词。其他次熟悉的10个范畴词,每个词下面包含一个样本词。实验采用2(重复性)×2(匹配性)×3(位置)被试内设计。重复性包含重复和非重复,匹配性包含匹配和不匹配,位置包含前3个判断,中间3个判断和后3个判断。实验采用“组”的设计,每个“组”包含20个判断。这四种条件就平均分配在20次判断中。即在20次判断中“重复匹配”、“重复不匹配”、“匹配不重复”和“不重复不匹配”的情况各5次。这些判断出现的顺序由计算机随机分配。3个实验中都没有触发饱和效应。这就说明:(1)采用汉语形声字词汇作为实验材料的条件下,运用XingTian&David E.Huber的快速类别匹配的实验范式和实验逻辑,不能触发汉语的饱和效应。(2)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联结饱和理论暂时不能解释汉语中的饱和现象。(3)汉字通达中,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字形结构特点不同,因此研究汉语的饱和现象,为了避免很多混淆因素,形声字词汇和非形声字词汇要分开区别对待。(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3-06-30)
王力,陈安涛[6](2012)在《习得性空间联结的迁移依赖于语义工作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练习迁移范式与双任务范式相结合的设计来探讨练习所习得的空间联结在工作记忆中如何表征。被试先进行不一致空间的刺激—反应映射练习任务,五分钟后,随机迁移到单任务(Simon任务)或者双任务(Simon任务+语义工作记忆负荷任务或空间工作记忆负荷任务)。结果发现:不一致的练习能使单任务出现反转的Simon效应,但语义工作记忆负荷会使反转的Simon效应消失,而空间工作记忆负荷却对反转的Simon效应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练习产生的空间联结依赖于语义工作记忆。(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路学奇[7](2012)在《语义同化现象的自主依存联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语言表达式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结要求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的内部结构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表现为两概念成分之间的重合。在自主成分的影响下,凸显选择将意欲凸显的对象置于显着地位,提高其显着度,同时,将另一些成分置于暗处予以遮蔽,或者是将其切除掉,依存成分才呈现出不同语义。这就是语义同化的本质。可见,语义发生变化的词语是依存成分,造成语义变化的词语是自主成分,自主/依存联结是两词搭配的生成机制和联结动因,依存成分的语义是通过自主成分语义凸显的阐释明示出来的,不同自主成分凸显的次结构对同一依存成分凸显的次结构进行阐释造成了依存成分的语义变化。(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胡杨玲[8](2011)在《自主/依存联结:英语复合宾语结构的语义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宾语句(SVOC:主+谓+宾+宾补)是英语中的基本句型之一,语法学家对这一语法现象已有较多研究,但尚未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对其语义建构进行阐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语法配价理论探析该句型的语义建构,结果发现,英语复合宾语句表达的语义是其成分结构逐层联结融合而成的。通过分析该句型内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结方式,从认知视角解释了该句型的语义生成机制和联结动因。(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期刊2011年12期)
申少帅[9](2011)在《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认知语法理论的框架下,结合牛保义教授(2011)提出的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对汉语拈连修辞进行研究,旨在探求这种语言现象的内部成分联结动因和它的语义构建。拈连为传统汉语修辞格之一,它“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在后”(黄伯荣、廖序东,2002)。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首先对拈连例句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详细考察,并归纳出如下特点。在句法上:第一,拈连是一种并列结构,由两个并列体或多个并列体加合而成;第二,这些并列体由拈连词搭配其它成分构成,并符合相同的句法模式;第叁,拈连的构成中具有层级性,先有第一并列体,而后其它并列体在其基础上构成。在语义上:第一,拈连词与不同的成分结合时分别表达原型语义和延伸语义;第二,通常第一个并列体表达的语义常规具体,可接受性高,而其后的并列体表达的语义超常抽象,可接受程度低;第叁,并列体中的成分通常语义上相关;第四,两个并列体在逻辑语义上相关,属于关系联想。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归纳,本文通过分析语言成分间的自主/依存联结关系来研究拈连的认知基础,从而解释其内部成分的联结动因和它的语义构建。通过研究发现:拈连是由内部成分通过两个层级的对应关系联结而成的。首先,在低层级中,组构成分联结形成不同的并列体。其中,拈连词作为依存成分凸显一个抽象次结构作为阐释位,其它成分凸显的详细语义侧面对该次结构进行阐释。从而二者建立对应关系,整合成为一个复合结构。在接受性低的并列体中涉及到的语义异常现象,则由第一个并列体提供的情景语境和横组合语境消除。因此,复合结构的语义不仅来自各个组构成分的语义侧面,还包括外部语言情景提供的部分。在高层级中,拈连的并列体的联结是在联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地。可接受性低的并列体作为依存成分凸显一个抽象的次结构作为阐释位,表示一种诸如某种原因、条件之类的抽象联想基础。第一个并列体凸显的语义侧面则表示具体的原因或条件,从而能对其进行阐释。这样,不同的并列体就整合为复合结构,表示具体的逻辑语义关系。由以上的分析可见,汉语拈连修辞内部成分的联结是由不同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促动的;拈连的语义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伴随着不同组构成分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联结而进行概念化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1-03-01)
倪新颖[10](2009)在《联结主义下‘能’的语义排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义排歧(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和语义学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几乎覆盖了各种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其中包括信息检索,机器翻译,关键词的提取,语音识别,文本分类和自动文摘。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在探索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现有的对自然语言排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典、简单的词汇词义层面上,对上下文、语义、语境、语用等知识和信息虽有涉及,但对这些信息的挖掘还相当有限。对于情态助动词这样语义更加模糊、对语境更为敏感的词类的语义排歧,目前尚未发现。语义排歧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用到语义排歧中,将有利于打破语义消歧的瓶颈,推动其更深入的发展。特别是在情态意义方面,从《马氏文通》开始,语言学家对汉语情态助动词做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构建汉语情态动词的语义排歧模型的设想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另外,语义消歧的发展也将服务于语言学研究。情态助动词的自动语义排歧,能够实现情态助动词的语义的自动标注,从而为语言学家运用大规模语料库研究情态助动词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研究效率。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语言学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联结主义的基本理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自组织、自适应和高容错性等特点,通过对大规模真实语料库的学习,构建了一个针对汉语情态助动词‘能’的语义排歧模型,该模型最终达到了96%的理想排歧正确率。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情态助动词能与其上下文语义特征的深层关系,以及不同语言变量对神经网络语义排歧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09-12-01)
联结语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Mather(2007)认为争议的原因是人们研究的联结记忆类型不同,他认为情绪唤醒会增强项目内联结记忆而削弱项目间联结记忆,情绪唤醒之所以会削弱项目间联结记忆,是因为对项目投入太多的注意就不容易将项目与背景进行捆绑。注意是否是解释情绪唤醒影响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唯一原因,至今还无定论。一体化假说认为,若能在编码时对两个或多个分离的项目进行一体化加工,整合成一个整体,情绪唤醒也会对“一体化”了的项目间联结记忆起到促进作用。人们会对语义上与情绪唤醒主题事件有直接联系(语义上的“中心”)的信息记忆更好,会对在空间上与情绪唤醒主题事件接近(空间上的“中心”)的信息记忆更好,语义关系和空间关系哪个对项目间联结记忆影响更大,至今还无定论。本研究试图通过叁个实验来研究语义关系和空间关系对情绪唤醒影响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制约作用,并探究注意是否能用来解释情绪唤醒对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影响。实验1采用2(项目情绪唤醒:消极、中性)×2(语义关系:相关、不相关)×2(项目与背景间空间距离:远、近)的叁因素被试内设计。实验2采用2(项目情绪唤醒:消极、中性)×2(语义关系:相关、不相关)×2(项目处于背景中的空间位置:中心、边缘)的叁因素被试内设计。实验3采用2(项目情绪唤醒:消极、中性)×2(空间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均为项目的再认成绩和项目与背景的联结再认成绩,眼动指标为兴趣区域的注视数量比率和对兴趣区的注意分配比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项目-背景间语义关系以及空间关系会制约情绪唤醒对项目-背景间联结记忆的影响,其中语义上的“中心”比空间上的“中心”对其制约作用更大。(2)项目-背景间的一体化有助于缓和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的削弱作用。(3)注意并不是解释情绪唤醒影响项目-背景间联结记忆的唯一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结语义论文参考文献
[1].赵庆柏,魏琳琳,李瑛,周治金,赵黎莉.新颖语义联结形成的右半球优势效应[J].心理学报.2017
[2].牟程程.情绪唤醒对不同语义、空间关系的项目—背景联结记忆影响:行为与眼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律原,梁九清,郭春彦.项目间语义可整合性对联结再认的影响——来自ERPs研究证据[J].心理学报.2015
[4].孙江洲.远距离语义联结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5
[5].李小华.汉语形声字词汇的联结语义饱和效应探索[D].暨南大学.2013
[6].王力,陈安涛.习得性空间联结的迁移依赖于语义工作记忆[J].心理学报.2012
[7].路学奇.语义同化现象的自主依存联结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8].胡杨玲.自主/依存联结:英语复合宾语结构的语义建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
[9].申少帅.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0].倪新颖.联结主义下‘能’的语义排歧研究[D].燕山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