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论文摘要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地学界长期讨论的焦点。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其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性分布的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全球性火山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极端温室气候、碳旋回等地学现象一直是近几十年地学界关注的热点。溶解氧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洋溶解氧含量也是决定大洋缺氧事件的根本因素,从而决定了黑色页岩这一重要海相烃源岩层的形成。由此开展溶解氧与生物演化内在联系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西藏南部白垩系为研究对象,对这一联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有孔虫和钙质超微类生物演化迅速,许多属种呈全球分布,再加上个体微小和数量巨大,从而成为侏罗纪以来进行海相地层划分对比和海洋学研究的最重要化石门类。生产力的变化对于理解环境变迁有重要的作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生物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主要生长在上部透光带,是表层海水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所以,深海沉积物中的微体化石记录可以作为古海洋表层海水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替代性标志,进而对于古海洋环境起到一定程度的指示作用。我国西藏南部在已证实的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形成的黑色页岩基础上,又进一步发现了位于其上的大洋富氧事件产物-大洋红层。由于地层的连续和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入,已经具备了探讨当时海洋溶解氧变化与生物演化特征的条件。本文以“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为题,在研究区已有的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生物(包括浮游和底栖有孔虫以及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分类统计,初步恢复了生物演化的规律。基于统计结果得出了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各种生物指标,对研究区晚白垩世大洋溶解氧与生物特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研究区生物演化阶段性与大洋溶解氧含量变化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研究区地球化学成果进行了对比解释。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 1)由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的岗巴宗山剖面和江孜床得剖面可以识别出三套岩层:黑层段,灰层段和红层段。研究区黑层段时代属于Cenomanian-Turonian 期;灰层段属于Turonian-Santonian 期,红层段属于Santonian-Campanian 期。三套岩层表现出不同的生物特征,并指示出当时海水的不同性质。2)黑层段是大洋缺氧造成的结果,生物大量灭绝,深层水具旋脊有孔虫的所遭受的危机反映出当时海洋深层水体严重缺氧的特征;灰层段中生物的恢复反映出海洋环境自缺氧事件之后的逐步改善过程,与黑层段反映的C/T 界线处生物绝灭反映的环境突变不同,灰层段生物特征的渐变指示出当时海洋溶解氧环境的恢复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红层段属于富氧沉积的产物,特征是有孔虫生物的极度繁盛,反映的是一种高氧化性的海洋环境。3)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研究中最常用的生物指标,在本文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环境指示性。与有孔虫相比,钙质超微化石的形成虽因为颗石藻多生存于海洋表层而且个体微小,在沉积形成化石过程中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对大洋水体溶解氧变化做出精确响应,但在总体演化趋势上还是和有孔虫表现出了一致性。4)将研究区地球化学资料与生物特征对比研究的结果显示,藏南晚白垩世沉积地层研究中生物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共同反映出当时海洋环境从缺氧-缓慢恢复-富氧-回归正常的演化过程。

论文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白垩纪研究综述
  • 1.2 大陆古海洋学概述
  • 1.3 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纪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拟解决问题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2.2 前人研究简史
  • 2.3 地质构造背景
  • 第三章 地层学研究
  • 3.1 岗巴宗山剖面
  • 3.2 江孜床得剖面
  • 3.3 地层时代划分
  • 3.4 沉积组合划分
  • 3.4.1 黑色层段
  • 3.4.2 红色层段
  • 第四章 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地层分布
  • 4.1 岗巴地区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变
  • 4.2 江孜地区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变
  • 第五章 生物演变与大洋溶解氧含量变化的关系
  • 5.1 生物与大洋溶解氧研究综述
  • 5.1.1 现代大洋溶解氧特征
  • 5.1.2 大洋溶解氧对生物的影响
  • 5.2 对研究区白垩纪大洋溶解氧的探讨
  • 5.3 初步认识
  • 第六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资料的应用
  • 6.1 床得剖面红层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资料
  • 6.2 研究区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
  • 6.3 研究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资料
  • 6.3.1 氧化还原条件与稀土元素含量变化
  • 6.3.2 铈异常与氧化还原条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英帝国世界版图[J]. 西藏人文地理 2017(01)
    • [2].西藏南部羊卓雍错水鸟群落及斑头雁活动区域特征[J]. 生态学报 2016(04)
    • [3].2013年初西藏南部四次特大暴风雪极端天气的对比分析[J]. 西藏科技 2013(10)
    • [4].隐秘莲花的绽放 西藏自治区纪行之林芝市[J]. 中国民族 2018(09)
    • [5].喜马拉雅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分形和b值测绘[J]. 世界地震译丛 2010(03)
    • [6].西藏南部灾害性暴雪天气诊断分析[J]. 西藏科技 2015(08)
    • [7].豹,就在村后山坡上[J]. 森林与人类 2019(01)
    • [8].对称性与西藏南部Ms≥6.6级地震趋势判断[J]. 高原地震 2012(03)
    • [9].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对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强降水的影响分析[J]. 西藏科技 2019(09)
    • [10].拉日铁路动态验收工作完成[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4(08)
    • [11].西藏山南魅影勒布风光[J].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9(10)
    • [12].观点[J]. 工商行政管理 2010(13)
    • [13].西藏南部河谷气候变化趋势及预测——以江孜站为例[J]. 高原气象 2010(05)
    • [14].1987年中印战争险爆发内情揭秘[J]. 人民文摘 2013(07)
    • [15].找准廉政风险点 完善制度堵塞防范管理漏洞[J]. 工商行政管理 2010(04)
    • [16].西藏南部暴雪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J]. 西藏科技 2016(05)
    • [17].铜蓝鹟[J]. 探秘(科学课) 2011(02)
    • [18].中东部大部降水稀少 南方气温偏低需防寒[J]. 中国农资 2014(03)
    • [19].西藏南部普莫雍错19 cal ka BP以来高分辨率环境记录[J]. 科学通报 2011(24)
    • [20].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J]. 地学前缘 2017(01)
    • [21].西藏最柔美的地方[J]. 环境经济 2015(11)
    • [22].珍贵濒危动物蓑羽鹤[J]. 科学大观园 2015(05)
    • [23].措美县常见牛出败的病因及有效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0(05)
    • [24].雅鲁藏布江[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17(05)
    • [25].试论西藏南部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与涅如组[J]. 地质学报 2011(10)
    • [26].西藏南部绒布地区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20(02)
    • [27].西藏南部灾害性天气中气象服务的思考与研究[J]. 西藏科技 2015(06)
    • [28].绿色秘境南伊沟[J]. 老同志之友 2019(07)
    • [29].珍贵濒危动物棕尾虹雉[J]. 科学大观园 2010(01)
    • [30].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相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与重大地质事件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20(06)

    标签:;  ;  ;  ;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