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第6号墓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试图通过揭露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因素,对2000多年前滇人所掌握、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作基本的认识和分析,进而了解滇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技术发展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组织结构与文化进程,并对滇青铜文化的特殊性及当时滇国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做出基本的总结。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态以及本文研究的范围、方法、主要创新点进行了简介。第二章是对第6号墓出土青铜器的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首先介绍了该墓出土的青铜器,其次分别对这些青铜器的铸造、连接、表面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这些青铜器所表现的工艺手段具有典型的云南地方文化特征,尤其是失蜡法铸造与线刻工艺,达到了当时国内相当高的水平。通过对具体器物的研究,笔者指出以往“滇国不规则形状的青铜扣饰多使用单面范铸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它们主要用失蜡法铸成。文章还探讨了滇国失蜡法铸造的渊源,认为它可能受到了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一些影响。滇国青铜器的焊接方式独具特色,常常是铆接与焊接相结合,连接效果良好。它们的表面加工工艺多种多样,手法娴熟,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也是滇国与其他外来文化广泛交流的成果。其中鎏金、包金、玉石、绿松石镶嵌技术应与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关,镀锡技术则和北方草原文化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线刻工艺与越人的播迁不无联系。第三章是对第6号墓出土的金器的分析。主要讨论了滇国黄金的来源,认为滇国黄金制品出现时间晚,但产量不小,指出滇国黄金加工工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工艺、造型均受到了青铜铸件的影响。第四章是对第6号墓出土的玉器的分析。通过研究认为滇王玉衣体现出明显的中原玉器加工技术,它应该是由中央王朝赐予的。文章人指出滇国玉器首先是一种装饰品,其宗教、祭祀等功能并不明显。第五章是对第6号墓出土的玻璃器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蜻蜓眼”玻璃珠的生产工艺与文化渊源,二是滇国玻璃器的来源。笔者认为其外来文化因素很明显,滇国玻璃器的发现与南方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第六章是在分类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分析与认识。首先,笔者指出滇青铜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与技术的先进性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由于滇国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造成的。其次对滇青铜文化的区域性、多元性、开放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滇国是一个处于“(前)酋邦社会”向国家发展阶段的特殊区域政治共同体。最后对石寨山第6号墓主人的身份及死亡时间进行了推定。第七章为小结。回顾了前文的主要认识、基本结论与重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