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论文题目: 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保护学

作者: 王小艺

导师: 杨忠岐

关键词: 白蜡树,白蜡窄吉丁,蛀干害虫,生物学特性,龄期测定,空间格局,寄生蜂,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生态学习性,人工繁殖技术,天敌昆虫,生物防治

文献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nennis Fairmaire,又名花曲柳窄吉丁、梣小吉丁,属鞘翅目(Colcoptera)吉丁甲科(Buprestidae),异名A.marcopoli Obenberger,是木犀科(Oleaceae)梣属(Fraxinus)树木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洲部分国家(中国、同本、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天津、台湾等地。严重危害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水曲柳 F. mandshurica和园林绿化树种绒毛白蜡 F. velutina。 白蜡窄吉丁以幼虫在树木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为害,因其隐蔽性强,防治极为困难。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较重,当年东北的美国白蜡 Eamericana和洋白蜡 F. pennsylvanica var.lanceolata因受害严重而不得不逐渐被淘汰。目前,该害虫在东北地区为害水曲柳 F. mandshurica,成为我国这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树种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白蜡窄吉丁在我国河北、天津部分地区的绒毛白蜡 F. velutina上严重发生。2002年发现该虫己传入北美某些地区如美国的Michigan和Ohio州、加拿大的Ontario省等,并已在当地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危害美国白蜡F.americana、美洲红梣F.pennsylvanica、黑白蜡 F,nigra,至今其分布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目前有关白蜡窄吉丁的研究报道很有限,缺乏详细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更没有有效的防治策略。为此,2003至2005年我们对白蜡窄吉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基本弄清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和生态学习性,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调查了白蜡窄吉丁在国内的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并采用林间定期踏查结合室内饲养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白蜡窄吉丁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天津一年发生l代。以老熟幼虫蛀入木质部浅层越冬,每年7月下旬即有老熟幼虫陆续蛀入木质部建造蛹室,一直持续到11月上旬基本全部进入越冬状态。次年4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蛹期,蛹平均历期约20 d。4月下旬可调查到蛹穴内蛰居尚未出孔的成虫,5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孔,出孔高峰期在5月中旬。成虫平均寿命约21 d,成虫期一直持续到7月上旬。成虫取食白蜡树叶补充营养,在树冠层叶面或树干上完成交配。5月中旬成虫产卵,卵期较长,平均为15.74 d。6月上旬出现初孵幼虫,整个幼虫期在全时代中持续时间最长,共约300 d左右。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白蜡窄吉丁的研究现状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1.3 分布情况

1.4 寄主范围

1.5 发生与危害

1.6 防治技术

1.7 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2章 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点情况

2.1.2 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2.1.3 白蜡窄吉丁年生活史调查方法

2.1.4 蛹期的测定

2.1.5 成虫的羽化出孔

2.1.6 成虫寿命观察

2.1.7 卵期的测定

2.1.8 雌成虫生殖系统及孕卵量的解剖

2.1.9 其它生物学特性调查

2.1.10 白蜡窄吉丁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调查

2.1.11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为害症状和受害株率

2.2.2 成虫生物学

2.2.3 卵

2.2.4 幼虫生物学

2.2.5 蛹

2.2.6 年生活史

2.2.7 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

2.2.8 白蜡窄吉丁在国内的地理分布

第3章 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点情况

3.1.2 白蜡窄吉丁幼虫形态特征和分龄利用的特征

3.1.3 龄数测定方法

3.1.4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划分

3.2.2 白蜡窄吉丁幼虫各龄的龄期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4章 白蜡窄吉丁天敌种类的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卵期天敌

4.2.2 幼虫期天敌

4.2.3 蛹期天敌

4.3 讨论

第5章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天敌及其寄主害虫来源

5.1.2 成蜂的羽化、性比、交配、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观察

5.1.3 产卵量测定

5.1.4 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5.1.5 孤雌生殖观察

5.1.6 年生活史及林间种群消长动态

5.1.7 怀卵量的解剖

5.1.8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在变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

5.1.9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成蜂生物学

5.2.2 卵

5.2.3 幼虫

5.2.4 茧蛹

5.2.5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5.2.6 年生活史

5.2.7 种群的林间消长动态

5.2.8 其它

5.3 讨论

第6章 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在空间格局上的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调查和取样方法

6.1.2 空间分布的判别方法

6.1.3 抽样精度的检验方法

6.1.4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布规律

6.2.2 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6.3 讨论

第7章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和产卵与寄主之间的关系

7.1 材料和方法

7.1.1 调查点情况

7.1.2 越冬代成虫的羽化

7.1.3 不同时期寄生率的调查

7.1.4 寄主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

7.1.5 产卵量与寄主幼虫大小的关系

7.1.6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与其寄主成虫羽化的时序差异

7.2.2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不同时期的寄生率

7.2.3 寄主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

7.2.4 产卵量与寄主幼虫大小的关系

7.3 讨论

第8章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天敌及其寄主害虫来源

8.1.2 室内人工繁蜂方法的探索

8.1.3 寄主识别作用测定

8.1.4 寄主范围调查

8.1.5 替代寄主室内接蜂试验

8.1.6 饲养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幼虫的替代寄主

8.1.7 几种有机溶剂对昆虫的麻痹和防腐作用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人工繁蜂方法

8.2.2 寄主识别

8.2.3 寄主范围

8.2.4 茧蜂幼虫的人工饲料

8.2.5 溶剂对代饲料幼虫的麻痹和防腐作用

8.3 讨论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本研究的几点重要结论

9.2 讨论

9.2.1 白蜡窄吉丁的综合治理建议

9.2.2 关于林木蛀干害虫防治策略的思考

9.2.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作者简介

附录Ⅱ 博士后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Ⅲ 博士后期间参加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发布时间: 2005-10-11

相关论文

  • [1].栗山天牛的生态学特性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唐艳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 [2].利用花绒寄甲防治云斑白条天牛研究[D]. 李建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 [3].中国光肩星天牛发生动态及治理对策研究[D]. 王志刚.东北林业大学2004
  • [4].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D]. 骆有庆.北京林业大学2005
  • [5].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D]. 姚艳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6].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生物学特性和交配行为的研究[D]. 杨洪.西南大学2006
  • [7].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张翌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8].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研究[D]. 赵建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9].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的研究[D]. 王竹红.福建农林大学2006
  • [10].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北京林业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  ;  

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