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论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论文摘要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教育不能回避的事实,它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如同正式群体一样,都是教育工作者的面临的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但在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很不足,即使重视非正式群体大多因为其中消极群体引发的管理问题,非正式群体对于个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意义未予以重视。学校的正式组织是显性的,是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途径,非正式群体以隐形的文化方式同样对中学生社会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正确引导中学生社会化发展,除了接纳正式群体的作用外,尚需理解、重视和尊重非正式群体。我们不否认非正式群体有积极的群体也有消极的群体,积极的群体中也有其消极的因素,如何正确引导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挖掘非正式群体的积极的教育因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非正式群体及中学生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非正式群体作为中学生生活的“后台”是中学生社会化的社会基础和真实场所。其次,中学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以文化的方式感染其成员。文化同时影响着交往的方式,中学生社会化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交往活动完成的。所以,本文分别以文化和交往两个维度分析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接着分析了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和特点。最后,加强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化功能,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理解尊重非正式群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师生观,促进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化功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得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综述
  • (二) 以往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二)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 (三) 中学生社会化
  • 五、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二章 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社会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 一、非正式群体是教育需要面对的客观存在
  • (一) 从形成上分析,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 (二) 从历史上看,非正式群体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
  • 二、非正式群体是联系中学生和社会的天然桥梁
  • 三、非正式群体具有鲜明的生活内涵
  • (一)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 (二) 非正式群体又是具有归属感的意义世界
  • 第三章 非正式群体文化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 一、非正式群体文化的形成
  • 二、非正式群体文化的特点
  • (一) 平等性
  • (二) 非制度性
  • (三) 多样性
  • (四) 过渡性
  • 三、非正式群体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分析
  • (一) 文化的归属感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 (二) 参照群体及重要他人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 (三) 文化认同对中学生社会规范形成的影响
  • 第四章 非正式群体中的交往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 一、非正式群体交往的内涵
  • (一) 交往的概念
  • (二)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交往的内涵和意义
  • (三) 学生非正式群体交往的独特性
  • 二、非正式群体交往的社会化机制
  • (一) 社会比较机制
  • (二) 社会学习理论
  • (三) 角色社会化机制
  • 三、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 (一) 满足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二)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 (三) 有助于中学生生活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 (四) 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往能力
  • (五) 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 (六) 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 (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影响
  • 第五章 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和特点
  •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 (一) 志趣相投
  • (二) 情感相容
  • (三) 交往的需要
  • (四) 寻求安全感
  • 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 (一) 平等性
  • (二) 相似性
  • (三) 情感的凝聚力
  • (四) 交往的开放性
  • (五) 文化的主导性
  • 三、非正式群体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独特性
  • (一) 非正式群体是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隐形课程"
  • (二) 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化是在自发的情境中发生
  • (三) 非正式群体中社会化的自我导向功能
  • 第六章 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化功能
  • 一、接纳、尊重非正式群体,树立平等师生观
  • 二、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促进其社会化功能
  • (一) 创造班级的和谐文化,整合群体归属感
  • (二) 建设团队活动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角色的多样性
  • (三) 创设非正式群体交往的环境,发展学生交往技能
  • (四) 实现班级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优势互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论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