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镇段德昌中学湖北巴东444333)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79-01
家国情怀是一种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乡土观念的精神认同感,也是人们情感源泉和心灵归宿的寄托。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有着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承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落叶归根”情系故土的眷恋。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情系家国发展,自强不息,推动社会发展。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下,我们更不能忽视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当今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体现为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强大和感恩祖国报效祖国的志向和胸襟。让家国情怀成为学生奋发向上、奋斗不息的精神源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平衡、蓬勃的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过程中,枯燥平淡的说教式的家国情怀教育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答不到以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光、影、声、电的效果,播放有关能反映家国情怀的历史图片、有关视频、歌曲等让学生产生油然而生的无比敬仰和崇敬。化枯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讲述为直观生动的体会,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刑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段,真是再现了法西斯的烧杀淫掠的暴行、兽性。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残暴与死亡,学生怀着沉的心情看完视频后,反抗侵略,忧国忧民、富国强国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触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的情感说教。
二、弘扬古迹教育,触发家国情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乡土教育。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作为感性的人,不管身处何地,内心身处都有一股思乡、怀乡的情结。这种对家乡人文历史的关心、热爱往往会升华为对国家命运、对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比如在中国古代中,教师讲到长安作为重要朝代政治经济中心,有十三朝古都的赞誉,是中国古代繁荣与盛世的集中展现时,生长在西安的学生们从内心发出了一种家乡自豪感。尤其是唐长安城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也成为一种国家骄傲。通过探究古长安历史引发学生思考:作为当今的西安人我们又如何重振汉唐雄风。而学生又自然会想到当今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工程,这一政策古代把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也把中国再次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进而激发学生振兴家国的情怀。
乡土教育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民俗古迹等等。如再讲到远古人类发源可以查阅、参观半坡遗址、蓝田猿人遗址。体会黄河流域的西安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秦汉文化时,可建议学生查阅、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体会秦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激了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解读历史名人,感悟家国情怀。
在古代宗法观念和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意识,家与国是融为一体的,“皮之不存,毛之附焉?”。众多仁人志士们有着牺牲小我为国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感染学生。如先秦时屈原报国无门的忧郁苦闷,他的《离骚》体现了爱民忧国的心情。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中投汨罗江自沉。宋末元初有文天祥断然拒绝忽必烈高官厚禄的诱惑,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旷世名言。近代有谭嗣同为救国救民放弃逃生,唯愿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的觉醒。甲午战败,邓世昌在身受重伤,战舰着火仍冲向敌舰。“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是他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真实写照。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波,致死还留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遗愿。这些都是历朝历代中华儿女血性报国情怀的体现。
四、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历史教学需要我们立足现在,探究过去从而更好的展望未来。放眼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但在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使国家民族坚强的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叙利亚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世界局部战争的发生让我们目睹了饱受战争摧残的或沦陷的国家人民流离失所,破败不堪的悲惨。家国摧毁、沦丧就折断了民族的希望,这些都引发了我们对国家命运的深思。从反面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总之,家国情怀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报国强家的志向,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中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的栋梁之材,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家国情怀的培养能促使他们积极关心国家事务,激发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精神动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让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成为中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