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固沙植被多种群多规模格局特点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作者: 李慧卿
导师: 张洪江,江泽平
关键词: 多种群多规模格局,贡献率,格局强度,格局致性,绿洲,人工干扰演替植被
文献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绿洲外围的半固定植被,对减少风沙危害,保护绿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固沙植被恢复重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另外,对人工固沙林长时间段的试验结果缺乏研究总结,是试验结论不太可靠的重要原因。 种群格局分析是研究群落结构、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植被恢复重建进行植物种选择及植物种配置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Robertson et al(1988)研究发现:在荒漠植被中,草本植物与灌木植物共同决定着群落中种群个体的分布格局,但国内荒漠植被格局研究中,还未见灌木草本多种群混合格局研究的报道。 种群格局研究方法以单种群研究居多。由于多种群多规模研究的复杂性,过去研究多局限于多种群单规模或单种群多规模的研究。Ver Hoef & Glenn-Lewin(1989)在Noy-Meir & Anderson(1971)多规模排序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正后,能有效地鉴别出多种群及其相应的空间格局规模,是国际上研究多种群多规模格局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但在国内植被格局研究中,应用的还较少,未见相关报道。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灌区和井灌区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沙冬青群落、白刺群落、油蒿群落以及人工固沙植被(或人工干扰演替植被,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营造的人工固沙林,现位于黄灌区绿洲林网内侧)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小样方组成的样带法,对不同群落所有植物种同时进行取样。由于研究的是灌木加草本的多种群混合格局,样方大小的选择以照顾草本为主,通过加长样带的长度,来满足灌木格局的需求。运用Ver Hoef & Glenn-Lewin(1989)修正的多规模排序法和Dale & Zbigniewicz(1995)提出的格局强度、格局一致性指标、不同植物种对植被格局的贡献率以及Noy-Meir等(1971)移动的样方加权平均值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灌溉模式绿洲外围半固定植被的多种群多规模格局特点、植被与覆沙厚度关系以及人工固沙林经过二十多年的半自然演替后植被的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本研究旨在为两种灌溉模式绿洲外围固沙植被恢复重建进行植物种选择、植物种配置及种群、群落结构调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 黄灌区与井灌区绿洲外围两个半固定沙冬青群落基本以多种群共同控制的灌木格局为主,草本植物在格局中的贡献率较低。黄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以油蒿与沙冬青控制的灌木格局为主,还出现沙冬青、白刺、油蒿与籽蒿多种群控制的灌木格局。而井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格局的控制种仅以白刺与沙冬青为主。与井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相比,黄灌区绿洲外围沙冬青群落以较小的格局规模为主,并且整体格局强度相对较大,格局一致性相对较低。 (2) 黄灌区和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格局基本为白刺单种群控制的灌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固沙植被恢复重建与资源利用中的几个问题
1.1.1 人工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以及配置
1.1.2 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植被破坏
1.1.3 绿洲开发对固沙植被的潜在影响
1.1.4 小结与建议
1.2 植被恢复重建研究动态
1.2.1 国外植被恢复重建研究现状
1.2.2 国内植被恢复重建研究现状
1.3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分析方法
1.3.1 分布方法
1.3.2 样方-方差法
1.3.3 距离法(或无样地法)
1.3.4 点格局法
1.4 群落格局分析方法及多种群多规模排序法
1.4.1 群落格局分析
1.4.2 多种群多规模排序法
2 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选择及数据采集
3.3.1.1 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植被
3.3.1.2 人工固沙植被(或人工干扰演替植被)
3.3.2 数据分析
3.3.2.1 植被多种群多规模格局特点
3.3.2.2 植被与覆沙厚度关系
3.3.2.3 数量特征
4 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植被
4.1 沙冬青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1.1 黄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沙冬青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1.1.1 格局规模及不同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
4.1.1.2 不同格局规模上的种间关系
4.1.1.3 植被沿样带的变化
4.1.1.4 格局强度及格局一致性
4.1.2 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沙冬青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1.2.1 格局规模及不同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
4.1.2.2 不同格局规模上的种间关系
4.1.2.3 植被沿样带的变化
4.1.2.4 格局强度及格局一致性
4.2 白刺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2.1 黄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2.1.1 格局规模、不同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及种间关系
4.2.1.2 植被沿样带的变化
4.2.1.3 格局强度及格局一致性
4.2.2 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2.2.1 格局规模、不同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及种间关系
4.2.2.2 植被沿样带的变化
4.2.2.3 格局强度及格局一致性
4.3 油蒿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3.1 黄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油蒿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3.1.1 格局规模、不同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及种间关系
4.3.1.2 植被沿样带的变化
4.3.1.3 格局强度及格局一致性
4.3.2 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油蒿群落多种群多规模格局
4.3.2.1 格局规模、不同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及种间关系
4.3.2.2 植被沿样带的变化
4.3.2.3 格局强度及格局一致性
4.4 绿洲外围半固定植被与覆沙厚度关系
4.4.1 绿洲外围半固定沙冬青群落
4.4.2 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
4.4.3 绿洲外围半固定油蒿群落
5 人工固沙植被
5.1 人工干扰演替植被的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
5.1.1 种类组成及数量特征
5.1.2 人工干扰演替植被的垂直结构
5.1.3 人工干扰演替植被的水平分布格局
5.1.3.1 对照区
5.1.3.2 人工花棒林
5.1.3.3 人工沙拐枣林
5.1.3.4 人工梭梭林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2
参考文献
- [1].基于遥感的矿区植被恢复生态成效评估研究[D]. 陈国清.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 [2].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 张明如.北京林业大学2005
- [3].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 张力.北京林业大学2006
- [4].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 郎南军.北京林业大学2005
- [5].京西石灰石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及其评价研究[D]. 石丽丽.北京林业大学2014
- [6].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D]. 杨越.北京林业大学2010
- [7].锡林郭勒露天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植被恢复研究[D]. 杨勇.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 [8].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 李红丽.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
- [9].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 徐广彬.吉林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 王得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2].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 胡良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 [3].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 李红丽.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
- [4].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植被抑制沙尘机理的研究[D]. 汪季.北京林业大学2004
- [5].科尔沁沙地疏林草原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 李钢铁.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 [6].南京幕府山构树种群生态学及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 刘国华.南京林业大学2004
- [7].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 张明如.北京林业大学2005
- [8].我国不同沙漠类型区公路沙害防治技术与机理研究[D]. 罗俊宝.北京林业大学2005
- [9].鄂尔多斯高原飞播造林物种种苗生物学及植被恢复优化方案研究[D]. 姜联合.北京林业大学2005
- [10].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 张力.北京林业大学2006
标签:多种群多规模格局论文; 贡献率论文; 格局强度论文; 格局致性论文; 绿洲论文; 人工干扰演替植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