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抗真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抗真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日趋广泛,很容易引起人们发生菌群失调;而及免疫抑制剂、激素、抗肿瘤化疗和细胞毒性药物等的大量应用,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再加上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消化道内窥等的侵入性操作增加了病源菌感染的机会;这些风险因素单独或相互叠加起作用使条件致病菌—尤其是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正在不断上升,念珠菌属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最高。真菌感染发展迅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与此同时,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其选择压力可将耐药菌变为优势菌,并诱导真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真菌耐药率不断增加,真菌感染的治疗越来越困难。联合用药作为解决耐药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关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amiodarone,AMD)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一线用药,是预激综合症伴顽固性心律失常病人的首选药物。最新文献报道胺碘酮具有新奇的广谱的杀真菌活性,且与小剂量氟康唑联用时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本实验在全面测定了胺碘酮与唑类药物单用或联合应用的静态和动态抗真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胺碘酮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增敏作用机制,并观察了药物作用对真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一、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静态联合抗真菌作用参照修订后的CLSI M27-A2方案,设置胺碘酮浓度范围0.5~256μg/ml,氟康唑浓度范围0.25~256μg/ml,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浓度范围0.008~64μg/ml进行药物的抗真菌作用测定。结果表明CA5,CA8,CA12,CA14,CA129为敏感白色念珠菌,CA10,CA15,CA16,CA135,CA137为唑类交叉耐药白色念珠菌;胺碘酮对所有菌株的抗真菌作用都很弱。应用棋盘法测定胺碘酮与唑类药物对上述白色念珠菌的静态联合抗真菌作用,设置胺碘酮浓度范围0.125~8μg/ml,氟康唑浓度范围0.125~128μg/ml,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浓度范围0.008~8μg/ml,以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ICI法)、反映面模型(RSM法)、非参数反应面(△E法)三种方法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药物联合对白色念珠菌耐药株的FICI的平均值为0.010:RSM法的协同-拮抗参数ICα均大于0,且其对应的95%致信区间也大于0;△E法的协同百分数和(∑SYN)的平均值为1250%,拮抗百分数和(∑ANT)的平均值为-18.7%,即联合用药对耐药菌表现协同作用。同时,实验测得药物联合对白色念珠菌敏感株的FICI的平均值为1.84;RSM法各组的协同参数α均大于0,但其对应的95%致信区间均包含0;△E法的∑SYN的平均值为59%,∑ANT的平均值为-138.5%,即联合用药对敏感菌表现为无关作用。对三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发现,非参数法更适用于评价抗真菌药物与非抗真菌药物的联合作用效果。二、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动态联合抗真菌作用应用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胺碘酮与唑类药物对耐药白色念珠菌CA10、敏感白色念珠菌CA14的动态联合抗真菌作用。筛选出胺碘酮药物浓度4μg/ml,氟康唑药物浓度8μg/ml,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药物浓度0.5μg/ml进行测定。在体系培养的第0、6、12、24、48h的时间点,通过活菌计数和XTT(二甲氧唑黄法)两种方法获得真菌细胞数量,并对第48h菌液浓度的常用对数值(log10CFU/ml)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动态联合抗真菌作用测定证实了胺碘酮本身弱的抗真菌活性;证实了胺碘酮对唑类药物抗耐药菌的协同作用,即与唑类药物相比,联合用药菌浓度常用对数下降值≥2;证实了胺碘酮对唑类药物抗敏感菌的无关作用,即与唑类药物相比,联合用药菌浓度常用对数下降值≤1。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活菌计数法与XTT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9622。三、细胞外的钙调节与药物作用应用平板划线法测定胺碘酮与唑类药物对耐药白色念珠菌CA10、CA137,敏感白色念珠菌CA8、CA14的联合抗真菌作用以及细胞外的钙调节对联合作用的影响。设置4.5×105CFU/ml的菌液划线接种于含有一定浓度胺碘酮、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以及各种钙调节剂的YPD琼脂培养基上,35℃恒温培养48h。结果显示,胺碘酮显著增强了唑类药物对耐药菌的作用,稍稍增强了唑类药物对敏感菌的作用;钙通道激活剂BayK8644不影响联合用药的效果;低浓度钙离子对耐药菌敏感菌都有生长促进作用,可以减弱联合用药的效果;高浓度钙离子、钙离子络合剂EGTA、EDTA对耐药菌敏感菌都有生长抑制作用,可以增强联合用药的效果;钙通道阻滞剂贝尼地平可显著增强联合用药对耐药菌的作用,稍稍增强联合用药对敏感菌的作用。四、胺碘酮增敏作用与胞内钙离子的关系Fluo-3/AM是跨膜的钙荧光指示剂,可以迅速与细胞内钙离子结合,经可见光激发后发出荧光,定性反映细胞内的钙离子脉冲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药物联合作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CA10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菌株在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以D-Hanks缓冲液清洗细胞,重悬并调节菌浓度约为107CFU/ml,37℃120rpm下3μM的Fluo-3/AM避光负载30min,流式细胞仪测定药物加入后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结果显示,胺碘酮可增加基础钙的双相升高(第一相和第三相),这与胺碘酮的弱抗真菌作用一致;氟康唑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小,但可以将基础钙的低水平双相升高逆转为单相升高(第二相);胺碘酮对唑类药物抗耐药菌的增敏作用在于促进了细胞内钙库的钙的释放,极大的提高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五、胺碘酮对细胞内唑类药物蓄积的影响罗丹明6G(Rhodamine 6G,R6G)是一种荧光物质,可被动扩散进入真菌细胞,与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同为白色念珠菌主动外排泵CDR(CandidaDrug Resistance)的底物。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胺碘酮对白色念珠菌蓄积罗丹明6G的影响,并进一步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药物对白色念珠菌吸收、泵出罗丹明6G的影响。耐药菌CA10、CA135,敏感菌CA8和CA14在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采用YPD液体培养液测定罗丹明6G在细胞内的蓄积情况,采用不含糖PBS体系测定罗丹明6G在细胞内的吸收情况,采用含5%糖的PBS体系测定罗丹明6G在细胞内的泵出情况。结果显示,胺碘酮对耐药菌的增敏作用机制在于增加了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这一作用是由药物吸收增加而不是泵出减少引起的;胺碘酮对敏感菌细胞蓄积、吸收、泵出罗丹明6G的过程均无明显影响。六、药物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应用光学显微镜,在1000倍油镜下观察胺碘酮与唑类药物对白色念珠菌耐药株CA10、敏感株CA14形态学的影响。药物作用6h的结果表明,细菌及组织染色方法大多数也可用于真菌细胞形态观察。药物作用24、48h后的结果表明,生长对照组细胞的细胞壁与细胞核清晰可辨,细胞大量出芽,生成菌丝;胺碘酮单用组与生长对照相比,真菌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别,细胞壁与细胞核不可辨,菌体大小不一;唑类药物单用组与生长对照相比,真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染色暗淡,菌体大小不一;药物联用组与唑类药物单用体系相比,敏感白色念珠菌无显著差异,耐药白色念珠菌中前者比后者的真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出现无法着色的细胞及细胞碎片类似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静态联合抗真菌作用
  • 一、材料
  • 1 药品与试剂
  • 2 仪器
  • 3 试验菌株
  • 二、方法
  • 1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测定
  • 2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抗真菌作用测定
  • 三、结果
  • 1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 2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抗真菌作用
  • 四、讨论
  • 1 实验条件
  • 2 MIC终点判读方法的比较
  • 3 联合用药评价方法的比较
  • 4 结论
  • 第二章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动态联合抗真菌作用
  • 一、材料
  • 1 药品与试剂
  • 2 仪器
  • 3 试验菌株
  • 二、方法
  • 1 时间-杀菌作用测定体系的制备
  • 2 时间-杀菌作用的评价
  • 三、结果
  • 1 活菌计数法的结果
  • 2 XTT法的结果
  • 四、讨论
  • 1 真菌细胞计数方法的比较
  • 2 结论
  • 第三章 细胞外的钙调节与药物作用
  • 一、材料
  • 1 药品与试剂
  • 2 仪器
  • 3 试验菌株
  • 二、方法
  • 1 菌液的制备
  • 2 含药平板的制备
  • 3 平板划线与培养
  • 三、结果
  • 1 钙调节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影响
  • 2 钙调节对胺碘酮作用的影响
  • 3 钙调节对唑类药物作用的影响
  • 4 钙调节对胺碘酮与唑类药物联合作用的影响
  • 四、讨论
  • 1 钙离子与真菌生长或药物作用的关系
  • 2 平板划线与药物作用
  • 第四章 胺碘酮增敏作用与胞内钙离子的关系
  • 一、材料
  • 1 药品与试剂
  • 2 仪器
  • 3 试验菌株
  • 二、方法
  • 1 菌液制备与染料负载
  • 2 实验分组
  • 3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钙离子
  • 三、结果
  • 1 胺碘酮与氟康唑联用对胞内钙的作用
  • 2 钙调节对药物联用下胞内钙水平的影响
  • 四、讨论
  • 1 钙离子指示剂
  • 2 实验条件
  • 2+]i的关系'>3 胺碘酮增敏作用与细胞内[Ca2+]i的关系
  • 第五章 胺碘酮对细胞内唑类药物蓄积的影响
  • 一、材料
  • 1 药品与试剂
  • 2 仪器
  • 3 试验菌株
  • 二、方法
  • 1 菌液的制备
  • 2 样本的制备与测定
  • 三、结果
  • 1 胺碘酮对细胞内罗丹明6G蓄积的影响
  • 2 胺碘酮对细胞内罗丹明6G吸收的影响
  • 3 胺碘酮对细胞内罗丹明6G泵出的影响
  • 四、讨论
  • 1 罗丹明6G实验与真菌耐药机制
  • 2 实验条件
  • 3 结论
  • 第六章 药物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一、材料
  • 1 药品与试剂
  • 2 仪器
  • 3 试验菌株
  • 二、方法
  • 1 形态学观察体系的制备
  • 2 白色念珠菌细胞的预处理
  • 3 白色念珠菌细胞形态的观察与记录
  • 三、结果
  • 1 药物作用6h对真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2 药物作用24、48h对真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四、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胺碘酮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抗真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