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述立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戏曲文学,家庭伦理,《窦娥冤》,戏曲作品
叙述立场论文文献综述
段金龙[1](2018)在《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灾荒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隐痛,一直存在于历史记忆与当下的现实之中,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脆弱生命,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农业为主体的国家自然深受其害。而这些灾荒的频仍不仅在历史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在文学作品中亦有具体而形象的描述。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基于(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黄瀚[2](2019)在《从“启蒙立场”到“学术立场”——叁部文学史中的赵树理创作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赵树理创作的论述,不同文学史之间存在重迭与间隙:钱本主要从文艺大众化的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关联两个层面,突出赵树理创作的文学史意义;陈本在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和民间文化形态相互扭结的框架中展开叙述;严本则较多地呈现史料,勾勒赵树理的生平经历,并结合其代表作品指出其创作价值,在对赵树理的评价上持审慎态度。叁部文学史对赵树理创作的叙述体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从启蒙立场到学术立场的转变。(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1期)
张超[3](2018)在《权力文明与民间立场——论《大淖记事》中冲突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以平淡朴实、诗性浪漫的笔调记述了大淖之畔的爱情故事。其中刘号长对巧云的侵犯,以及后来锡匠帮的顶香请愿是小说中唯一的冲突点。作者在冲突中呈现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并非停留在两者的矛盾对立,而是以民间视域观照民族的文化根源、生命力量,形成文化视角下的冲突叙事。(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8年08期)
卢晓薇[4](2018)在《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斯特·汉斯·贡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以其开放的研究体系,广阔的研究视角在艺术史研究者中独树一帜。他将德国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进展融入他的艺术史研究中,他的艺术史研究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兼收并蓄,扩宽了艺术史的研究领域,成功实践了西方艺术理论各学科间相互交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构了具有综合性、前沿性、跨学科性的多维度艺术史理论结构。本文以贡布里希的艺术史撰述为研究对象,以他的社会学立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他是如何站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史的,分析他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艺术史所使用的角度、概念等。在本人看来,他的艺术史研究中,社会学立场主要有叁点:赞助、趣味、“情境逻辑”,本文将重点对“情境逻辑”进行研究。第一章贡布里希及其艺术史写作,透过贡布里希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总结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对其艺术史写作进行一个综述。第二章以贡布里希的经典着作《艺术的故事》为切入点,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进行解读,分析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的特点,从《艺术的故事》的选题、写作方法、行文风格、结构四个方面来看他是怎样在叙述艺术史。第叁章通过贡布里希对“情境逻辑”的运用探究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本文主要是架构在艺术史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写作中用到了艺术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8)
蒋倩[5](2017)在《城市叙述与乡村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现实和城乡经验在不断地改造着迟子建的城乡叙述立场,作为“精神家园”的古典乡村和作为逃离对象的城市两种分裂形象也随着作家思考的深入而被改写。以往以城乡“二元对立”模式来解读迟子建小说的做法在新型城乡关系面前已经不合时宜,必须看到小说中城与乡在对立之外,更有互动,甚至在城乡的道德叙述、底层关怀等方面表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变化为迟子建带来新的写作素材的同时,也在干扰着作家原有的叙事立场。从《群山之巅》中可以看出,新的城乡经验、道德秩序、精神伦理等都在催生不同的价值判断,挑战着作家原有的价值体系。乡村,作为“精神家园”的书写传统遭到作家主观意识的质疑,城市想象和城市书写也被迫作出调整和改变。情感结构微妙地调整着迟子建的创作心理,复杂多变的创作环境也催促着作家加强对现实的把握力度。基于此,本文认为,近年来,迟子建的城乡叙事立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变得含混甚至动摇。城市与乡村对话和交流的加强不仅改变了城乡生存景观的书写,更释放出作家在把握新型城乡关系时出现了精神困惑和迷惘的信号。一边是乡村文明无力对抗消费时代的残酷现实,呈现出衰败之貌。一边是新旧价值判断的断层,新的精神世界尚未建立起。迟子建在价值的选择和判断上显得犹豫不决。总的来说,这种变化在迟子建的创作道路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内容方面看,迟子建拓展了城乡书写的新空间,记录了转型期的城市和乡村复杂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精神履历;从情感结构层面看,迟子建对城市的抗拒和怀疑程度递减,对城市文明的接纳改造着妖魔化的都市形象,城市和乡村在道德、人性方面表现出的同一性和同质化模糊了对立的边界,从而溢出新的审美空间。(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7-05-01)
张元伟[6](2017)在《论普鲁塔克的叙述立场——以《对传·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鲁塔克《对传》叙述中展现着较为明显的希腊立场,尤以《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典型。这篇传记主要取材于希腊史家波利比奥斯的相关着述,但对两位传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更强烈的希腊文化认同和民族立场。普鲁塔克这一有别于波利比奥斯的叙述倾向,是罗马帝国初期希腊知识分子乡愁意识与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也呈现出当时希腊知识阶层对希腊文化和罗马统治的认知与心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7年02期)
胡国威[7](2016)在《《理发师》: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叙述策略与文化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理发师》和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采取了不同的叙述策略和文化立场。小说强调故事性和大众文化立场,电影则在富有抒情意味的叙事和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中传达出了文化上的精英立场。《理发师》的电影改编不仅体现了两种不同艺术媒介的特征,同时也打上了作家和导演个人风格的烙印。(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17期)
闫石[8](2016)在《知识分子的叙述——张炜的精神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时期"道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张炜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作为具有民间情怀的知识分子叙述者,他以知识分子身份俯视民间,主动与民间接近、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资源、在民间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深入解读张炜的作品,对理解其精神立场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赵骞[9](2016)在《论《赛德克·巴莱》中的反二元化叙述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导演魏德圣的最新史诗巨着,电影立体再现了"雾社事件"。彩虹桥信仰和太阳旗信仰两种文明的冲突、赛德克族的暴力反日抗争是影片的主题。与惯常的二元化叙述不同,这部电影以一种多元、客观的立场再现历史真实,思考文明冲突的本质,使历史获得尽可能的充盈。影片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新高度。(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2期)
傅洁云[10](2016)在《中国现代小说“女性进城”叙述及其性别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的开启,中国长久以来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沿海沿江的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开始了现代化变革。受益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城市拥有着传统乡村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乡村形成深重威胁。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走向成熟与文明的标志。而桎梏女性解放的“内外有别”的观念,则与乡村所代表的封闭的农业文明有着莫大的关联,在这种意义上,女性的“出走”也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女性由家庭内部出走进入公共领域,由乡村出走进入城市,而中国社会更是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农业文明出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变革。因此,置身这一背景下的“堕落”的故事也就具有了某种现代性的表达。这场现代性变革带给中国社会以极大的冲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因袭千年的生活方式,而身处其中的现代作家感受无疑是深刻的。因此,本文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性进城”叙述模式为中心,以女性“出走——进城——堕落”的轨迹为切入点,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属于这一叙述模式的6篇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即沈从文《丈夫》,施蛰存《渔人何长庆》,黑婴《春光曲》,丁玲《梦珂》、《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和萧红《生死场》,旨在探究作家在同一叙述模式中流露出的对于现代化变革的不同观感,以及叙述背后所包含的性别立场。(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叙述立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赵树理创作的论述,不同文学史之间存在重迭与间隙:钱本主要从文艺大众化的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关联两个层面,突出赵树理创作的文学史意义;陈本在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和民间文化形态相互扭结的框架中展开叙述;严本则较多地呈现史料,勾勒赵树理的生平经历,并结合其代表作品指出其创作价值,在对赵树理的评价上持审慎态度。叁部文学史对赵树理创作的叙述体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从启蒙立场到学术立场的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述立场论文参考文献
[1].段金龙.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J].戏曲研究.2018
[2].黄瀚.从“启蒙立场”到“学术立场”——叁部文学史中的赵树理创作叙述[J].长江丛刊.2019
[3].张超.权力文明与民间立场——论《大淖记事》中冲突叙述[J].参花(下).2018
[4].卢晓薇.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8
[5].蒋倩.城市叙述与乡村立场[D].广西师范学院.2017
[6].张元伟.论普鲁塔克的叙述立场——以《对传·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中心[J].古代文明.2017
[7].胡国威.《理发师》: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叙述策略与文化立场[J].戏剧之家.2016
[8].闫石.知识分子的叙述——张炜的精神立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9].赵骞.论《赛德克·巴莱》中的反二元化叙述立场[J].青年文学家.2016
[10].傅洁云.中国现代小说“女性进城”叙述及其性别立场[D].天津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