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生产率及其测度研究

物流业生产率及其测度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流业快速发展起来,作为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物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动脉之一,它也对社会生产的规模、产业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竞争力。尤其是近几年,各级政府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现代物流对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纷纷将物流提升到了涉及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高度加以考虑。国内很多学者也很早就开始了对我国物流业的研究。但是由于目前数据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困难,物流业生产率的定量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难点。本论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务业生产率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0471020)。运用生产率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通过研究生产率测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确定测算物流业生产率的数学模型,继而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物流业1998~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状况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首先,论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果,旨在阐明生产率测度的研究现状,为论文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其次,对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了一定的界定,进而对我国物流业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别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市场的角度加以阐述。再次,在比较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我国物流业生产率测度的模型,即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最后,运用构建的模型对我国1998~2006年的物流业生产率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收集了本研究所需的900个数据,最后运用当前较为先进的前沿生产函数的软件Frontier4.1,对我国物流业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运算处理,估算出我国物流业1998~2006年间生产率的变动,同时还给出了各省的技术进步(Technical Progress——TP)、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TE)和全要素生产率(Tor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由1998年的2.88%增长到2006年的5.62%,9年间增长了近一倍,说明技术进步在我国物流业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物流业生产率的测度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物流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措施和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物流业生产率的研究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 2.1 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物流的概念
  • 2.1.2 物流产业的界定
  • 2.2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1 交通运输概况
  • 2.2.2 物流信息化概况
  • 2.2.3 区域物流建设
  • 2.2.4 第三方物流发展概况
  • 2.3 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
  • 2.3.1 美国物流业现状
  • 2.3.2 日本物流业现状
  • 2.3.3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我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的构建
  •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3.1.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 3.1.2 生产函数法
  • 3.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 3.1.4 非参数方法
  • 3.2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
  • 3.3 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确立
  • 3.3.1 模型的选择
  • 3.3.2 公式的推导
  • 第4章 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实证分析
  • 4.1 参数的确定
  • 4.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2.1 数据的收集
  • 4.2.2 数据的处理
  • 4.3 模型的运算及结果分析
  • 4.3.1 Fronter4.1的运用介绍
  • 4.3.2 实证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4.3.3 技术效率分析
  • 4.3.4 技术进步分析
  • 4.3.5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第5章 提高我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 5.1 依靠信息化建设推进技术进步
  • 5.2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 5.3 不断扩充融资渠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附表1 各地区物流业增加值
  • 附表2 经处理的固定资产存量
  • 附表3 物流业从业人员
  • 附表4 各地区物流业增加值增长率
  • 附表5 经处理的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率
  • 附表6 物流业劳动增长率
  • 附表7 技术效率增长率
  • 附表8 技术进步率
  • 附表9 全素生产率增长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资本能否促进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J]. 管理评论 2019(12)
    • [2].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再检验[J]. 宏观经济研究 2019(11)
    • [3].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浅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2)
    • [4].空间视角下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间接溢出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1)
    • [5].深圳市提升碳生产率的策略——基于与北上广的比较[J].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01)
    • [6].中国火电行业碳生产率评价及俱乐部收敛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 2019(11)
    • [7].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12)
    • [8].资产专用性、融资模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9].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3)
    • [10].生产率困境的形成与治理机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J]. 管理世界 2020(01)
    • [11].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经济纵横 2019(12)
    • [12].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19(06)
    • [13].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机制——基于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实证[J]. 华东经济管理 2020(03)
    • [14].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述评[J]. 农业经济 2020(01)
    • [15].企业家精神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了吗?[J]. 经济评论 2020(01)
    • [16].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J]. 财经论丛 2020(03)
    • [17].全球价值链参与、生产率提升与城乡收入差距[J]. 财经论丛 2020(03)
    • [18].“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 2020(03)
    • [19].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7年数据的分析[J]. 商业研究 2020(02)
    • [20].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J]. 亚太经济 2020(01)
    • [21].“短贷长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J]. 亚太经济 2020(01)
    • [22].城市收缩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04)
    • [23].结构性减速视角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 南方经济 2020(03)
    • [24].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20(07)
    • [25].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 [26].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碳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7].全球制造业传统与环境生产率变化及收敛性的比较论证[J]. 南方经济 2020(01)
    • [28].中国建筑业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20(01)
    • [29].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0(05)
    • [30].预期生产率:女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的一个方法[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0(01)

    标签:;  ;  ;  

    物流业生产率及其测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