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

论文摘要

美学范畴是美学整体网络上的纽结,它的萌生、确立、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深化,对于美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与美学史上其他一些次要范畴相比,表现出了与中国文化异常深固的根性色彩,因此它的发展演变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发展演变,而且更真实地映象出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哲学观念、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对文学艺术发生作用的生动倒影,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民族艺术精神的审美意识之一。本文在研究大量原始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厚”范畴的字源、义源、演变进程、美学内涵作了较为全面的爬梳董理。本论文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溯源篇主要是对美学“厚”范畴之所以产生的文化环境及美学渊源做背景式的描述和阐释。一方面放眼“厚”范畴产生的外部大环境,从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方式、民族社会心理、血缘宗法制度等方面探寻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厚”观念的血肉关系;另一方面,从美学内部空间生发,寻绎阴阳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为美学“厚”范畴提供的不同营养和各种影响。历史篇在探究“厚”范畴观念萌起的基础上,分别回顾了诗歌美学、词话美学、书画美学等领域“厚”范畴的主要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些历程中所衍生的各种重要观点。在论述中既对不同艺术形式中的相关理论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同时也注意了同一艺术形式中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希望在纵横交织的网络图谱中,大致勾画出美学“厚”范畴演变的历史真面。理论篇侧重于对“厚”范畴本质性、规律性特征的探寻和理论体系的摸索。我们对美学“厚”范畴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文艺活动的种种方面做了横向的抽象,发现其理论内涵贯穿了从作家,到创作,到作品,再到接受的全程,因此我们在充分尊重这一理论事实的基础上,分别深入讨论了它对创作主体的人格规范、创作中的实现方法、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和鉴赏中的审美特征,初步搭起了“厚”范畴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框架和自融自恰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反映作品风格形态的美学范畴,“厚”呈现出一种阴阳参融、刚柔并济的美学品格,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艺术重柔美、尚含蓄的整体倾向,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审美传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溯源篇
  • ——审美范畴“厚”的文化阐释
  • 第一章 农耕文化与“厚”观念的产生
  • 第二章 传统美学与“厚”范畴的发展
  • 第一节 阴阳美学的积淀
  • 第二节 儒家美学的沾溉
  • 第三节 老庄美学的丰富
  • 第四节 禅宗美学的浸润
  • 小结
  • 历史篇
  • ——审美范畴“厚”的发展演变
  • 第三章 观念的萌起
  • 第四章 诗歌美学中的“厚”论
  • 第一节 温柔敦厚
  • 第二节 气象浑厚
  • 第三节 厚出于灵
  • 第四节 无厚之厚
  • 第五节 厚必由于性情
  • 第五章 词话美学中的“厚”论
  • 第一节 浑厚和雅
  • 第二节 寄厚于轻
  • 第三节 折衷柔厚
  • 第四节 温厚以为体
  • 第五节 以厚为要旨
  • 第六章 书画美学中的“厚”论
  • 第一节 书论“厚”之逻辑演进
  • 第二节 画论“厚”之主要观点
  • 理论篇
  • ——审美范畴“厚”的结构解析
  • 第七章 “厚”对创作主体的人格规范
  • 第一节 积养致厚与人格提升
  •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人格陶范
  • 第八章 “厚”在创作中的实现方法
  • 第一节 思沉力厚
  • 第二节 以无厚入有间
  • 第九章 “厚”在作品中的表现形态
  • 第一节 意之厚
  • 第二节 气之厚
  • 第十章 “厚”在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 第一节 从厚味到味厚
  • 第二节 味厚之美学表征
  • 结语
  • 参书要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范畴论的哲学思考[J]. 哲学动态 2014(04)
    • [2].浅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画范畴论的联系[J]. 美术界 2017(01)
    • [3].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范畴[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10)
    • [4].中国器乐审美范畴论刍议——基于美学范畴史论视野[J]. 山西档案 2017(06)
    • [5].范畴理论的冲突及语境进路的范畴论:特征与优势[J]. 外国语文 2013(04)
    • [6].从范畴论的观点看高等代数[J]. 龙岩学院学报 2010(02)
    • [7].基于一阶谓词和范畴论的形状与形状型[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8].一种基于范畴论方法的形式语言模型[J]. 韶关学院学报 2012(06)
    • [9].范畴论对集合论的超越——“数学基础”研究的比较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0].基于范畴论的形式化地理本体对齐和集成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12(07)
    • [11].科学理论的结构:从范畴论的观点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11)
    • [12].基于范畴论的本体集成描述[J]. 计算机工程 2009(06)
    • [13].作为数学基础的范畴论[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4)
    • [14].基于范畴论的本体框架的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03)
    • [15].构思新颖 阐释明晰——评李维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6].模因范畴论[J]. 外语学刊 2016(02)
    • [17].基于语境之范畴论:理论基础及其运算模型构拟[J]. 外国语文 2015(01)
    • [18].SRLtoRadl生成系统及其范畴论语义[J]. 电子学报 2014(01)
    • [19].“意”与“是”:古今诗学视域中的当代艺术——以“意派”为中心[J]. 美术研究 2011(02)
    • [20].构建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及展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4)
    • [21].浅析《孙子兵法》中的“攻”与“守”[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5)
    • [22].范畴论数学基础探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6)
    • [23].思考世界文学的观念准备[J]. 社会科学战线 2013(10)
    • [24].基于范畴论的共享系统数据模型研究综述[J]. 韶关学院学报 2015(10)
    • [25].偶图范畴的规范描述[J]. 计算机科学 2013(07)
    • [26].重建数学范畴结构主义的意义[J]. 哲学动态 2017(03)
    • [27].数学范畴的推广与双类型范畴[J]. 宿州学院学报 2012(02)
    • [28].范畴论在软件设计中的应用[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9(01)
    • [29].一种基于范畴论的需求分析模型[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8(07)
    • [30].被误读的亚里士多德范畴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2)

    标签:;  ;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