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七夕传说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中非常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在奈良后期和平安初期曾经掀起过文人竞相作七夕诗歌的风潮,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七夕汉诗与和歌。无论平安朝贵族的乞巧与诗歌宴会,还是江户时代庶民的翠竹祈愿,都承继了中国七夕及其传说的一脉渊源。继1900年高木敏雄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之后,日本学者从民俗学、社会学、神话学、文学、人类学等各个角度展开了层出不穷的论述与研究。七夕传说研究资料繁复庞杂,迄今为止,除了每篇论文在论述之前针对论述中心所进行的简短的相关学术研究回顾和评价以外,还没有对七夕传说研究学术史进行过专门的梳理和评述。了解七夕传说的研究史,不仅为我们理解七夕传说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提供一定的依据,也为我们了解各个时期七夕传说研究所呈现出来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理论提供一定的帮助。透过七夕传说研究史能够了解日本民俗学的发展过程,了解背后隐含的社会变迁历程。理解这些至今仍不可忽视的、仍能作为“现役”的研究,对推进学科建设,促进学术反思,乃至对相关学术前沿的问题思索,都能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本文以日本七夕传说研究日语论文资料为主线,结合相关领域的理论著作等第一手日语文献资料,进行细致的解读,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一个侧面解读日本民俗学、民间文学、国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历程,透过研究解读隐含在背后的日本社会变迁过程。因此,本文的立意做如下几点考虑:第一,尽可能网罗已有的七夕传说相关的研究材料,对研究的内容、观点、方法、范式等进行梳理的同时,关注不同时代的学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关注学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的学术成果演变的关系。第二,将七夕传说的学术史置于广阔的日本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历史舞台上考量,以点带面,通过这个专题研究史透视出日本学术思潮、学术范式以及研究理论等学术风尚的变迁,进而了解日本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历程。第三,将七夕传说研究史置于广阔的社会脉络之中,力图通过这个专题的研究背景,阐释其背后隐含的历史、思想、政治等关联因素,以期理解日本社会的变迁过程。根据资料的梳理,本文共分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内容从题目释义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七夕传说的内涵、外延和资料范围,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的立意三个方面说明研究论题的界定和研究意义;第二节对中日七夕传承状况概观做简要陈述;第三节从日本七夕传说研究的兴起及其背景、日本七夕传说研究各个部分重要学者以及成果概述、各章的构思三个内容,对日本七夕传说研究做一个概观。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牵牛织女传说的研究内容。第一节内容,通过对汉学与西学的碰撞与交融的背景设置,来阐释这一研究兴起的主要社会和学科背景;第二节围绕文献研究的全面正式开始这一中心内容,对牵牛织女传说的文献研究做深入探讨;第三节结合历史背景,对这一专题研究淡季时期深入研究进行挖掘。第四节则从书斋到田野的角度,对田野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第五节小结。第三章主要围绕日本民间传承中的七夕传说研究进行探讨。第一节从这部分研究背景入手,对日本民俗学的兴起和民谣调查等内容进行回顾;第二节则抓住日本民间传承中七夕传说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对田野调查的展开研究做了梳理;第三节则对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文本与类型研究做细致地归纳与评价;第四节以传播与地域性的研究为中心,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梳理与评价;第五节小结。第四章主要围绕中日比较视野中的七夕传说研究做梳理和点评。第一节从中国牵牛织女故事的传入与变迁等问题入手,对这一中心的研究背景做出了铺设;第二节从文献比较出发,对中日七夕传说研究中的异同等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三节以田野调查研究比较为中心,对中日口承中的同类故事田野表现研究做了梳理;第四节在中日七夕传说类型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其类型的异同与变迁;第五节小结。第五章主要围绕七夕行事研究视野中的七夕传说做梳理和点评。第一节首先对七夕行事研究概况进行回顾;第二节主要对中国年中行事研究中的七夕传说探讨的梳理与评价;第三节主要对日本七夕行事中的七夕传说研究的梳理和评价;第四节围绕日本文学研究视阈下日本七夕行事中的七夕传说考察内容,对日本文学中文学环境论和民俗文化论下日本七夕行事中七夕传说研究做梳理和评价;第五节小结。第六章主要围绕关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七夕传说研究这一中心问题做梳理和点评。第一节概说日本古典文学中七夕传说以及研究内容;第二节以汉诗模仿中的七夕传说的传入与渗透研究为中心,对怀风藻七夕诗的研究整理并评价;第:节以和歌咏唱中的七夕传说的吸收与本土化研究为中心,对万叶集、古今集七夕歌的研究整理并评价;第四节以中世纪小说研究为中心,对物语文学中的七夕传说渗入与变迁研究整理并评价;第五节小结。最后为结语部分。围绕研究目的,对研究的内容做出总结。各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交流与修正,七夕传说研究史体现的日本民俗学、民间传承、国文学等研究历程,七夕传说研究史背后隐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老子今读[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3(03)
- [2].老子今读[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3(09)
- [3].老子今读[J]. 教育观察(上旬刊) 2013(11)
- [4].倘佯在瞿秋白研究的海洋——《瞿秋白生平研究史》简评[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06)
- [5].科举学的起承转合——科举研究史的千年回顾[J]. 社会科学战线 2013(07)
- [6].中日变身谭比较研究——变身谭的概念及研究史[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7].“熟悉的陌生者”——《东方杂志》研究史与报刊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0(02)
- [8].世界苗学谱系中的海外百年苗语研究史[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9].学习·思考·受益——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5)
- [10].浅论《宋元戏曲考》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1].二十世纪古文献学研究史刍议[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1(02)
- [12].浅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环境 2012(S1)
- [13].筚路蓝缕的学科研究史——评黄修己、刘卫国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4].我国三十年来外国人才研究史研究述评[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15].论王国维在影戏研究史上的地位[J]. 嘉兴学院学报 2008(05)
- [16].隐喻的认知因素及隐喻本质——基于隐喻研究史的考察[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2)
- [17].从自主到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再版有感[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04)
- [18].《先祖阔尔库特书》手抄本译介研究史述评[J]. 民族翻译 2017(04)
- [19].《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编纂特色及其启示[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06)
- [20].注意考察论题的研究史和遵守模式的法则——读刘金星同学与我商榷的文章[J]. 国际新闻界 2008(01)
- [21].从历史维度审视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J]. 理论观察 2015(01)
- [22].老子今读[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4(21)
- [23].王夫之诗学传布、接受和研究史述要[J]. 船山学刊 2020(05)
- [24].七百年关汉卿研究史的价值与启示[J]. 艺术探索 2009(03)
- [25].百年反思 综括大成——也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06)
- [26].汉剧百年研究史:历史、现状与反思[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7].重绘民国时期戏曲研究思想地图——《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8].《毛泽东生平研究史》的批评与反批评[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4(03)
- [29].会通中西哲学比较史勾勒“世界哲学”之进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评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10)
- [30].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