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话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国教科书,白话选文,文体
白话文体论文文献综述
蒋雁虹[1](2017)在《民国教科书白话选文文体变化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民国教科书开始选编白话选文,使得现代白话文进入教育领域。本文以《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等民国教科书为例,从文体角度进行细致科学地分析,探讨白话选文文体变化的表现和成因,以期佐证民国教科书白话选文对现代白话文变革和发展的作用及意义。(本文来源于《新校园(阅读)》期刊2017年01期)
卞清波[2](2016)在《“有诗为证”的佛教渊源——也谈古代白话小说韵散结合文体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韵散结合是我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的一大文体特征。古代白话小说韵散结合的文体特征具有深厚的佛教渊源。首先,白话小说的语体源于佛教的"译经体"。其次,白话小说中韵文有两种用法:一为"补充式",即与散文相互补充,各自表达独立内容,共推叙事进程;二为"重复式",即在散文叙述有关内容后,用韵文重复一遍,对其进行铺陈渲染。第二种用法源自汉译佛经。第叁,白话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等韵文导语,虽然与史传及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有一定传承关系,但其功能用法主要源自演述佛经故事的俗讲、变文。我国白话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既延续了民族文化基因,又接受并融合了外来佛教文化影响,两者交相作用,终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韵散结合的文体特征。(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刘茉琳[3](2015)在《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中国现代白话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新文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过渡的重要桥梁,对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语言特色、思想内容、文体使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作家在继承梁启超"新文体"的基础上实现了语言与文体的双重超越。(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靳志朋[4](2014)在《近代白话文体的商业化与消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清末开始,白话书报不断增多、传播渐广,这与近代社会的商业化和消费性密不可分。随着机器印刷工业的迅猛发展,物美价廉的白话报刊、白话小说以及白话教科书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形成了一股文化经济潮流。(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22期)
靳志朋[5](2014)在《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话书写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如同一面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多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与国民精神的变迁历程。从晚清到民国的白话文运动,发生于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承接传统白话余脉的同时,大量吸收外来词汇和欧化语法,形成一种新的书写形式。一批文化教育精英与国家部门携手,共同致力于现代白话的普及和推广,使其最终取代文言,成为汉族书面语的主流。这个过程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型国民的塑造,以及中国现代性因素的成长,意义深远,影响长久。白话文体与清末剧烈的政治变动有着密切联系。在改良与革命互相交织、此起彼伏的时代浪潮里,白话报刊、白话传单、白话布告、说唱文学、白话小说等书写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政治舞台上。官方主导的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宪政改革、地方自治运动中,它是宣导圣谕、巩固统治的工具;民间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白话文字来开启民智、革新社会;活跃于体制外的革命党人,则用它来鼓吹革命、动员民众,争取舆论的支持。可谓各得其所,各便其宜。民国时期白话书写的内容,更明显地反映出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变更。北洋政府阶段的文告宣示了人民主权的国家理念,议会民主的政体形式,捍卫共和的进步信念;白话教科书对中华民国认同的强化,对科学知识的倡导,对新型国民的期待;小学生的作文里流露出求学报国的政治情怀,心系劳苦大众的平民精神,对世风世俗的批判反思;白话体的书信展现的是对民主政治的觉悟,男女平等的伦理精神,追求自主、进步的人生态度。动荡的时局和残酷的战争都不能阻挡中国和中国人走向现代的步伐。民族主义是近代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民族国家是传统王朝体制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经阶段。在经历清王朝覆灭、民初议会民主政治的失败之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最终以政党国家的形式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共两党除了两度短暂的合作外,明争暗斗从未停息过,各自以民族革命的唯一合法担当者自居,发动政党宣传机器对民众进行动员。在政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充斥着舆论空间的政党话语强调服从意识、牺牲精神,压抑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不仅退步到文言话语的表达逻辑,也扭曲了五四思想家对国民启蒙的期许。政党国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合,完善了动员机制,使中华民族走出了丧权辱国的泥淖,却使国民精神背离了健康的轨道。纵观中国近代历史,白话书写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互为表里,包括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个人权利的实现叁大要素。相对于笼统模糊、诗化意象的文言,现代白话可以清晰准确、逻辑条理地进行描述和表达,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进化的、科学的语言,被赋予正确、应当的涵义;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需要统一的国语来强化认同、凝聚共识,客观上促进了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从而实现共赢;白话便于普通大众掌握阅读和书写的技能,有利于他们受教育权和表达权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白话取代文言是一种时代的选择,顺应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大趋势。总之,白话书写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具有淋漓尽致的现代气质。它是洞察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变化。从家国到民国再到党国、从儒家思想到政党话语、从等级森严到大众平等、从道德经验到科学理性,这是一个现代思想理念缓缓开启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4-05-01)
崔琦[6](2014)在《晚清白话翻译文体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吴梼汉译《侠黑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梼1906年所译尾崎红叶的小说《侠黑奴》与刊载它的《东方杂志》及尾崎红叶的言文一致主张之间,有某种互文性关联,而自日俄战争之后天朝文化的"中心"位置逐渐丧失,日本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效仿的对象,而只有翻译并且是"异化"的翻译,才能将"他者"的知识导入到汉语中来。《侠黑奴》在日、中的翻译作为跨文化的旅行活动和话语实践,可看作是对新的文化身份的塑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4年03期)
潘建国[7](2012)在《白话小说对明代中篇文言传奇的文体渗透——以若干明代中篇文言传奇的刊行与删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小说存在单行本、合刊本及改装本叁种方式,在单行本与合刊之间、或者两个合刊本之间,其文本往往发生删改变动,具体表现为:增饰故事细节,语言化雅为俗,变文为白,甚至羼入白话小说习用套语,显示出颇为清晰的接受白话小说影响的痕迹。此外,在中篇文言传奇专集《万锦情林》中,杂入了采用白话小说文体编撰的《情义姻缘》;而在白话小说集《欢喜冤家》中,又出现了模拟中篇文言传奇文体而作的《许玄之赚出重囚牢》,这两个特殊文本的存在,表明中篇文言传奇与白话小说之间的文学互动,曾经颇为活跃和深入。(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尹奇岭[8](2011)在《白话·文言·文体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旧文体发生冲突的时候,代表不同阵营的人都习惯于抬高自己的文体价值,各自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以凝聚文化群体的信念,取得支配权。这种不自觉强调自己主体性的行为,主要的弊端是限制了文化视野,隐含着排斥对方合理价值的看不见的暴力。尤其当社会政治的力量介入之后,这种对立的关系会更尖锐化,由于过度强调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斗争关系,无形中干扰了两种文体间性关系的良性发展。文体问题,并不单纯是文体的问题,而是文化取向的选择,文体间性问题,是要在不同文化选择之间实现综合与互补,避免文化选择过程中过于偏执的走向。(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1年05期)
丁晓原[9](2011)在《“五四白话”与现代散文文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是现代散文生成的必要置备。国语推行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成为其时国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国语的文学"中的国语散文,由于其体类的独特,语言与文体的关联也体现出某些独特性。"口语调和"和"欧化语",是"五四"散文语言的自觉设定。作为"五四"散文主要品类的杂文和美文,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语式。杂文多欧化、逻辑而"美术",美文多口语调和、"记述"而个人性。(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刘进才[10](2010)在《圣书译介与白话文体的先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向具有"历史癖"的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试图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学探寻一个可靠而深远的历史渊源。可惜,他的《白话文学史》只写了半部,做到了宋代就从此搁笔,关于明清一代的论述,后人已无缘领略。但从他1922年3月为《申报》50周年纪念刊写作的长文《五(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10年04期)
白话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韵散结合是我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的一大文体特征。古代白话小说韵散结合的文体特征具有深厚的佛教渊源。首先,白话小说的语体源于佛教的"译经体"。其次,白话小说中韵文有两种用法:一为"补充式",即与散文相互补充,各自表达独立内容,共推叙事进程;二为"重复式",即在散文叙述有关内容后,用韵文重复一遍,对其进行铺陈渲染。第二种用法源自汉译佛经。第叁,白话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等韵文导语,虽然与史传及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有一定传承关系,但其功能用法主要源自演述佛经故事的俗讲、变文。我国白话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既延续了民族文化基因,又接受并融合了外来佛教文化影响,两者交相作用,终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韵散结合的文体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话文体论文参考文献
[1].蒋雁虹.民国教科书白话选文文体变化浅析[J].新校园(阅读).2017
[2].卞清波.“有诗为证”的佛教渊源——也谈古代白话小说韵散结合文体的成因[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刘茉琳.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中国现代白话散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靳志朋.近代白话文体的商业化与消费性[J].兰台世界.2014
[5].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D].南开大学.2014
[6].崔琦.晚清白话翻译文体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吴梼汉译《侠黑奴》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
[7].潘建国.白话小说对明代中篇文言传奇的文体渗透——以若干明代中篇文言传奇的刊行与删改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尹奇岭.白话·文言·文体间性[J].东方论坛.2011
[9].丁晓原.“五四白话”与现代散文文体建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1
[10].刘进才.圣书译介与白话文体的先声[J].理论与创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