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法电针对中风后抑郁障碍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通督调神法电针对中风后抑郁障碍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论文摘要

中风后抑郁障碍(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出现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低等临床症状。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对中风后临床症状恢复影响较大,其通过延缓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故对其治疗的研究应受到重视。近年来,PSD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研究有文献报道,抗抑郁药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和撤药综合征,而毒副反应较小的中医药治疗技术越来越成为临床应用的重点,因此加强对PSD的研究,为临床探求一种安全、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合格的中风后抑郁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百会、神庭、神门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如:肝气郁结证取太冲、内关,心脾两虚证取公孙、内关,电针可用疏波,频率5Hz,留针时间30分钟;对照组30例为空白对照,进行同治疗组的辨证取穴及针对中风的一般常规治疗不予抗抑郁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第6周末后各应用HAMD(17项)、中医症候量表进行评分,以评价疗效。研究结果:自身纵向比较:治疗组治疗6周末HAMD、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及WHO—QOL中G1、G4、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评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横向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的心理领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HAMD评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标准判定疗效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疗效标准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障碍,能全面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并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不予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诊断
  • 1.3 治疗
  •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 3.1 临床研究
  • 3.1.1 针灸治法
  • 3.1.2 刺灸法
  • 3.2 中风后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机理研究
  • 4. 结语
  • 5. 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本病的研究依据
  • 下篇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础治疗
  • 3.2 分组治疗
  • 4 指标观察
  • 5 疗效标准
  • 6 统计分析
  • 7 结果
  • 7.1 基线资料分析
  • 7.2 治疗后抑郁和生存质量的变化
  • 8 讨论
  • 8.1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 8.2 通督调神法电针对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
  • 8.3 通督调神法电针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8.4 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 8.5 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缩略语
  • 附录2 脑血管病和抑郁的诊断标准
  • 附录3 相关量表和观察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肾虚肝郁理论浅析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抑郁障碍的中医辨证[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6)
    • [2].坦度螺酮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效果[J]. 广东医学 2019(S1)
    • [3].伴不同程度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与特征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3)
    • [4].终末期肾病抑郁障碍38例临床资料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12)
    • [5].滇中地区伴发焦虑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临床调查研究[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01)
    • [6].酒精所致抑郁障碍与单纯性抑郁障碍临床治疗对比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27)
    • [7].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J]. 中外医疗 2020(08)
    • [8].首发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探索[J]. 校园心理 2020(04)
    • [9].电针联合心理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5)
    • [1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的关联研究[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10)
    • [11].绘画分析与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08)
    • [12].解郁丸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9(05)
    • [13].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面孔情绪识别特征的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03)
    • [14].呼吸内科患者抑郁障碍以及治疗方法[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22)
    • [15].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12)
    • [16].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并抑郁障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 中国医药科学 2016(21)
    • [17].创伤性抑郁障碍的音乐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6)
    • [18].肠道微生物对抑郁障碍影响的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05)
    • [19].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社会学特征[J]. 四川精神卫生 2017(05)
    • [20].抑郁障碍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 广东医学 2015(01)
    • [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10)
    • [22].度洛西汀合并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19)
    • [23].不可忽视的老年性抑郁障碍[J]. 中老年保健 2018(07)
    • [24].学校抑郁障碍学生及其干预[J]. 大众心理学 2016(12)
    • [25].从抑郁情绪到抑郁障碍[J]. 新校园(阅读) 2017(02)
    • [26].试析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J]. 人人健康 2017(10)
    • [27].防治抑郁障碍刻不容缓[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4(04)
    • [28].立足于“本” 防治恶性肿瘤的危险环境——抑郁障碍[J]. 抗癌之窗 2013(02)
    • [29].癫痫青少年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01)
    • [30].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所致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6)

    标签:;  ;  ;  ;  

    通督调神法电针对中风后抑郁障碍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