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学论文-史哲文

宗族文学论文-史哲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桐城世家,徽州宗族,家族文学,清代诗歌总集

宗族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史哲文[1](2019)在《论清代皖人宗族诗歌总集传统与文学世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族诗歌总集将诗歌总集与宗谱、族规、家训的意涵合而为一,具有复合意义。清代皖人大量辑纂宗族诗歌总集,集中在徽州府、宁国府、桐城县等地,他们在反复刊刻中注重文化传承,将家刻堂号作为宗族文化的符号。族人在宗族诗歌总集中对内部成员注重诗教训诫与家风承继,维系伦理秩序;又向外昭扬家声,超出文学作品范畴,体现出跨文学性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彰扬作用。清代皖人名门硕族依靠刊刻本族诗歌总集,将家风、家学、家脉代代相传,使得诸文学世家构建完善。(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德利[2](2016)在《论生产队——村镇宗族关系母题模式——中国家族文学母题模式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家族文学母题具有丰富蕴藉的叙事功能。20世纪40—80年代,新中国曾经全力推行过土地改革及其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制度。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叁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家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心理过程,成为合作社——宗族关系文学母题的一种原型模式。张炜的《古船》和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等小说本着审美批判的视角,透视生产队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揭示出生产队体制与传统宗法制家族的不变关系,暗喻传承数千年的宗法文化心理对人民公社的走向所形成的阻遏和巨大影响,显示出这种叙事母题丰厚的功能价值。(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朱腾[3](2012)在《开放的思想史——评艾尔曼之《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思想史上,清代经学似乎是最沉闷乏味的。众多繁琐的考据成果好像都只是在追问某一文献的真实性问题,层层累加的文字游戏消磨着思想的火花。然而,儒家自创立以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团体。对儒家学者而言,治"小学"充其量只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起步罢了。既然如此,那么清儒埋首于考据之中的做法是否表明儒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因政治的压迫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呢?(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袁红涛[4](2011)在《何谓“更加真实”?——《白鹿原》与当代文学中的宗族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文学意识形态的规约之下,乡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宗族形态一直在文学世界中隐而不显。而新时期文学中宗族的复现,动摇了此前的主流叙事规范,继而《白鹿原》以乡村宗族为叙事中心,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并引发了对阶级斗争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倘能在现代中国与传统社会关系变迁的历史背景中,系统梳理宗族叙事与阶级叙事相互纠葛缠绕的动态过程,则可能打开一片新的视野,更全面地认识《白鹿原》的文学史意义,从中亦可呈现"真实性"这一当代文学批评话语本身的建构和脉络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景圣琪[5](2009)在《宋代晁氏宗族的文学和文献学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宋代晁氏则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贡献的家族。两宋叁百余年,晁氏诗书传家,俊才辈出,在文学和文献学方面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北宋的晁补之和南宋的晁公武,作为晁氏家族的佼佼者,其文学和文献学成就堪称家族文化的代表。(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曾晟堂,刘学照[6](2000)在《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新取向──读艾尔曼的《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习见的对清代今文经学的历史论述,总是一种以康有为和戊戌维新运动为中心的溯源式的线型叙事。在这样的叙述里,常州今文学派在今文经学复兴里的起始角色总是晦暗不明的,于是我们对今文经学历史的认识,就成了一种“倒着讲”的历史。新近翻译出版的美国汉学家艾尔曼(B(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0年01期)

卢龙祥[7](1995)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族传承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由“家学渊源”的特殊家教而形成一种宗族传承性.它有具体的传承特征,可归结为两点:第一点是忌长宜短,受到体裁的局限;第二点是升降起落,发展不平衡.造成此特征的原困大致有叁端:一是文学的宗族传承性随着叙事文学的发展而渐衰;二是文学时代的自觉与否支配着宗族文学发展的升降起落;叁是学而优则仕的强烈刺激.而同一家族内的文学家之间相互影响,由于文风才艺的一脉相承,形成了文学上的共同特色.(本文来源于《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2期)

卢龙祥[8](1992)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族传承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由“家学渊源”的特殊家教而形成一种宗族传承性。它有具体的传承特征,可归结为两点:第一点是忌长宜短,受到体裁的局限;第二点是升降起落,发展不平衡。造成此特征的原因大致有叁端:一是文学的宗族传承性随着叙事文学的发展而渐衰;二是文学时代的自觉与否支配着宗族文学发展的升降起落;叁是学而优则仕的强烈刺激。而同一家族内的文学家之间相互影响,由于文风才艺的一脉相承,形成了文学上的共同特色。(本文来源于《丽水师专学报》期刊1992年03期)

宗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家族文学母题具有丰富蕴藉的叙事功能。20世纪40—80年代,新中国曾经全力推行过土地改革及其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制度。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叁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家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心理过程,成为合作社——宗族关系文学母题的一种原型模式。张炜的《古船》和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等小说本着审美批判的视角,透视生产队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揭示出生产队体制与传统宗法制家族的不变关系,暗喻传承数千年的宗法文化心理对人民公社的走向所形成的阻遏和巨大影响,显示出这种叙事母题丰厚的功能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史哲文.论清代皖人宗族诗歌总集传统与文学世家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赵德利.论生产队——村镇宗族关系母题模式——中国家族文学母题模式研究之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朱腾.开放的思想史——评艾尔曼之《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

[4].袁红涛.何谓“更加真实”?——《白鹿原》与当代文学中的宗族叙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景圣琪.宋代晁氏宗族的文学和文献学成就[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曾晟堂,刘学照.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新取向──读艾尔曼的《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J].学术月刊.2000

[7].卢龙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族传承性[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8].卢龙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族传承性[J].丽水师专学报.1992

标签:;  ;  ;  ;  

宗族文学论文-史哲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