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肾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

从肾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

一、胃脘痛从肾论治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戴韵峰[1](2021)在《构建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融合的失眠证素辨治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我国的流行病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原发性失眠患者数量每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已经达到31.2%,中医药在原发性失眠的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疗效,但是面对众多患者,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相对紧缺,无法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亟需构建具备领域专家级疾病诊疗水平的辨治系统,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层年轻医生的失眠辨治疗效水平,满足广大失眠患者的需求。而既往对于专家诊疗经验辨治系统的研究局限于规则推理或案例推理,两者均有各自的缺点,本研究通过引入“证素”概念,提出一种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融合的推理方案,将二者集成取长补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家诊疗经验辨治系统的是知识推理效率和效果。方法:首先构建原发性失眠的案例推理逻辑,以权威资深专家诊疗失眠的案例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国医大师治疗失眠经典医案》《名老中医失眠医案选评》《中医泰斗失眠医案妙方》《失眠症中医诊疗经验集》进行提取,归纳其临床症状、证素、药物,并统一化和结构化,确定各个字段的属性及属性权值。并且结合了数据分析,对其每一个阶段性的相似度等进行计算和推测,最后将所分析的相识的结果进行匹配,进行展示和推荐。其次构建原发性失眠的规则推理逻辑,在上述原发性失眠的案例库基础上,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形成“症状体征”-“证素”的关系模型,“证素”-“药物”的关系模型,最终汇总成条件推理逻辑表格。最后以“证素”为核心,融合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辨证论治模式,并把两者的关系模型开发为失眠证素辨治系统。结果:原发性失眠的案例推理逻辑的构建,一共录入4本书籍的医案363例,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共3个字段,年龄、性别、病情情况(包括:主诉症状、主诉时长、诱因);临床信息共259个字段,其中症状211个,舌脉特征48个;证素29个字段;中药309个字段;疗效描述共2个字段(包括:服药剂数、疗效记录)。通过案例推理原发性失眠的发现症状-证素形成的推理规则有:证素心与面色黄、醒后难入睡、心烦易怒急;证素脾与入睡困难、梦多、焦虑;证素肝与脉弦、肋胀痛、苔分布少苔或无苔;证素肾与腰腿酸痛、苔分布少苔或无苔、舌色淡白;证素胃与反酸嘈杂、胃脘痛、苔质腻;证素胆与苔色黄、干咳、嗜食辛辣;证素热与脘胀痞闷、舌色红或红绛、大便时结时稀;证素燥与舌形裂纹、潮热、干咳;证素湿与脉濡、咽部堵塞感、痛无定处;证素痰与脉滑、苔质腻、痰多质稠;证素气滞与舌色青紫或暗红、口唇干、脉结;证素血瘀与抑郁;证素气虚与脉有力、骨节痛、脉弱;证素血虚与面色少华、气短、心烦易怒急;证素阳浮与苔质润、咽喉痛、四肢冷;证素阴虚与五心烦热、阳痿、舌带青等。通过案例推理发现证素-药物形成的推理规则有:证素心与酸枣仁、当归、鸡子黄等;证素脾与白术、白芷、首乌藤等;证素肝与柴胡、枳壳、桃仁等;证素肾与牡蛎、柴胡;证素胃与厚朴、仙鹤草、谷芽等;证素胆与竹茹、苦杏仁、龙骨等;证素热与半夏、天竺黄、川芎等;证素湿与薏苡仁、干姜、黑豆等;证素痰与半夏、薄荷、莲子心等;证素气滞与红花、桔梗、首乌藤等;证素血瘀与赤芍、红花、橘红等;证素气虚与黄芪、紫贝齿、南沙参等;证素血虚与茯神、火麻仁、白参等;证素阴虚与太子参、生地黄、石斛等;津亏与麦冬、鳖甲。融合以上两个推理规则,汇总成逻辑表格,使用相关技术,开发原发性失眠辨治系统并且用于临床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本研究是国内首次通过对临床优质案例的案例研究,构建以证素的知识规则,随后应用改规则形成自动的量化证素辨证系统和药物推荐,既有案例推理的客观性,又有一定中医临床思维的早期先进性,克服了早期中医案例研究数量不足,需要大样本的案例研究的时间上的局限性,也克服了中医知识规则在发展过程的僵化,形成了动态的中医知识库,提高了专家诊疗经验辨治系统的知识推理效率和效果,且通过少量样本的临床使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有一定的临床辅助决策价值,同时对于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上对于原发性失眠和证素辨证体系也有一定补充,补充原有“临床证据-证素”辨证体系在临证用药关联上的缺失,在原发性失眠这个病种中建立“证素-药物”的规则模型,为将来在其他病种中使用此方法进行中医药专家经验整理和未来中医药大数据辅助诊疗打下方法学基础。

周洋[2](2021)在《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胃痛诊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脾胃病多具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谢晶日教授从医四十余年,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本研究即对谢晶日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整理,并对其治疗胃痛的诊疗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旨在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并能够为脾胃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经验,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探寻对谢晶日教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深的古籍,结合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内容的分析,追溯谢晶日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第二部分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研读能够反映谢晶日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的着作、论文、典型病例,结合随诊、访谈等方式,整理归纳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第三部分谢晶日教授诊治胃痛规律研究。收集、整理、筛选谢晶日教授诊治的胃痛病案,录入病案信息,建立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中的一般资料、症状资料进行频次统计、症状规律及症状聚类分析,得出胃痛发病规律及特点;对治疗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药量规律分析、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得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组方用药规律;对胃痛各证型进行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得出各证型的辨治规律。第四部分中医药诊治胃痛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基于谢晶日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胃痛的诊疗经验进行分析。结果: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谢晶日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显示出诸多中医思维,谢晶日教授受其中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及取象思维影响较深,临证不离宗旨,为其学术思想的基石。《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中“瘀阻致病,久病血瘀”的思维方法为谢晶日教授临证善用化瘀通络之法奠定了基础。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特色即为肝脾同治理论,此理论受李东垣脾胃学说影响较深,但又与之不同。对肝脾同治理论探寻解析,发现来源于肝脾相关理论,即五脏中肝脾尤重;肝脾生理相关、病理相及以及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肝脾关系。第二部分总结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谢晶日教授临证从整体出发,善用象思维,灵活辨证,以达“中和”。提倡肝脾同治思想,调畅气机、善治湿邪、身心同治为其具体体现。另病久善用活血通络、注重调护脾胃、临证谨察胃气存亡、善用合方论治均是其学术思想。总结谢晶日教授诊治餐后不适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经验,突出其诊疗特色,并附以典型病案举隅。第三部分谢晶日教授诊治胃痛的规律分析。一、一般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胃痛患者年龄多分布在40-69岁,女性发病率为64.10%,多于男性。由慢性胃炎导致的胃痛较多,有609例,占比71.14%;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8例,占比48.93%。伴发疾病第一的为慢性胆囊炎。二、症状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胃胀痛、胃隐痛、胃灼痛累计百分比达8 4.4 3%,为胃痛的主要痛型。脘痞、纳呆、烧心、反酸、呃逆为排名前五的脾胃系伴随症状。暗红舌、齿痕舌(累计占48.24%)、黄腻苔、白腻苔或夹腻苔(累计占46.64%)、弦脉或伴弦脉者(累计占59.98%),为胃痛常见舌脉象。症状聚类结果与谢晶日教授对胃痛的辨证标准基本一致。三、组方用药资料统计分析结果:频次排名前十的药物依次为陈皮、炒白芍、炒白术、焦神曲、柴胡、香附、厚朴、枳实、煅海螵蛸、茯苓;温性、苦辛甘味、入脾胃经的药物占比较高;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白芍;柴胡、白芍;厚朴,枳实;神曲,陈皮等。核心药物有柴胡、香附、白术、炙黄芪、焦神曲等,以上均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的显性组方用药规律。进一步分析得到18个核心药物组合、9首新处方,可体现出谢晶日教授所治胃痛的隐性组方用药规律。四、胃痛常见证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居于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寒湿中阻证、饮食停滞证、气阴两虚证。分别得出治疗此8类证型胃痛的核心药物及新处方。第四部分总结了诸位医家对胃痛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及实验研究,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名医经验角度探索了中医药治疗胃痛的经验,提出临床从肝脾论治胃痛者较少,迫切需要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以深化研究的问题。结论:本文清晰梳理了谢晶日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完成了导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谢晶日教授擅从肝脾立论、重视养护脾胃等学术特点。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出谢晶日教授对胃痛的认识,饮食、情志为主因;脾虚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肝郁脾虚为关键病机;夜间痛甚、常伴寐差且易发于中老年女性等为胃痛发病特点。探索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的显性及隐性用药规律,发现了其治疗胃痛常用药的类别、性味归经、常用治法、核心药物及组合规律。谢晶日教授采用复合辨证法,提倡“以症辨证,以证立法,以法定方,以方加减”的辨治思路,擅于合用经典方剂辨证处方。胃痛数据分析结果切合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符合其组方用药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依据。

张敏[3](2019)在《吕冠华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临床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总结导师对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认识,归纳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发生机理,以及导师运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临床经验;并通过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统计,总结出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遣方用药规律。材料与方法:①2016年10月-2019年2月门诊跟师过程中收集临床病例,分析总结导师临证时诊治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常用经方,梳理、归纳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②通过检索2009年1月-2019年1月以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相关文献,对方剂及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导师认为导致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邪气有:寒邪、热邪、湿邪、气滞、痰浊、瘀血、积食等;其基本病机为机体气机升降失常,阴阳不调。2.胃脘痛之病位主责于胃,其寒热错杂主要有脾胃的寒热错杂、肝脾(胃)的寒热错杂、胃肠的寒热错杂、胃肾的寒热错杂。3.导师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常用经方有:小柴胡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乌梅丸。4.检索到相关文献114篇,使用方剂128频次,其中以半夏泻心汤、自拟方、乌梅丸、左金丸以及柴胡桂枝汤出现频率较高;共涉及137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1457次,用药频次高于平均频次的中药分别是:黄连、半夏、甘草、干姜、黄芩、党参、大枣、白术、枳壳、芍药、吴茱萸、茯苓、柴胡、延胡索、厚朴、海螵蛸、枳实、木香、麦芽、桂枝、陈皮、砂仁、瓦楞子、神曲、郁金、蒲公英、浙贝母、香附。结 论:1.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机体气机升降失常,阴阳不相协调;导师运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疗效确切。2.文献统计分析常用方为半夏泻心汤;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寒(微寒)、温(微温)为主,药味以苦、辛居多,归经以脾、胃二经为主。

马丽[4](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周海艳,丁佳媛,刘绍能[5](2018)在《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文中认为胃痛病因复杂,与肝、脾、肺、肾、心、肠、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肝木生克乘侮动态变化,影响脾胃气机,肝胆疏泄有序,助脾胃化纳升降;脾气亏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失宣发肃降,肺胃壅滞;肾阳不足,中焦虚寒,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横逆犯胃;气血亏虚,血不荣心,痰火内蕴,上扰心神,心胃血瘀,阻滞气机;肠受胃之荣气,肠道壅滞,胃通降失常;因此临证时应考虑病变相关的脏腑进行治疗。

陈加新[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挖掘整理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诊疗规律,总结传承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张珍玉先生门诊治疗胃脘痛医案的基本信息、辨证、方药等资料,建立Excel表格。应用齐鲁补土流派数据管理系统录入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统计挖掘方法,以疾病、证候、药物、症状等为线索,统计挖掘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病证的常见证候、辨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并对数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病案641例。经频数统计得出先生诊疗胃脘痛的主要证候为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不和证等;先生诊疗胃脘痛常用药物为:砂仁、炒白术、香附、人参、柴胡、炒白芍、佛手、当归、广木香、陈皮、甘草;基于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得出了先生诊疗胃脘痛主要证候的常用药物及核心处方。结论: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常用治法主要有:舒肝行气和胃止痛法、舒肝健脾和胃止痛法、疏肝降气健脾和胃止痛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法、健脾益胃止痛法、健脾和胃止痛法;先生诊疗胃脘痛的证治规律和学术思想是:辨证灵活,以脏腑辨证为纲;五脏兼顾,重在肝脾胃;胃痛治疗以调气为主,治肝为要。

周海艳,丁佳媛,刘绍能[7](2017)在《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文中提出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肺、肾、心、肠、胆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作者通过古今文献复习,总结了中医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

唐敬东[8](2011)在《胃脘痛从肾论治浅述》文中指出本文从胃与肾的生理与病理关系着手,认为胃脘痛与胃肾生理功能失调相关。因此主张调整胃与肾的先后天阴阳平衡关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加减用药,取得了较好疗效。

李柳骥[9](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闫忠红[10](2007)在《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为导师李冀教授“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段富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着名中医学家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全面总结其学术思想。本研究首先对胃脘痛进行了文献学研究,论述了胃脘痛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法则以及现代对胃脘痛的认识及治疗,为整理和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辨治规律提供了理论根据。通过回顾分析586例胃脘痛患者医案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对586例患者的处方药物进行的数理统计分析,概括总结了段富津教授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1、辨证时强调分虚实、辨寒热、明气血,治疗时以通为顺、把“通”法立为必用之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护;2、提炼出16种治法,即疏肝理气法等;3、进行了临床治疗分析,消痞止痛法应用最多,胃脘痛以脾胃虚弱和气滞较为多见,且与性别、年龄、病程有关。4、段老治疗586例胃脘痛患者共用药142种,其中理气药、补益药、利水化湿药、活血化瘀药、降逆止呕药的用药频率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将常用药物分为15类,通过因子分析总结归纳出10个因子,提示了胃脘痛发生的十种病机。5、对胃脘痛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知道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具有丰富的经验,如临床善用成方化裁,配伍精当等。本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参考。

二、胃脘痛从肾论治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脘痛从肾论治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融合的失眠证素辨治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目的
    1.2 原发性失眠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3 原发性失眠的中医传统辨证方法
        1.3.1 八纲辨证
        1.3.2 脏腑辨证
        1.3.3 病因辨证
        1.3.4 气血津液辨证
        1.3.5 六经辨证
    1.4 原发性失眠的证素辨证方法
        1.4.1 证素的沿革及概念
        1.4.2 证素的特征
        1.4.3 证素的分类
        1.4.4 证素在辨证中的运用
    1.5 中医专家辨治系统的研究
        1.5.1 概述
        1.5.2 专家系统的优势
        1.5.3 系统的知识获取
        1.5.4 知识推理技术
    1.6 研究现状小结与创新点
        1.6.1 选择证素作为规则推理的内容
        1.6.2 案例和规则推理的融合使用
第二章 案例推理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
    2.2 案例检索
        2.2.1 医案来源和选择标准
        2.2.2 医案纳入标准
        2.2.3 医案排除标准
    2.3 医案数据结构化
        2.3.1 症状规范
        2.3.2 中药名称规范
        2.3.3 中药用量规范
        2.3.4 证素的提取
        2.3.5 疗效评价的提取
    2.4 案例库的构建
        2.4.1 统计分析
        2.4.2 医案基本情况
        2.4.3 病情基本情况
        2.4.4 病情的中医特征
    2.5 案例检索
    2.6 案例重用和修改
    2.7 案例保存
第三章 规则推理部分的构建
    3.1 构建思路
    3.2 规则获取方法
    3.3 症状与证素规则体现
        3.3.1 证素心
        3.3.2 证素脾
        3.3.3 证素肝
        3.3.4 证素肾
        3.3.5 证素胃
        3.3.6 证素胆
        3.3.7 证素热
        3.3.8 证素燥
        3.3.9 证素湿
        3.3.10 证素痰
        3.3.11 证素气滞
        3.3.12 证素血瘀
        3.3.13 证素气虚
        3.3.14 证素血虚
        3.3.15 证素阳浮
        3.3.16 证素阴虚
    3.4 证素与药物规则
        3.4.1 证素心-药物
        3.4.2 证素脾-药物
        3.4.3 证素肝-药物
        3.4.4 证素肾-药物
        3.4.5 证素胃-药物
        3.4.6 证素胆-药物
        3.4.7 证素热-药物
        3.4.8 证素燥-药物
        3.4.9 证素湿-药物
        3.4.10 证素痰-药物
        3.4.11 证素气滞-药物
        3.4.12 证素血瘀-药物
        3.4.13 证素气虚-药物
        3.4.14 证素血虚-药物
        3.4.15 证素阴虚-药物
        3.4.16 证素津亏-药物
    3.5 规则的小结
第四章 构建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融合的失眠证素辨治系统
    4.1 案例推理和规则推理融合思路
    4.2 系统设计原则
    4.3 系统开发环境
        4.3.1 软件环境
        4.3.2 硬件环境
    4.4 系统结构设计
        4.4.1 知识库
        4.4.2 推理机
        4.4.3 人机交互界面
        4.4.4 解释机制
    4.5 系统登录和主界面
        4.5.1 登录界面
        4.5.2 主界面-症状填写页面
    4.6 系统的试用
第五章 讨论
    5.1 关于病例准备的讨论
    5.2 当下阶段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采用案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优先选择问题
    5.3 关于原发性失眠的中医治法治则的讨论
        5.3.1 中医内涵解读总览
    5.4 系统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5.4.1 案例推理的样本数量不足
        5.4.2 本系统没有分析方剂中的药物配伍关系
        5.4.3 评价体系相对简单
        5.4.4 证素辨证体系自身的完善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胃痛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渊源
    一、谢晶日教授简介
    二、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渊源
        (一)孜孜不倦,古籍溯源
        (二)五脏相关,肝脾尤重
        (三)肝脾荣损,理论基源
        1.肝脾相关,相助为理
        2.肝脾相关,相及为病
        (四)与时俱进,中西相参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总结
    一、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勤研基础,融汇中医思维
        1.整体思维为主线
        2.结合动态辩证思维
        3.贯穿中和思维
        4.善用取象思维
        (二)衷中参西,博采众长
        (三)四诊皆要,尤重舌脉
        (四)提倡肝脾同治
        1.善理气机,以调代补
        2.肝脾合病,善治湿邪
        3.病肝脾者,身心制宜
        (五)病久入络,化瘀解毒
        (六)固护胃气,善辨其存亡
        (七)巧用诸方,从权而立
        (八)趋利避害,养护脾胃
        1.饮食有节,固护脾胃
        2.劳逸适当,健运脾胃
        3.少思慎怒,保护脾胃
        4.顺四时之变,起居有常
    二、谢晶日教授脾胃病临床诊治经验总结
        (一)诊治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经验
        1.详辨病因,究其本源
        2.衷中参西,精准诊断
        3.临证辨治,善从肝脾出发
        4.临床验案举隅
        (二)诊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
        1.详辨病因,究其本源
        2.衷中参西,精准诊断
        3.临证治疗经验
        4.临证验案举隅
        (三)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1.详辨病因,究其本源
        2.衷中参西,精准诊断
        3.治疗特色
        4.临床验案举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谢晶日教授诊治胃痛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病案资料
        (一)病案来源与筛选
        (二)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数据准备
        1.数据预处理
        2.录入信息及建立数据库
        (三)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
        1.频次统计分析
        2.数据挖掘分析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1.胃痛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2.胃痛相关西医疾病及伴发疾病分布情况
        二、症状资料分析
        1.胃痛症状频次分析
        2.症状规律分析
        3.症状聚类分析
        三、组方用药资料分析
        1.胃痛用药频次分析
        2.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分析
        3.关键药物用量规律分析
        4.基于关联规则的胃痛组方规律分析
        5.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四、胃痛证型资料分析
        1.胃痛常见证型频次统计
        2.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胃痛各证型组方规律分析
        3.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分析
    讨论
        一、谢晶日教授对胃痛的认识
        1.病因及发病特点
        2.胃痛的病机
        3.病位在胃,涉及多脏腑
        4.胃痛的预后
        二、组方用药特色
        (一)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显性用药规律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3.药物组合分析
        4.组方规律分析
        (二)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的隐性用药规律
        1.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2.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分析
        三、谢晶日教授灵活辨证施治
        1.肝郁脾虚证(脏腑辨证)
        2.湿热中阻证(脏腑辨证)
        3.肝胃郁热证(脏腑辨证)
        4.肝胃气滞证(脏腑辨证)
        5.脾胃虚寒证(脏腑辨证)
        6.寒湿中阻证(脏腑辨证)
        7.饮食停滞证(病性辨证)
        8.气阴两虚证(病性辨证)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药诊治胃痛的研究进展综述
    一、胃痛的病因病机
        (一)理论研究
        (二)实验研究
    二、胃痛的治疗
        (一)辨证论治
        (二)专方专药
        (三)名医经验传承与研究
        1.辨治特色
        2.从不同角度立论
        3.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3)吕冠华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临床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导师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经验总结
    1 脾胃病病机特点
    2 从病理邪气阐述胃脘痛的寒热错杂
    3 从病位论述寒热错杂型胃脘痛
    4 导师应用经方论治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5 寒热兼症论治
    结语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文献方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来源及纳排标准
    2 数据规范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2.2 病机理论
        2.3 中药方剂
        2.4 中医证候
        2.5 针灸治疗
        2.6 中医医案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1 注重调补肝肾
        1.1 从肾治经
        1.2 从肝论治
        1.3 从奇经论治
    2 注重调理气血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3 注重健脾充源
    4 处方用药特色
        4.1 处方特色
        4.2 用药特色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1 临床资料
        1.1 医案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处方特点
        2.4 用药规律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肝论治
    1.1 理论依据
    1.2 方法应用
2 从脾论治
    2.1 理论依据
    2.2 方法应用
3 从肺论治
    3.1 理论依据
    3.2 方法应用
4 从肾论治
    4.1 理论依据
    4.2 方法应用
5 从心论治
    5.1 理论依据
    5.2 方法应用
6 从肠论治
    6.1 理论依据
    6.2 方法应用
7 从胆论治
    7.1 理论依据
    7.2 方法应用
8 结语

(6)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胃脘痛相关病名考辨
    二、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
        1、经典着作时期
        2、魏晋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二)现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研究
        1、理论探讨
        2、临床研究
        3、实验研究
    三、医案研究
        (一)医案研究的意义
        (二)医案研究方法
        (三)张珍玉先生胃脘痛医案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医案数据统计挖掘
    一、课题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1、医案数据来源采集与筛选规范
        (1)医案来源
        (2)医案数据采集
        (3)医案筛选
        (4)医案数据规范
        2、建立病案数据采集平台
        3、医案资料录入与核查
    二、数据统计挖掘
        (一)胃脘痛病的数据统计
        1、数据统计过程
        2、数据统计结果
        (1)患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1)性别统计结果
        (2)年龄统计结果
        (3)季节统计结果
        (2)病证统计结果
        (3)病症统计结果
        (4)药物统计结果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归类统计结果
        (3)药物四气统计结果
        (4)药物五味统计结果
        (5)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二)胃脘痛病的数据挖掘
        1、数据挖掘过程
        2、数据挖掘结果
        (1)药物关联挖掘结果
        (2)症状关联挖掘结果
        (三)胃脘痛主要病证的数据统计挖掘
        1、数据统计挖掘过程
        (1)提取数据
        (2)数据统计挖掘过程
        2、数据统计挖掘结果
        (1)肝胃不和证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2)肝脾不和证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3)肝气犯胃证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4)肝胃郁热证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5)脾胃虚弱证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6)脾胃不和证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药物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第三部分 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
    一、诊疗经验
        (一)舒肝行气和胃止痛法
        (二)舒肝健脾和胃止痛法
        (三)疏肝降气和胃止痛法
        (四)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法
        (五)健脾益胃止痛法
        (六)健脾和胃止痛法
        (七)其他治法
    二、学术思想
        (一)辨证灵活,以脏腑辨证为纲
        (二)五脏兼顾,重在肝脾胃
        (三)胃脘痛之治以调气为主
        (四)胃脘痛之治以治肝为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胃脘痛从肾论治浅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胃与肾的生理关系
2 肾源性胃脘痛之病机
3 从肾论治胃脘痛
    3.1 温补肾阳, 健运脾胃法:
    3.2 温阳利水, 扶土治水法:
    3.3 滋水涵木法:
    3.4 滋补肾阴法:
4 典型病例
5 体会

(9)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10)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总结
    一、研究资料
    二、不通则痛为其基本病机
    三、胃脘痛辨治要领
    四、胃脘痛常用治法
    五、临床治疗分析
    六、胃脘痛常用药物规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胃脘痛从肾论治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融合的失眠证素辨治系统[D]. 戴韵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胃痛诊治规律研究[D]. 周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吕冠华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临床经验总结及文献方药规律研究[D]. 张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5]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J]. 周海艳,丁佳媛,刘绍能. 环球中医药, 2018(1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珍玉先生诊疗胃脘痛证治规律研究[D]. 陈加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A]. 周海艳,丁佳媛,刘绍能. 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
  • [8]胃脘痛从肾论治浅述[J]. 唐敬东.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8)
  • [9]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的研究[D]. 闫忠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标签:;  ;  ;  ;  

从肾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