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暴雪论文-吕哲源,冀翠华

河南省暴雪论文-吕哲源,冀翠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南省暴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暴雪,低空急流,冷暖平流,物理量分析

河南省暴雪论文文献综述

吕哲源,冀翠华[1](2019)在《2018年1月河南省2次区域暴雪过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6 h 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 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 hPa暖平流与925 hPa冷平流迭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胡燕平,单铁良,武威[2](2019)在《河南省两次不同季节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秋末(11月22—23日)和冬末(2017年2月21—22日)河南省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雪过程均出现在中高空西南或偏南气流、地面及近地层东北或偏北气流的有利形势下,是河南省典型的暴雪形势。(2)前者冷空气强,冷垫深厚,副冷锋对降雪的加强起到主要作用;后者冷空气较弱,冷垫浅薄,西路冷空气的补充为降雪的形成与加强起到重要作用。(3)持续的锋生使降雪增大,前者锋生和动力作用比后者更强,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集中在中上层,后者集中在中低层,水汽条件更充沛。(4)两次暴雪过程均产生在低层冷平流和中高层暖平流相迭置的区域,均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后者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较前者更显着。(5)前者整层气温均在0℃以下,降水相态为纯雪;后者中层出现暖层,有一个雨转雪的过程,影响了积雪深度。(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邵宇翔,谷秀杰,齐伊玲[3](2018)在《初冬河南省暴雪天气学分析与诊断——以2015年11月23日—24日暴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分析方法,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北中部暴雪过程的成因和动力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降水相态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发生在河套锢囚锋稳定维持的形势下,对流层中层强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低层强东北风共同作用,造成强暴雪天气.(2)低层西南急流把水汽输送到河南地区,并在暴雪区上方产生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本次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西南低空急流与偏北风在河南北中部上空辐合,是强降雪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重要原因.(4)强冷空气降温使得雨快速转雪,降雪持续时间长,导致强降雪发生.(5)对流层中低层的温度和厚度是影响降水相态的关键因子.豫南冻雨发生时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为明显的冷-暖-冷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康暑雨[4](2017)在《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暴雪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实况资料,对2017年2月21日的暴雪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两槽一脊的流场,低空东南风急流配合地面冷空气,造成了典型的"天南地北"的垂直环流,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供应和暖平流,地面冷空气起到了冷垫的作用;分析了东南风急流在相态转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21期)

虎莹[5](2016)在《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12期)

杜丽娅[6](2016)在《2015年初冬河南省一次回流暴雪天气发展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省出现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形成、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回流暴雪天气由高原浅槽与地面强冷空气共同造成,垂直于锋区的次级环流是产生暴雪的中尺度系统。近地面自渤海回流到华北平原的冷空气是干冷的,水汽主要由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急流输送。动力锋生是锋区附近出现超低空东北风急流和700hPa西南急流的主要原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动力机制。雷达速度图上,中层西南急流和超低空东北风急流的长时间维持是暴雪产生的重要原因,雷达风廓线清晰地反映了暴雪区上空存在锋面次级环流。(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6年04期)

马振升[7](2013)在《河南省区域暴雪的天气学分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普查了1986-2000年冬季河南省70个暴雪的个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建立了横槽型和两槽一脊型的暴雪天气学模型。通过对2003年2月9-10日(横槽型)和2003年3月4-5日(两槽一脊型)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等的对比分析发现,暴雪天气一般发生在经向环流与纬向环流相互调整之时,低空急流与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的重要原因,冷垫是产生暴雪的基本条件,最后给出了两类典型暴雪的具体预报特征。(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宋清芝,孙景兰,吕晓娜[8](2011)在《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河南冬季暴雪伴雷电天气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的每6小时分析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⑴在强降雪的同时,逆温层较深厚,高度达到600hPa层次以上。第一次雷电现象发生后,逆温层并没有破坏;第二次雷电现象发生后,郑州和原阳上空的逆温层逐渐趋于等温层。⑵强降雪出现在高能舌的前部和锋区南侧的对流不稳定迭加区。此次过程的对流不稳定区在中层,有利于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第一次雷电现象发生时,上升运动伸至300hPa;第二次雷电现象发生时,上升运动伸至200hPa。锋区南侧大气状态由中性层结向对流不稳定层结转换和对流不稳定层结维持期间,其上升运动剧烈,也是强降雪开始—维持阶段。⑶在具有强的对称性不稳定的条件下,第一次雷电现象发生时,其中尺度不稳定中心在800hPa附近;第二次雷电现象发生时,其中尺度不稳定中心在700~650hPa之间。〔4〕第一次雷电现象发生在低空急流发展到最强时;第二次雷电现象发生在高空急流发展的强盛阶段。高低空急流强盛时段,是对流云团发展的强盛时期。对流云团发展到-20~-40℃的温度层,温差起电,产生了强降雪伴雷电现象。〔5〕在东路冷空气扩散同时,西路冷空气的侵入,使暖湿空气进一步抬升,加剧了对称不稳定能量和弱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第二次雷电现象。两股不同路径的冷空气在低层聚集、对峙,使暖湿空气抬升,正是暴雪维持的依据。〔6〕本次暴雪有两个水汽通道,南海水汽沿850hPa倒槽前和700hPa沿海脊后的西南气流输送到河南上空;东海和渤海的水汽在底层沿冷高压底部的偏东气流输送到河南省上空,为强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期刊2011-11-01)

宋清芝,孙景兰,吕晓娜[9](2011)在《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暴雪灾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高原山区,因此,我国对暴雪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对中原地区暴雪天气研究较少。暴雪天气也是中原地区冬季时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但暴雪伴雷电天气在河南冬季很少发生。河南冬季降雨时伴有雷电现象很常见,多发生在前期较暖,冷空气影响时,前期是降雨,随着温(本文来源于《经济策论(下)》期刊2011-09-01)

宋清芝,孙景兰,吕晓娜[10](2011)在《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河南冬季暴雪伴雷电天气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的1°×1°的每6小时分析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强降雪伴雷电现象发生时,逆温层的高度达到600 hPa以上;对流不稳定区出现在对流层中层,有利于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促使云体高度的增高、雷电的产生;强降雪伴雷电现象发生在高低空急流的强盛时段,第一次雷电现象发生时,其中尺度不稳定中心在800 hPa附近;第二次雷电现象发生时,其中尺度不稳定中心在700~650 hPa之间;强降雪出现在高能舌的前部和锋区南侧的对流不稳定的迭加区;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两路强冷空气在低层聚集和对峙、强的对称性不稳定是暴雪维持的条件。(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1年05期)

河南省暴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秋末(11月22—23日)和冬末(2017年2月21—22日)河南省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雪过程均出现在中高空西南或偏南气流、地面及近地层东北或偏北气流的有利形势下,是河南省典型的暴雪形势。(2)前者冷空气强,冷垫深厚,副冷锋对降雪的加强起到主要作用;后者冷空气较弱,冷垫浅薄,西路冷空气的补充为降雪的形成与加强起到重要作用。(3)持续的锋生使降雪增大,前者锋生和动力作用比后者更强,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集中在中上层,后者集中在中低层,水汽条件更充沛。(4)两次暴雪过程均产生在低层冷平流和中高层暖平流相迭置的区域,均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后者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较前者更显着。(5)前者整层气温均在0℃以下,降水相态为纯雪;后者中层出现暖层,有一个雨转雪的过程,影响了积雪深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南省暴雪论文参考文献

[1].吕哲源,冀翠华.2018年1月河南省2次区域暴雪过程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胡燕平,单铁良,武威.河南省两次不同季节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2019

[3].邵宇翔,谷秀杰,齐伊玲.初冬河南省暴雪天气学分析与诊断——以2015年11月23日—24日暴雪为例[J].河南科学.2018

[4].康暑雨.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暴雪过程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

[5].虎莹.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

[6].杜丽娅.2015年初冬河南省一次回流暴雪天气发展机理分析[J].陕西气象.2016

[7].马振升.河南省区域暴雪的天气学分型及应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

[8].宋清芝,孙景兰,吕晓娜.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2011

[9].宋清芝,孙景兰,吕晓娜.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C].经济策论(下).2011

[10].宋清芝,孙景兰,吕晓娜.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J].气象.2011

标签:;  ;  ;  ;  

河南省暴雪论文-吕哲源,冀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