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推动着意图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R&D资源转移浪潮。进入21世纪,这一浪潮向中国疾速袭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向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紧迫的现实命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R&D投资,怎样才能扩大对R&D外溢效应的吸收,同时减少不利的挤出影响。二是面对跨国公司优化R&D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海外释放出来的研发资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获取并加以消化,进而以全球视角增进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资本-人员(N-C-P)”模型,作为分析上述两个问题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五层面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内向对接机制和“以技术获取型FDI实现外向对接,获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对接途径。除理论分析外,文章更运用丰富的数据事实、规范的回归分析、扎实的调研统计,结合案例分析,就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总结了不同理论、不同学科对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行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总结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全球化的特点、发展与趋势,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历程、行业区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画出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第四、五章)勾勒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提出了产业间、差异化产品间、价值链环节间、研发模块间四个层次的R&D国际分工说,探讨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动机、机构职能、与东道国的知识交流等一般规律。第五章建立了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从五个层面实现内向对接;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向对接的双向(内外向)对接思想。第四部分(第六、七、八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呼应第四章部分规律的理论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7家跨国公司R&D机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在华R&D机构的投资动机、职能与外溢途径等一般规律。第七章呼应第五章内向对接理论,分析了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五个层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验证了外资R&D是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同时对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面板数据回归,验证了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正面作用。第八章是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第九章)基于本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本文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基于R&D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斋腾优的需求-资源学说,提出了“N-C-P”分析框架中,从而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获取跨国公司R&D资源”两大问题统一到以“资源”为视角,以获得“正、反向外溢”为目标的分析框架中。并在内向对接方面提出了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五层面对接机制,在外向对接方面提出了依据“MAL三优势”,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理论设想。在实证创新方面,本文在实证检验的技术细节上有所突破,为今后开展跨国公司R&D问题的调研和进行R&D外溢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一是突破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调研分析停留于简单百分比统计的局限,对基于Likert七级量表调研结果进行规范的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而验证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机、机构职能定位与技术外溢效应间的内在联系。二是突破了目前R&D外溢研究停留于FDI外溢检验和总体产出指标检验的局限,引入外资R&D介入强度指标,证实了外资R&D活动是FDI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并创新的将外资R&D资源指标引入解释变量,证实了在华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存在的正面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主题和方法
  • 1.2.1 研究主题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概念界定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动机
  • 2.1.1 垄断优势论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3 需求—资源关系理论
  • 2.1.4 内部化理论
  • 2.1.5 辅助资产理论
  • 2.1.6 技术应用与技术增长理论
  • 2.1.7 寡占反应论
  • 2.1.8 R&D分散与集中理论
  • 2.2 跨国公司海外R&D的职能与组织
  • 2.2.1 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职能
  • 2.2.2 跨国公司全球R&D机构的组织
  • 2.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
  • 2.3.1 东道国的FDI因素
  • 2.3.2 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因素
  • 2.3.3 东道国的市场与产业发育因素
  • 2.3.4 东道国的制度文化因素
  • 2.3.5 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
  • 2.4 跨国公司 R&D投资的东道国效应
  • 2.4.1 示范与竞争效应
  • 2.4.2 联系效应
  • 2.4.3 集聚效应
  • 2.5 中国学者的研究
  • 2.5.1 跨国公司 R&D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 2.5.2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理论研究
  • 2.5.3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实证研究
  • 2.5.4 中国企业对外 R&D投资研究
  • 2.6 小结
  • 3 跨国公司 R&D资源转移的全球趋势及在中国的演进
  • 3.1 全球R&D资源配置的特点
  • 3.1.1 试验与发展(D)成为主流
  • 3.1.2 企业部门主导R&D资源配置
  • 3.1.3 跨国公司推动全球 R&D资源重组
  • 3.2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发展
  • 3.3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新趋势
  • 3.3.1 跨国公司海外 R&D活动在东道国作用持续增强
  • 3.3.2 发展中国家冲击海外 R&D投资传统模式
  • 3.3.3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不均衡性
  • 3.3.4 R&D联盟渐成潮流
  • 3.4 跨国公司对华 R&D资源转移的特点
  • 3.4.1 跨国公司对华 R&D资源转移的发展阶段
  • 3.4.2 跨国公司在华 R&D资源分布
  • 3.5 跨国公司 R&D资源对华转移的动力
  • 3.6 小结
  • 4 基于分工视角的跨国公司 R&D资源转移规律
  • 4.1 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与 R&D
  • 4.2 R&D国际分工体系的四个层次
  • 4.2.1 产业间R&D国际分工
  • 4.2.2 差异化产品间R&D国际分工
  • 4.2.3 价值链环节间R&D国际分工
  • 4.2.4 研发模块间R&D国际分工
  • 4.3 R&D资源转移规律—动机、机构职能与技术外溢
  • 4.3.1 R&D资源应用动机与机构职能、技术外溢
  • 4.3.2 R&D资源获取动机与机构职能、技术外溢
  • 4.4 R&D资源转移、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
  • 4.5 小结
  • 5 双向(内外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理论分析框架
  • 5.1 “N-C-P”理论分析框架
  • 5.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向对接机制
  • 5.2.1 产业-区位对接
  • 5.2.2 科学园区对接
  • 5.2.3 企业 R&D联盟对接
  • 5.2.4 非盈利机构对接
  • 5.2.5 人员培育与流动对接
  • 5.3 基于技术获取型FDI的外向对接途径
  • 5.3.1 技术获取型FDI的“MAL优势说”
  • 5.3.2 技术获取型 FDI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
  • 5.4 小结
  • 6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问卷调研—动机、机构职能与外溢途径
  • 6.1 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设
  • 6.2 调研方法与样本特征
  • 6.2.1 调研指标体系设计
  • 6.2.2 调研对象的确定
  • 6.2.3 调研方法
  • 6.2.4 样本特征
  • 6.3 检验结果与解释
  • 6.3.1 三层面指标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 6.3.2 跨国公司 R&D机构职能定位的聚类分析
  • 6.3.3 跨国公司 R&D投资动机的方差分析
  • 6.3.4 跨国公司 R&D技术外溢途径的方差分析
  • 6.4 小结
  • 7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 7.1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现状
  • 7.1.1 产业-区位对接现状
  • 7.1.2 园区对接现状
  • 7.1.3 企业R&D联盟对接现状
  • 7.1.4 非盈利机构对接现状
  • 7.1.5 人员流动对接现状
  • 7.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障碍
  • 7.2.1 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日趋严格
  • 7.2.2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尚显薄弱
  • 7.2.3 政策支撑与中介服务体系仍然不足
  • 7.3 内向对接效应计量方法—从FDI外溢到R&D外溢
  • 7.4 外资R&D介入强度与FDI外溢效应—实证检验之一
  • 7.4.1 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
  • 7.4.2 检验结果
  • 7.4.3 主要结论
  • 7.5 R&D资源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之二
  • 7.5.1 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
  • 7.5.2 检验结果
  • 7.5.3 主要结论
  • 7.6 小结
  • 8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 8.1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 8.1.1 宏观层面的国际经验
  • 8.1.2 企业层面的国际经验
  • 8.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与问题
  • 8.2.1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
  • 8.2.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障碍
  • 8.3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案例研究
  • 8.3.1 华为
  • 8.3.2 大连机床
  • 8.3.3 案例评述
  • 8.4 小结
  • 9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总体思路
  • 9.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对策建议
  • 9.2.1 变“引资”为“选资”,“优惠”为“激励”
  • 9.2.2 推动“链”、“块”升级,积累研发能力
  • 9.2.3 依托科学园,创造内外资对接高地
  • 9.2.4 改善本土 R&D人力资本,提高本土企业吸收能力
  • 9.2.5 营造国际化环境,规范促进竞争
  • 9.3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对策建议
  • 9.3.1 优化技术获取型FDI产业选择,完善区位布局
  • 9.3.2 控制投资风险,提高本地化程度
  • 9.3.3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
  • 9.4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在华跨国公司 R&D机构名单
  • 附录二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机构调研问卷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跨国公司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的思考[J]. 创新 2019(06)
    • [2].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强榜单[J]. 浙江经济 2019(22)
    • [3].跨国公司为什么爱上中国?[J]. 中国报道 2019(11)
    • [4].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知识框架与研究综述[J]. 南开管理评论 2019(06)
    • [5].张为民:借鉴跨国公司经验[J]. 新理财 2020(01)
    • [6].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问题浅析[J]. 产业创新研究 2019(12)
    • [7].基于案例视角的跨国公司企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J]. 职教论坛 2020(01)
    • [8].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3)
    • [9].金融工具在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2)
    • [10].新媒体时代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危机公关研究[J]. 营销界 2019(51)
    • [11].论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J]. 现代商业 2020(07)
    • [12].浅析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的管理[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3)
    • [13].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3)
    • [14].“工商业与人权”议题下的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J]. 人权 2020(01)
    • [15].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2)
    • [16].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研究[J]. 知识经济 2020(07)
    • [17].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影响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10)
    • [18].中国百大跨国公司发展特征研究——基于2015-2019年中国百大跨国公司榜单[J]. 长江技术经济 2019(S1)
    • [1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化[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0].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六大禁忌[J]. 销售与管理 2019(15)
    • [21].高技术跨国公司组织创新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20(05)
    • [22].浅谈制度理论视角下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12)
    • [23].跨国公司海外环境侵权的母国救济路径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视角[J]. 理论界 2020(07)
    • [24].基于制衡股东角度改进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治理的思考[J]. 会计师 2020(14)
    • [25].论跨国公司资金池的作用与管理问题[J]. 财会学习 2020(23)
    • [26].跨国公司企业大学知识管理的耦合机制及其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 2020(09)
    • [27].论跨国公司税收责任之承担[J]. 税收经济研究 2018(05)
    • [28].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纵向传导机制及规制研究[J]. 南海学刊 2018(04)
    • [29].关注宁夏 了解宁夏 投资宁夏——跨国公司宁夏行投资合作恳谈会[J]. 宁夏画报 2019(07)
    • [30].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 彰显中国开放决心[J]. 中国外资 2019(19)

    标签:;  ;  ;  ;  ;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