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悲剧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茶花女,艾丽丝,对比,悲剧
悲剧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谭尚[1](2019)在《论《舞姬》与《茶花女》的文化悲剧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茶花女》是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该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巴黎,描写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而《舞姬》是森鸥外以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为素材所写的小说。《舞姬》发表于1890年,是森鸥外自身感情生活缩影的描写。两篇小说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并且其表现的主题、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都有相似。笔者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以期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吴昌林,于文静[2](2019)在《文化视野下中西悲剧女性的自救差异——以《窦娥冤》和《美狄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窦娥冤》和《美狄亚》是中西方戏剧史上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典型悲剧作品,二者均以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自救"为主题。因作者所处文化语境与历史观念不同,悲剧主体在自救意识、方式、结局上存在显着差异。比较中西方求善与求真文化、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文化及审美文化的不同,从中追溯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差异,可在文化视野中更好理解中西悲剧内涵,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房加洲[3](2019)在《中西文化差异下的古典悲剧比较品鉴——以《窦娥冤》与《俄狄浦斯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悲剧"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引入国内,因此众多学者往往以西方悲剧的定义与形式为标准,衡量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偏颇地认为"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而实质上,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文学审美的差异性,导致"同为悲剧,却表现不尽相同"的尴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认知,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恶人大都会受到惩罚,而好人往往会平安喜乐、团圆美满,这恰恰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显着特征,却不能成为认定"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的因素。基于此,笔者将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与索福克勒斯(Oedipus the(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董阳[4](2019)在《在家国与人性的最深处 ——新中国70年悲剧电影发展概览与文化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从文化层面梳理新中国70年悲剧电影的发展。中国悲剧电影早期的悲情传统在建国初期国家意志的主导下,发展为崇高悲剧的共名性激情化书写;历经文革时期的断流,新时期八十年的悲剧电影侧重文化反思与艺术探索;九十年代由于社会语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悲剧电影在社会转型局面下走向文化重构;行至新世纪的今天,在哲学内涵、中国悲剧电影的美学风格方面都有着全方位的探索。其中作为悲剧核心的人的价值经历了集体同化——完整意义的复归——价值重构——本有性存在困境被揭示的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杜鹏飞[5](2019)在《快餐文化中的悲剧元素及其现代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催生"快餐文化",而作为戏剧形式的悲剧逐渐淡出舞台,但悲剧元素却出现在"快餐文化"中,主要表现为冲突元素、苦难元素、缺憾元素、命运元素以及经典悲剧的再演绎等,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对悲剧和快餐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更加敏锐地反映现代社会的面貌,更深刻地凸显出人的价值与尊严,也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理性审视与批判。(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仝鹏[6](2019)在《模仿悲剧频发是因安全文化建设滞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山东枣庄两个女孩在家模仿网络短视频,用易拉罐制作爆米花,因点燃了高浓度酒精引起爆炸和着火,12岁的女孩伤势相对较轻,14岁的女孩为特重度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6%,最终于9月5日不幸离世。死亡女孩的父亲查看相关短视频平台,发现视频并无风险提示,他表(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报》期刊2019-09-11)
王胜利,臧志祥[7](2019)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解读齐美尔“文化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齐美尔作为一名出色的社会学家,以其极具远见的洞察力,敏感的捕捉到社会分工、货币、大都会等要素对主客观文化发展差异化的影响,另辟蹊径的阐述了关于资本主义文化悲剧的产生和不可避免。以货币经济为主导的大都市成为主客观文化的主要竞技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交往关系中充当媒介,正由于货币的这种可以将所有的不同价值的物化成量的不同,在货币面前,没有个性、特征,消除了一切事物的内核,人们趋向理性选择和看待事物。齐美尔阐述了大都市人性格及形成原因,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心性结构,并表达出对现代社会压力下个体寻求个性表达方式的理解。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齐美尔"文化悲剧"并加以诠释,赋予"文化悲剧"以新的理解角度,对于文化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提供更深度思考,为解决当代人的"精神贫瘠"提供探索路径。(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7期)
南志刚,王佳佳[8](2019)在《回归民族文化原本 探究中国悲剧精神——百年来“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叁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何艳珊[9](2019)在《儒道释文化对中国悲剧艺术的美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儒道释文化之影响,中国悲剧艺术表现出了和西方悲剧不同的形态特质,比如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类型化的人物设定、悲喜交构的情节设置、大团圆结局、超越精神和圆融性等等。然而形态上的差异并不影响这些作品在实质上的悲剧性质,无论是《赵氏孤儿》、《窦娥冤》还是《桃花扇》和《红楼梦》,其中所体现的悲剧气氛和悲剧理念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探寻中国悲剧艺术的美学根基、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悲剧观念的独特理解就具有了追本溯源的学术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浩[10](2019)在《越界女性——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别特征之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中,以A. C.布莱德雷为代表的莎评家受到亚里士多德"性格缺陷"理论的影响,多把悲剧的原因归于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因素,从而遮蔽了"性别"因素在悲剧中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总结,系统研判,解析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违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性别特征期待的越界行为,剖析越界这一具有行为和性别特征双重属性的问题在剧中人物命运中的作用,并由此提炼出一组跨越传统性别疆域的幕后推手型权力女性形象、她们的分别是《科利奥兰纳斯》中作为越界母亲的伏伦妮娅、《麦克白》中作为越界妻子的麦克白夫人、《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作为越界女王的埃及艳后。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主体是特定文化建构的产物,而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与菲勒斯中心主义支配下的女性性别特征相关,是社会文化赋予的性别特征的束缚与女性渴望权力、平等、自由和精神独立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性别悲剧。(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9年02期)
悲剧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窦娥冤》和《美狄亚》是中西方戏剧史上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典型悲剧作品,二者均以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自救"为主题。因作者所处文化语境与历史观念不同,悲剧主体在自救意识、方式、结局上存在显着差异。比较中西方求善与求真文化、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文化及审美文化的不同,从中追溯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差异,可在文化视野中更好理解中西悲剧内涵,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悲剧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谭尚.论《舞姬》与《茶花女》的文化悲剧意蕴[J].青年文学家.2019
[2].吴昌林,于文静.文化视野下中西悲剧女性的自救差异——以《窦娥冤》和《美狄亚》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房加洲.中西文化差异下的古典悲剧比较品鉴——以《窦娥冤》与《俄狄浦斯王》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4].董阳.在家国与人性的最深处——新中国70年悲剧电影发展概览与文化观察[J].中国电影市场.2019
[5].杜鹏飞.快餐文化中的悲剧元素及其现代性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仝鹏.模仿悲剧频发是因安全文化建设滞后[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
[7].王胜利,臧志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解读齐美尔“文化悲剧”[J].青年与社会.2019
[8].南志刚,王佳佳.回归民族文化原本探究中国悲剧精神——百年来“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9].何艳珊.儒道释文化对中国悲剧艺术的美学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张浩.越界女性——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别特征之文化解读[J].戏剧艺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