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服务业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商业存在,即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随着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兴起,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也得以发展和壮大。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是跨国银行,它是指在多个国家经营银行或从事银行业务的企业,其本质在于其业务开展的跨国性。跨国银行作为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可以选择多种组织形式和进入方式,其选择受到跨国银行自身战略和东道国政策的影响。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银行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4世纪至20世纪初的兴起、建立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发展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的繁荣扩张阶段。每个阶段都在扩张原因、资金来源国(地区)、领导者以及国别分布等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同时,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导致相关国际政策与规定的形成,以对其进行管理与规范。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上的,无论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还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都对于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银行进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更是全面地分析了影响跨国银行海外经营的因素,从银行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东道国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相结合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银行业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银行进入的动机。银行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198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围、从外币业务到本币业务、从外国居民到本国居民的发展历程,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推进。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至1993年的起步阶段,1994至1996年的扩张阶段,1997至2000年的收缩阶段和2001年至今的新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银行业的应用,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影响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因素,即跨国银行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有势以及我国的区位优势。其次,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按照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来选取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实证结果证实了理论的推测,即上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对跨国银行进入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跨国银行进入会对东道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从跨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所产生的一般性影响出发,讨论了在华跨国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以及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效应,认为跨国银行的进入既有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和改进我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积极作用,也有破坏我国短期经济均衡和金融安全,对中资银行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应全面看待在华跨国银行所产生的影响,既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我国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以此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和效率改进,同时也应加强对在华跨国银行的监督管理,通过合法并且适度的管制措施,规范其经营和扩张,抑制其对我国经济和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银行业论文; 跨国银行论文;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