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论报人生活对张恨水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刘少文
导师: 陈方竞
关键词: 报人,公共空间,报纸化语言,媒介,新闻面孔
文献来源: 吉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报人职业对作家生活创作的影响来研究张恨水及其小说文本。在张恨水的生活及创作意识中,报人职业的核心影响是鲜明的:它不仅改变了他的生存状态,矫正了他的消极避世的传统文人观念,而且决定了他积极入世、干预生活的创作意识。报人职业对其小说文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素材多得之于记者生活积累的新闻矿藏;其聚焦于都市生活,描摹畸型社会与畸变人生,既是为报纸媒介的网络布局所决定,也是报人的批判意识使然;张恨水笔下的洁者虽出污泥而不染,却都有着悲剧的命运,洁者的悲剧既含有对畸型社会的指控,也有增强传播效果的企图;其小说文本征服广大读者的因素之一是其语言,而影响其语言的核心是报纸新闻写作——打造短句、经营动词、选择俗套语汇等;叙事的自由度对外倾型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十分关键,而张恨水的叙事策略却离不开新闻性要素——记者视角、新闻面孔等;“次文类”使文本话语“杂语化”、“社会化”,而“副文本”对文本的辅助性打造,则是灵活运用媒介手段的体现;即使是文本的局限——粗糙、夭折等也都深深的打上了大众媒介的负面印迹:这既是记者作家的通病,也是报纸连载的痼疾。
论文目录:
绪论
上编 作家研究
第一章 际遇与选择:从困顿到小康
第一节 废科举与读书人的生存努力
第二节 报刊出版:一种新的公共空间
第三节 自救:创作中的经济驱动力
第二章 现代报人与传统文人:双重角色的影响与调适
第一节 面对上海与北京
第二节 传统文人的情怀
第三节 现代报人的角色意识
第四节 双重意识的调适
下编:文本研究
第三章 素材:记者、新闻矿藏与历史画卷
第一节 新闻的重构与演义
第二节 独特的搬移
第三节 叙述人生与真实之感
第四章 内涵:都市生活与批判意识
第一节 都市生活、趣味化与公共空间
第二节 描摹畸型社会与畸变人生
第三节 批判的武器:讽刺
第五章 洁者:从旁观到退守
第一节 洁者形象
第二节 从冷眼旁观到孤独退守
第三节 悲剧及其传播学意义
第六章 报纸化:打开语言的结
第一节 “五·四”的语言变革及新小说的尴尬
第二节 两个家底:白话小说的濡染与报纸语言的影响
第三节 大众传媒化的语言特征
第七章 叙事:自由度、媒介与新闻面孔
第一节 叙事结构与自由度
第二节 叙事媒介:记者与准记者
第三节 新闻面孔
第八章 次文类、副文本:互动与传播效能
第一节 次文类副文本
第二节 次文类特质
第三节 媒体化副文本与连载小说
第九章 局限
第一节 两大病症:粗糙与天折
第二节 连载小说的病因分析
第三节 未能实现的超越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发布时间: 2005-08-26
参考文献
- [1].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D]. 姬忠勋.首都师范大学2004
- [2].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 李莉.山东师范大学2006
- [3].“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D]. 蔡连卫.山东大学2006
- [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 张凡.浙江大学2006
- [5].岳飞小说研究[D]. 金成翰.复旦大学2006
- [6].中国小说的现代嬗变与类型生成研究[D]. 施战军.山东大学2007
- [7].王韬小说创作研究[D]. 代顺丽.福建师范大学2007
- [8].王小波小说研究[D]. 韩袁红.华东师范大学2008
- [9].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D]. 韩永胜.东北师范大学2008
- [10].京味·市井·小说[D]. 于启莹.东北师范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D]. 薛熹祯(Sul Hee Jung).北京大学2014
- [2].性别文化视域中的张恨水与金庸比较研究[D]. 马琳.陕西师范大学2012
- [3].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D]. 李楠.河南大学2004
- [4].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 周海波.山东师范大学2004
- [5].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 曹怀明.山东师范大学2004
- [6].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D]. 李志梅.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 陈刚.吉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