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的枢纽 ——取效行为的语用分析

言语交际的枢纽 ——取效行为的语用分析

论文摘要

在奥斯汀(1962)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中,取效行为常常被研究者忽视甚至排除出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取效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索。由于人际交流不仅是为了传达信息,更是为了影响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因此交际的取效层面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我们在言语行为层面上重新探讨了取效行为这一概念,认为取效行为不是说话人单独完成的行为,而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通过实施说话行为和/或施事行为传达其取效意图,而听话人则通过做出反应带来实际的取效结果。听话人在取效行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听话人的反应及合作程度决定了说话人取效意图的最终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取效行为不同于说话行为和施事行为,它是以听话人为基础的。在实际生活中,交际主体很难通过实施单个言语行为达到其交际目的,一个典型的交际过程是由一系列言语行为构成的。因此,在言语行为层面上分析取效行为是不够的,我们将分析扩展到互动层面,提出了交际双方以取效行为为枢纽的分析理论框架。因为取效行为是以听话人为基础的,听话人作为实际取效结果的作用者,在取效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们集中分析听话人的反应行为,重点探讨了听话人如何在心智,言语及行为层面上带来实际取效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论探索,语料的搜集是为了论证我们所提出的框架。文中的例子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及部分语言学著作中的对话。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不同情境中,听话人在不同层面上的反应真正带来了某种结果。这使我们对阿塔多(1997)的取效合作原则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当听话人在说话人所需要的层面上做出合作,说话人的取效意图才能实现,取效合作原则才被遵守。另外,研究表明,取效行为具有互动性,动态性和延续性,它是交际者之间互动协调的枢纽。只有站在互动的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取效行为,并使传统言语行为理论能运用于会话分析。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价值,它对于人们的言语交际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文目录

  • ACK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ONT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Orientation
  • 1.2 Object of the Study: Perlocution as the Pivot of Interaction
  • 1.3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 1.4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 1.5 Research Methodology
  • 1.6 Outlin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Speech Act Theory
  • 2.2.1 Overview
  • 2.2.2 Some Critical Remarks
  • 2.3 Perlocution
  • 2.3.1 Defining Perlocution
  • 2.3.2 Approaches to Perlocution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erlocution
  • 3.1 Introduction
  • 3.2 Perlocution Revisited
  • 3.2.1 Illocutionary Acts vs. Perlocutionary Acts
  • 3.2.2 Perlocutionary Intention
  • 3.2.3 Perlocutionary Effect
  • 3.2.4 Perlocution Redefined
  • 3.3 Hearer's Responses
  • 3.3.1 Hearer's Role in Perlocution
  • 3.3.2 Three Levels of Hearer's Responses
  • 3.4 Description 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Perlocution as the Pivot of Linguistic Interaction: Data Analysis
  • 4.1 Introduction
  • 4.2 Hearer's Contribution to Perlocution at the Mental Level
  • 4.2.1 The Cognitive Level
  • 4.2.2 The Emotive Level
  • 4.3 Hearer's Contribution to Perlocution at the Verbal Level
  • 4.4 Hearer's Contribution to Perlocution at the Behavioral Level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 5.1 Introduction
  • 5.2 Major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 5.3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5.4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说话人的音频分割与聚类[J]. 心智与计算 2010(02)
    • [2].“权威度”视角下终助词「ね」的附加考察[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9)
    • [3].润泽有效的课堂,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开始[J]. 快乐阅读 2016(24)
    • [4].那些有故事的“说话人”[J]. 长江丛刊 2017(01)
    • [5].汉日位移动词比较研究[J]. 唐山文学 2017(02)
    • [6].简约而不简单的英语实用口语[J]. 初中生辅导 2016(36)
    • [7].临时性词汇及其语用功能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09)
    • [8].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J]. 外语学刊 2013(06)
    • [9].论词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因素[J]. 外语教学 2013(06)
    • [10].论说话人交际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J]. 青年文学家 2014(27)
    • [11].汉语语音合成中说话人自适应的时长优化[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 [12].基于话者无关模型的说话人转换方法[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3(03)
    • [13].基于辨别性深度信念网络的说话人分割[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14].说话人分割聚类研究进展[J]. 信号处理 2013(09)
    • [15].新闻故事中的关键说话人发现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06)
    • [16].一种基于性别的说话人索引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06)
    • [17].基于NIST评测的说话人分类及定位技术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05)
    • [18].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一)[J]. 外语教学 2011(05)
    • [19].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0].用于说话人辨识的评分规整[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12)
    • [21].电话语音中基于多说话人的声纹识别系统[J]. 电信科学 2010(S2)
    • [22].基于预分割的说话人分割方法[J]. 通信学报 2009(02)
    • [23].易扩展小样本环境说话人辨认系统的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 2008(10)
    • [24].二哥的坎坷情感路[J]. 喜剧世界(上半月) 2016(09)
    • [25].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J]. 新课程(下) 2012(11)
    • [26].基于远近距离的说话人聚类算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12)
    • [27].说话人辨认中通用背景模型训练时长研究[J].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28].一种三层判决的说话人索引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2(02)
    • [29].说话人的意图与信息结构[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
    • [30].使用惩罚距离进行说话人改变检测(英文)[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1(03)

    标签:;  ;  ;  ;  

    言语交际的枢纽 ——取效行为的语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