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遗漏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先锋者姿态论

历史的遗漏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先锋者姿态论

论文摘要

在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各类书籍和研究性的文章之中,“少年中国诗人群”一直是一个很少出现,也很不受关注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研究的“冷点”。造成这种受忽视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一个没有明确提出过自己的团体口号的无形诗人创作群体,可他们却在当时的白话新诗坛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身影。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导论,它讲述的是《少年中国》与“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由来,是对他们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一章是讲述“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翻译与评介活动,其中他们对于法国象征主义诗艺的引进和介绍,对当时的诗坛是起到了一个先锋,引领的作用。第二章讲述的是“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理论创作,他们的诗论写作是一种探索性很强的先锋者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白话新诗坛理论的空白。第三章是讲述“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创作,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具有中国象征主义色彩的白话新诗,可以说这个诗人群催促了中国象征主义诗潮的诞生与发展。而第四章是讲述“少年中国诗人群”在白话新诗坛中的价值,正是这群先锋者为促进中国的象征诗歌潮流乃至中国的白话新诗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对“少年中国诗人群”应用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和意义的重新挖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相信这个诗人群还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不能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就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少年中国》的"非纯文学性"
  • 第二节"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特性:无形的群落与创作的先锋者
  • 第一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翻译与评介活动——先锋者姿态表现之一
  • 第一节 开放的眼界:中国思维与外国诗艺的交流与碰撞
  • 第二节 以法国象征主义为首的多种诗艺的引进
  • 第二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理论创作——先锋者姿态表现之二
  • 第一节 探索的思维:白话新诗理论的模拟与建构
  • 第二节 角度各异的"个人化"诗论的出场
  • 第三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创作——先锋者姿态表现之三
  • 第一节 前行的踪迹:接受与创新之中的新诗创作
  • 第二节 象征主义色彩的新诗和其他风格新诗的写作
  • 第四章 "少年中国诗人群"在白话新诗坛中的价值
  • 第一节 被忽略的先锋者的贡献
  • 第二节 中国象征诗派起源的再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诗诞生之初的荣耀与迷途——胡适白话新诗理论的再审视[J]. 星星 2017(20)
    • [2].朱湘对白话新诗的贡献[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3].白话新诗发展的民歌借鉴[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9)
    • [4].《新青年》与早期白话新诗[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5].为汉语白话新诗鼓掌——仍在路上[J]. 群文天地 2011(06)
    • [6].新名词、科学思维与白话新诗——以《天狗》为中心论郭沫若的白话诗学[J]. 南方文坛 2019(03)
    • [7].胡适与中国新诗[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9)
    • [8].白话新诗派的“自然音节”理论与实践[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 [9].《新潮》白话新诗创作的摸索和开拓[J]. 作家 2009(02)
    • [10].民国时期新诗讲义搜集整理与研究综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06)
    • [11].草创期中国新诗的“非诗化”倾向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2].试论汉语自由诗的节奏[J]. 文艺争鸣 2014(09)
    • [13].民间歌谣与五四新诗的现代性建构[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4].新发现的石评梅佚诗及其创作始末[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5].挣脱镣铐的呐喊——论鲁迅早期白话诗的突破性[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6(04)
    • [16].从“汶川诗歌”看新诗的状况和出路[J]. 长江学术 2008(04)
    • [17].“绘画美”诗论回望及近年来诗坛审丑化逆流批判——从“余秀华热”的白话新诗返祖病症说开去[J]. 文艺争鸣 2018(02)
    • [18].文言——现代新诗难以割舍的“情结”[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9].现代白话新诗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型——穆旦《诗八首》解析[J]. 名作欣赏 2010(02)
    • [20].丰富的痛苦和诗性的张力——论穆旦诗的品格[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1].近现代回族白话诗论略[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12)
    • [22].另类的写作——论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词书写[J]. 文教资料 2011(09)
    • [23].《续天路历程官话》中的诗歌翻译:现代白话新诗的先声[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6)
    • [24].挣不断的纽带——简论白话新诗对古代诗歌艺术的“破”与“立”[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08)
    • [25].新诗应该是自由诗[J]. 诗潮 2020(04)
    • [26].新旧兼容的文化选择——卢冀野新诗创作论[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8(02)
    • [27].浅谈现代诗歌的语言转型[J]. 青年文学家 2010(11)
    • [28].社会与时代的回应者——五四诗人朱自清[J]. 邢台学院学报 2011(04)
    • [29].白话为诗与新诗正统的确立[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30].略论吴宓与胡先驱肃诗学主张之异同[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03)

    标签:;  ;  ;  ;  

    历史的遗漏 ——“少年中国诗人群”的先锋者姿态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