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时期的廖承志与统战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亮[1](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尹立楠[2](2020)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及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南方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国统区重庆的秘密机关,代表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进行中共党组织工作。由于南方局所处的政治环境险恶,许多工作又都是秘密进行,致使这一时期和地区的统战工作具有很多特点,因此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南方局以统一战线工作为主,在贯彻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抗战大后方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创造性的执行了一系列统战工作,维护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争取了中间党派、其他各阶级和海外同胞的支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系统分析法,基于已有的史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拓展,本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中主要写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正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概况,介绍了南方局成立的背景、南方局的成立与发展以及南方局的历史使命与工作职能。第二部分论述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坚定维护国共合作政治局面、团结联络中间党派和对其他阶级和势力开展多维度统战工作。第三部分是在论述南方局统战工作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统战工作的特点。最后一部分从对当代的现实价值入手,在借鉴南方局成功统战工作的基础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统战工作提供启示。结语部分简要写了南方局统战经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对论文的总体进行了总结。
刘纯一[3](2019)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文中认为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将华侨华人问题视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侨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由之前的革命手段转变为政府行为,侨务政策也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及中国政府在外交策略的考虑着眼,做出了相应的历史性调整,国内以安置归侨侨眷工作为主,国外则将处理好与华侨住在国的关系摆在首位。“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领域遭遇重创,海内外广大侨胞因此蒙上一层深重的心理阴影,中国国家形象、国民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国内各领域逐步开展“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亦重新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进行确定,以“改正错误、重聚人心”为指导,更是对以往的政策失误进行了系统的纠偏,而恢复侨务工作、落实侨务政策也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毫无疑问,侨务政策的制定依据及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促成与之形成新团结、新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侨务工作作为中国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成为了中国总体发展布局的战略性工作,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得益于邓小平等中央高层的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一系列表态,为侨务工作冲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锢,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与遵循。其后,中国政府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重视侨务工作,根据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认识到几千万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作用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进而不断调整侨务工作的整体性思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资金、智力资源,调动国内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使侨务工作迅速打开新局面,并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侨务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中国侨务政策调整转变的历史进程,既有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压力,更多的是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是,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侨务政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内容进行考察,通过对过往政策历史的回溯,进而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侨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宏观背景,阐明这一时期中国侨务政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着重论述改革开放初期侨务政策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价值。从而深入挖掘侨务工作与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并从中分析阐明侨务政策规定内容及其在调整中和实践中的变动因素,继而试图从时代背景和形势发展中对这种变化予以合理的解释。笔者参考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注意理解把握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探讨中央在制定出台侨务政策时的现实考虑,以及地方在执行落实侨务政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三个维度探讨了改革开放后(1978-1992)侨务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思考侨务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为进一步改进侨务工作以使之更好地融入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提供参考意见。
朱凤强[4](2019)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6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南京局,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南京的代表机关,也是中共领导国统区部分省市及香港地区开展工作的指挥中心。南京局在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以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这一重要的历史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成立原因、历史作用等进行全面梳理。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的相关问题。一是考察其成立时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美苏对华政策,国民党在战后的政策及中共的应策。二是对其组织及其职能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组织分工、机构设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谈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内战危险,南京局遵循中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立即开展和平谈判。一是中原调停,缓解了中原局势,为中原军队突围赢得了时间;二是东北调停,主动让出长春,争得了六月休战的宝贵时间,实现短暂的和平,为军事上扭转局面赢得时间;三是谈判黄河归故,粉碎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阴谋;四是支持第三方面为和平而斡旋,虽然斡旋失败,但却加强和改善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与合作。第三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统战工作。随着各民主党派的纷纷成立,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竭力关照进步民主人士,并通过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部分军官做策反工作,成效显着。同时,中共团结各进步党派,谴责国民党的暴行,共同抵制非法“国大”的召开,拒不承认非法宪法,拒不参加改组政府,开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良好互动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绍南京局在第二条战线开辟过程的作用。南京局为第二条战线的酝酿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了“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如“六二三”运动、反美抗暴运动等;二是发动工人进行经济与政治斗争,并支援学生爱国运动;三是领导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各地根据不同情况,隐蔽精干,等待时机;有组织地开展反“清剿”运动和反“三征”斗争;随着局势的发展,有规模地发动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第一条战线。第五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宣传工作。南京局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在国统区大力宣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主张,为此,南京局高度重视,一是形成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办报纸、建立新华社分社等;二是坚持正确的宣传政策,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共求和平反内战的政策,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反击国民党的诋毁,同时,注重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水平;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影响。在加强国内宣传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接见国外朋友和记者,联系国际团体及国际会议,主动阐述中共的政策,争取国际民主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以及经验与特点。根据前五章的研究,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总结其经验及特点,阐释美苏调整对华政策,南京局对和平的最后努力及南京局使命的结束。
魏琼[5](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华侨统战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华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始终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延安时期,为支持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尤其是将海内外华侨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当中,为尽快赢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增添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延安时期,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依据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华侨统战政策和方针,一是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华侨工作,肯定华侨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注重加强华侨的团结与宣传工作;三是充分保障华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切实利益;四是在经济上极力争取华侨对中共的支持和帮助。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切实落实华侨统战政策,不仅积极开展华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华侨的政治觉悟和各项技能,而且成立了华侨组织与机构,作为团结海内外华侨的纽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引导华侨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经济生产、医药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建设。特别是邀请爱国华侨领袖访问延安,是中共华侨统战工作的重大突破。总而言之,延安时期中共的华侨统战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一方面促进了陕甘宁边区事业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援助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进程,增强了中共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侨务人才和骨干,为新中国的侨务工作储备了优秀干部,积累了宝贵经验。
陈喆[6](2019)在《香港进步报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1936-1949)》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两大历史时期,形成以中日、国共对峙为主的两大舆论战场。由于战争与政治封锁的原因,知识分子被迫从内地迁徙至香港继续舆论宣传事业,香港进步报刊在那个时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香港进步报刊舆论引导策略,以代表四种不同阵营的香港进步报刊为案例——《华商报》、《光明报》、《生活日报》、《大公报》;通过对史料的爬梳,“香港进步报刊如何在复杂政治舆论环境中采取何种舆论引导策略,以争取到最广泛的支持与认同”将是本文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研究发现,进步报刊自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地区实现了极大的发展。“抗日救亡宣传”和“反对国共内战”两大主题也成为当时香港进步报刊的宣传重点。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中国的阶级矛盾逐渐抬头,国共两党矛盾升温,关系空前紧张。“反对内战”成为当下重要议题。中间力量成为国共两党的重点争取对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于1948年完全倒向共产党这一边。基于此历史背景,四份代表性报刊分别立足于该报所持的政治主张,拥有各不相同的、可发展的办报条件与办报目标。本文对舆论引导策略的探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西方宣传整体性策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三种舆论引导策略,分别为“重复宣传与宣扬胜利”、“树立敌我对立的双向典型”、“利用灰色宣传”;第二部分,笔者将不同类型的舆论引导策略归因于读者群体的差异,结合地理与政治距离上的由近自远,将读者群体分为“广大公民群众”、“以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为代表的中间力量”、“海外华侨”、“国际社会”共四种类型进行舆论策略上的分析。最后,本文将以“发行量影响”、“读者影响”、“中立媒体影响”、“政局影响”四个方面探讨香港进步报刊的宣传影响。
叶炜[7](2018)在《中国对海外华侨观光统战研究(1949-1966)》文中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华侨华人历来是其重要的团结、争取对象。1949年之后,中国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和接待华侨回国观光,期望以此扩大新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反击、破除西方阵营对华的妖魔化、负面宣传,增进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和了解,争取海外华社对新中国的支持。同期,台湾当局也在采取同样的做法与大陆争夺侨心。组织和接待华侨回国观光团是新中国侨务政策的重要实践,也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统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新中国组织华侨回国观光团作为研究对象和重点,在冷战氛围、国共对峙和华社分裂的背景下,重点考察中共对华侨观光统战的政策内容与目标,详细梳理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过程、类型、构成以及活动内容等,分析、评估其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影响,并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泰国和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为比较对象,探索华侨回国观光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时至今日,各类面向海外华人的文化夏令营、文化之旅以及各种侨团大会、回国参访等,实际是早期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延伸和升级,并且形势更加多样。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对华侨观光统战的研究,总结新中国对华侨统战政策的得失与经验,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围绕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统战、各类回国参访活动提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借鉴,特别是可以平衡台湾当局的类似做法,以更有效地争取侨心与培育侨务资源。
牟文鹏[8](2018)在《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7年12月成立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是抗战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的代表机关,也是党领导南部中国各省区开展工作的指挥中心。无论在党的发展史上,还是民族抗战史上,长江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这一党的历史上的重要组织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它成立原因、时代背景、历史功绩、史实疑问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研究抗战初期长江局成立的相关问题。一是从日军准备“一举而占领中国”、“救亡运动中心将转移至武汉”、国民党“政治解决中共”、共产党准备“联蒋”等方面研究了长江局成立的历史背景;二是从中共洛川会议的“走向全国战略”、中共长江沿岸委员会的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会议”考察了长江局的成立的逻辑和过程;三是梳理了长江局成立后的组织设置。第二章研究长江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长江局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创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与国民党围绕“共同纲领”、“合作方式”、“改组政府机构”等问题开展谈判,巩固国共合作;二是争取“一切可能的革命友军”,与国民党上层、地方实力派、各民主党派搞好关系,加强统战工作;三是开辟海外统战工作,广泛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对华友好组织、反法西斯国家和机构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第三章研究长江局在南方各省的组织工作。长江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共由“一隅走向全国”,改变党组织限于陕甘宁等狭小革命根据地的状况,成为真正意义上“全国性有影响力的党”。长江局成立后,即着手整理、恢复和建立南方各省党的组织,并通过组织建设,对地方党组织进行指导和巡视,对地方干部进行训练和教育。1938年,在中共中央提出“组织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后,长江局积极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从而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根本改变了南方各省党的组织状况,为以后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第四章研究了长江局的军事工作。长江局成立后,经与国民党多次谈判,对南方的军事力量进行整合,组编了新四军。新四军的成立,构成了南方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的基础。此后,在长江局领导下,新四军经过整训,东进华中地区,开辟了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根据地。与此同时,在长江局统一指挥下,南方各省军事力量,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有力配合。第五章研究了长江局的群众工作。长江局之所以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一定程度要归功于它出色的群众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导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团体;二是对群众运动进行动员和宣传,如构建以报刊为核心的宣传网,推广抗战文艺事业的进步等;三是开展群众性救亡运动,如领导工人、青年、妇女等群体开展救亡运动,领导了“七七周年”纪念与献金运动。结语主要对一些史实进行辨疑。根据前五章对长江局历史的研究,使之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解答水到渠成。笔者客观论述了长江局工作的功过得失,分析了王明右倾错误对长江局工作的影响,及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与长江局使命的结束。
杨新新[9](2018)在《在“统战”与“敌后游击”间徘徊:中共东江抗日武装的建立及发展(1938—1943)》文中研究表明华南抗战前后,由于未掌握正式军事武装,加之需要利用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的统战关系,加紧组织的恢复与重建,这导致一段时期内,中共广东党内部"重统战工作,轻武装斗争"等倾向始终存在,以致东江等地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武装的建立与初期的发展,充满了反复与挫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国共两党在广东关系公开破裂。中共广东地方党最终放弃了此前统战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幻想",彻底走上了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武装游击斗争之路。此后,东江等地的中共抗日游击武装,遂打开了新局面,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谢涛[10](2015)在《抗战时期周恩来与海外统战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广大海外爱国华侨和港澳爱国同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抗战时期,中共十分重视对这一群体的统战工作。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的负责人,周恩来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共的统一战线思想,而且直接领导长江局、南方局、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八路军广州办事处等机构,在中共海外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开展了扩大抗日宣传、联系爱国侨领、号召华人华侨捐款、动员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抢占文化阵地、搜集情报信息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海外统战工作。
二、抗战时期的廖承志与统战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战时期的廖承志与统战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南方局的研究 |
2.关于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研究 |
3.关于南方局历史地位与贡献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概况 |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的背景 |
1.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为南方局产生提供契机 |
2.长江局发展历程为南方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成立与发展 |
1.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成立 |
2.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发展 |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使命与工作职能 |
1.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使命 |
2.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职能 |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坚定维护国共合作政治局面 |
1.联络配合与国民党的军事工作 |
2.抵制国民党溶共计划 |
3.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
(二)团结联络中间党派 |
1.支持中间党派建立政党 |
2.善意批评建议中间党派 |
3.关怀帮助中间党派 |
(三)对其他阶级和势力开展多维度统战工作 |
1.开展工商界统战工作 |
2.开展地方实力派统战工作 |
3.开展海外侨胞统战工作 |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 |
(一)公开合法统战与秘密隐蔽统战相结合 |
1.妇委统战领域 |
2.军事统战领域 |
3.外事统战领域 |
(二)积极争做各阶级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
1.争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
2.争做民族资本家的统战工作 |
3.争做海外侨领的统战工作 |
(三)统战手段方法灵活多样 |
1.“文字”与“文艺”相结合的灵活宣传方式 |
2.灵活运用不同矛盾团结统战对象 |
3.实行“三勤、三化”灵活统战方式 |
四、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的启示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坚持和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
2.坚持与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二)高举统一战线爱国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新时代充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重要地位 |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 |
(三)加强新时代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
1.统战干部应加强历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
2.统战干部应坚持群众路线,广交朋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旨趣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说明 |
(一) 时间跨度选取 |
(二) 中国侨务政策 |
1. 政策对象 |
2. 政策内容 |
三、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 研究现状 |
1. 系统全面的梳理侨务政策体系及思想理论 |
2. 某一领域侨务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演进情况 |
3. 关于各类具体侨务政策的执行情形的研究 |
4. 落实侨务政策对地方发展变迁影响的研究 |
(二) 理论背景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1. 历史文献分析法 |
2. 社会史研究方法 |
3. 口述史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之前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之前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报效 |
二、成立运行侨务工作机构组织 |
三、土地改革中考虑侨胞特殊性 |
四、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
五、鼓励侨胞兴学捐赠 |
六、妥善安置归国华侨 |
七、辅导华侨回国投资 |
八、大力保护争取侨汇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政策遭冲击破坏 |
一、海外侨务工作被否定 |
二、侨务机构组织被撤销 |
三、归侨侨眷被歧视迫害 |
四、侨捐侨资工作的倒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后侨务政策的恢复调整 |
第一节 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 |
一、驳斥“海外关系复杂论” |
二、“建庙”与“请菩萨” |
第二节 侨务政策内容的调整 |
一、侨务政策的关涉范围更为全面细致 |
二、侨务政策的重心更加倾向经济工作 |
第三节 国内侨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一、国内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
二、全面恢复归侨侨眷的政治权利 |
三、保障归侨侨眷的合法经济权益 |
四、鼓励归侨侨眷同海外正常联系 |
五、推进华侨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
第四节 国外侨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一、国外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
二、积极保护保障华侨的正当权益 |
三、发扬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传统 |
四、促进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
五、鼓励华侨自愿加入住在国国籍 |
六、教育华侨遵守尊重当地法律习俗 |
七、协助华侨华人发挥“桥梁”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侨务政策执行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 |
第一节 侨务政策落实带来的社会关系调整 |
一、落实政策的“不得刁难” |
二、适当照顾是否“开后门” |
三、“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
第二节 广东福建落实侨房退还的社会影响 |
一、侨房退还问题的历史成因 |
二、侨房退还政策执行的难度 |
三、侨房退还工作的显着成效 |
第三节 一桩纠结的侨房退还案的政策因由 |
一、政策“鼓励”下的申诉 |
二、政策执行上的“无奈” |
三、久拖未决中的“困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挥侨务政策优势与助推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发挥“侨”的作用来搞活经济 |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
二、“门路要多一点” |
三、“不要丧失机遇” |
第二节 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侨”企 |
一、举足轻重的侨资企业 |
二、蓬勃兴起的侨属企业 |
三、紧跟政策的自办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侨界的政治参与程度及其影响效度 |
第一节 侨界与统一战线工作 |
一、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颇有渊源 |
二、侨界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构成 |
三、侨胞积极推进祖(籍)国的统一大业 |
第二节 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 |
一、正视侨务工作的外交特性 |
二、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改善 |
三、华侨华人的影响日益增强 |
第三节 侨界参政议政的选择 |
一、政治环境的认知差异 |
二、制度机制的有效保障 |
三、文化情感的认同归属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成立 |
第一节 南京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
一、战后苏联对华政策 |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
三、国民党的对共政策 |
四、中共的应因之策 |
第二节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系统 |
一、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机构 |
二、中共中央南京局下属各级党组织 |
第二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南京谈判 |
第一节 中原解围:“应先解决中原问题” |
一、中原内战“一触即发” |
二、视察宣化店 |
三、缓解中原危局 |
四、营救转移突围人员 |
第二节 东北停战谈判 |
一、东北内战问题之由来 |
二、让出长春换和平 |
三、力促六月休战谈判 |
四、再次作出重大让步 |
第三节 谈判黄河归故 |
一、历史复杂的黄河归故 |
二、“先修故道再堵决口” |
三、谈判善后救济 |
第四节 支持第三方面奔走和谈 |
一、从五人直接会谈到五人小组会谈 |
二、为了教育人民 |
三、愤责折衷方案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统战工作 |
第一节 “千百颗子弹打在一个标的上” |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
二、“对进步朋友应多加关注” |
三、“为奔走和平之举” |
第二节 “至诚至勇反内战” |
一、下关:“你们的血不会是白流的” |
二、昆明:“暗杀枪声已洞穿一切政治欺骗” |
三、成都:“为民主必须反特务” |
第三节 “再接再厉争民主” |
一、共同抵制伪“国大” |
二、拒不承认伪“宪法” |
三、“绝不参加一党独裁之政府” |
第四节 “造成最广泛的阵容” |
一、“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系统工作” |
二、争取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 |
第四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
第一节 “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
一、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学生的政策 |
二、领导上海学生游行 |
三、抗议美军暴行 |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
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人的状况 |
二、领导工人经济斗争 |
三、领导工人政治斗争 |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民变运动 |
一、蓄势:“保存力量,隐蔽待机” |
二、反抗:反“清剿”反“三征” |
三、角力:“实行小搞,准备大搞” |
第五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宣传工作 |
第一节 “活泼多样的宣传形式” |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
二、“办报就是打政治仗” |
三、建立新华社南京分社 |
第二节 贯彻党的宣传方针 |
一、宣传要赢得人心 |
二、以真实批驳谣言 |
三、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宣传“也要讲究统战政策” |
一、争取中立报纸 |
二、统战记者工作 |
三、海外沟通与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华侨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华侨统战工作开展的历史背景 |
2.1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内外形势 |
2.1.1 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 |
2.1.2 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 |
2.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2.3 陕甘宁边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开展 |
2.4 争取抗战胜利需要华侨的援助和配合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华侨统战政策 |
3.1 高度重视华侨的地位与作用 |
3.1.1 明确华侨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
3.1.2 充分肯定华侨的重要作用 |
3.2 注重加强华侨的团结与宣传工作 |
3.2.1 团结华侨积极加入统一战线 |
3.2.2 加强对海外华侨的抗日宣传 |
3.3 充分保障华侨的各项权益 |
3.3.1 保障华侨的物质生活利益 |
3.3.2 保障华侨参政议政的权利 |
3.4 争取华侨到边区投资设厂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华侨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 |
4.1 开展华侨教育培训工作 |
4.2 成立华侨机构和组织 |
4.2.1 成立侨务工作机构 |
4.2.2 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 |
4.3 引导华侨参与边区各项建设工作 |
4.3.1 参与边区经济建设 |
4.3.2 参与边区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工作 |
4.4 邀请爱国华侨领袖访问延安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华侨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 |
5.1 华侨统战工作具有特殊的战略性 |
5.2 华侨统战工作具有鲜明的战时性 |
5.3 华侨统战工作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中共华侨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 |
6.1 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 |
6.2 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和影响 |
6.3 培养了大量侨务人才 |
6.4 为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香港进步报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193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陆港”冲突下的香港新闻史学研究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 |
二、研究内容:香港进步报刊与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舆论引导的概念界定 |
(三)研究框架 |
三、文献综述 |
(一)宣传学研究 |
(二)香港报刊新闻史研究 |
(三)其他参考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香港进步报刊统战宣传的背景、目标与条件 |
一、香港进步报刊统战宣传的背景 |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的历史背景(1936-1945) |
(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期的历史背景(1945-1949) |
二、香港进步报刊统战宣传的目标 |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下的宣传目标 |
(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期下的宣传目标 |
三、香港进步报刊统战宣传的条件 |
(一)政治条件:南方局的统战政策 |
(二)经济条件:股份制、企业化管理与救报运动 |
(三)文化条件:文人论政的报刊实践 |
(四)技术条件:创办印务公司与多种对外运输途径 |
第三章 香港进步报刊的舆论引导策略与其动机分析 |
一、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
(一)战时报刊的整体性策略——从拉斯韦尔的战时宣传理论出发 |
(二)国共舆论战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策略——以读者群体划分策略类型 |
二、国共舆论战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策略动机分析 |
(一)积极应对日伪政府、国民党舆论封锁战术 |
(二)最大程度争取抗战力量 |
第四章 香港进步报刊舆论引导策略的传播影响分析 |
一、报刊发行量:订阅数量的增加 |
二、读者行为影响:爱国主义运动的发起与政治立场的转变 |
(一)对海外华侨的影响:从爱国赈灾行动到政治立场的转变 |
(二)获得民众支持:内地与香港的救国运动 |
三、对中间力量的影响:以《大公报》内的民主人士为例 |
四、对时局的影响:中共舆论战场中的优劣形势转换 |
(一)中共积极应对国共舆论战场 |
(二)中共打开对外宣传出口 |
(三)从“李闻案”看国共舆论战场优劣转换 |
(四)“脱蒋”运动的展开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对海外华侨观光统战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价值 |
二、当前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国共两党对华侨的统战政策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国共对华侨的统战政策 |
第二节 冷战背景下国共对海外华侨的争夺 |
第三节 新中国对华侨的统战政策 |
第二章 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具体实践 |
第一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办法 |
第二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构成和类型 |
第三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活动内容 |
第三章 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影响 |
第一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对国内的影响 |
第二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对华社的影响 |
第三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对台湾侨务政策的影响 |
第四章 泰国与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比较 |
第一节 泰国与印尼华侨社会的概况 |
第二节 泰国、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差异及原因 |
第三节 华侨回国观光团对泰国、印尼华社的影响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成立 |
第一节 长江局缘起的历史背景 |
一、日军准备“一举而占领中国全土” |
二、“救亡运动中心将转移至武汉” |
三、国民党政策转向:“政治解决中共”、“军事抵抗日本” |
四、中国共产党:“反蒋”、“逼蒋”与“联蒋” |
第二节 中共中央长江局的组建 |
一、“走向全国战略”:中共长江沿岸委员会的设立 |
二、“十二月会议”:长江局的正式成立 |
三、中共中央长江局的组织机构 |
第二章 中共中央长江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一节 合作谈判:“两党关系须调整” |
一、两种目的诉求下的“共同纲领”之争 |
二、“消溶”与反“消溶”的“大党”方案 |
三、“促进民主权利”下的“国民参政会” |
第二节 凝聚力量:要争取“一切可能的革命友军” |
一、对国民党上层“多走动、多交往” |
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统一体” |
三、要顾及“‘中间势力’的情感和态度” |
第三节 力争外援:统一战线“不能忽略了国际因素” |
一、争取国际社会“给中国以足够帮助” |
二、掀起“海外同胞救国高潮” |
三、“保卫中国同盟”等海外救亡侨团的建立 |
第三章 中共中央长江局与南方各省的组织工作 |
第一节 “南方各地更要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 |
一、着手恢复和建立省级党组织 |
二、健全省委机构,“发展省以下各级党组织” |
三、对东南分局领导的省区进行指导 |
第二节 注重“提高党组织的质量” |
一、创办“训练青年的机关” |
二、加强对各级地方组织的“巡视、审查、指导” |
三、争取陈独秀转变、反对张国焘叛变 |
第三节 南方各省“党的组织有了根本变化” |
一、“宜速派有能力干部前来相助” |
二、各地“猛烈发展党组织” |
三、南方地区实现“组织大发展” |
第四章 中共中央长江局与南中国的军事工作 |
第一节 新四军的成立与建设 |
一、“下山”: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 |
二、南方军事力量的整合:新四军的成立 |
三、“后勤”:新四军后方机构的组建 |
四、整训:“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 |
第二节 “应拿一切力量到抗日前线上去” |
一、东进华中:“把敌人后方变为前线” |
二、反“清乡”、“扫荡”下的根据地建设 |
三、“战区与敌后”工作的结合 |
第三节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协助与配合 |
一、“以游击战在战略上配合正规军” |
二、对武汉抗战的献策与协助 |
第五章 中共中央长江局与群众救亡运动 |
第一节 “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与组织者” |
一、“工、青、妇委”、“第三厅”等机构的设立 |
二、组建“青救”、“青记”等新团体 |
三、改进“民先”、“全国学联”等团体的领导 |
第二节 “唤起每个老百姓的抗战意识” |
一、“造就宣传抗战的热烈氛围” |
二、发挥报刊“抗日舆论工具和号角”的作用 |
第三节 “努力促成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
一、工人、青年、妇女救亡活动的发动 |
二、民族团体和华人华侨的斗争 |
三、“尤须取决民力”的抗日献金运动 |
结语 |
一、关于长江局工作的得失 |
二、王明右倾错误的纠正与长江局使命结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在“统战”与“敌后游击”间徘徊:中共东江抗日武装的建立及发展(1938—1943)(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战地方”与华南抗战前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抗日武装工作”策略 |
二、重“统战”倾向影响下中共东江抗日游击武装的初建及其“反复” |
三、“东移”受挫与中共东江抗日军事武装策略的部分调整 |
四、香港沦陷、广东国共关系公开破裂与中共东江游击武装的大发展 |
五、结语 |
(10)抗战时期周恩来与海外统战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丰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指导海外统战工作 |
二、领导海外抗日宣传工作为海外统战工作营造舆论氛围 |
三、加强与爱国侨领交往巩固海外抗日统一战线 |
四、领导中国共产党驻国统区及海外机构推动海外华人华侨抗日救亡活动 |
四、抗战时期的廖承志与统战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2]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及启示研究[D]. 尹立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D]. 刘纯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5)
- [4]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D]. 朱凤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华侨统战工作研究[D]. 魏琼. 西北大学, 2019(01)
- [6]香港进步报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1936-1949)[D]. 陈喆. 广州大学, 2019(01)
- [7]中国对海外华侨观光统战研究(1949-1966)[D]. 叶炜. 厦门大学, 2018(07)
- [8]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研究[D]. 牟文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在“统战”与“敌后游击”间徘徊:中共东江抗日武装的建立及发展(1938—1943)[J]. 杨新新.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2)
- [10]抗战时期周恩来与海外统战工作[J]. 谢涛.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