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口分布的变动反映了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区域内部经济、社会、产业等各种要素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因此,人口的空间再分配过程及其空间形态,是研究区域内部空间重构的一个重要方面。黄河流域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流域区域,从时空角度研究黄河流域的人口空间分异,揭示影响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的因素和作用方式,可以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优化黄河流域人口空间结构,协调流域内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以往关于黄河流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面。本文则从流域人口空间分异出发,对黄河流域人口系统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的现状和分异过程,以及影响人口空间分异的机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黄河流域人口分布非均衡现象明显,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50%的土地上。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偏离空间几何重心,且有进一步向东偏离的趋势。人口分布存在比较严重的人口——土地偏置现象。人口集中指数在19902005年降低了0.01,整体上偏置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和。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沿河道、沿交通干线分布,重心偏东的特征,区段差异明显。从人口密度考察,流域内人口分布呈现出“一区两轴”的分布特点。“一区”指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它是整个流域的人口核心区,而“两轴”分别指中游地区沿渭河河谷——汾河河谷分布的南部人口密集轴,以及沿京包——包兰线分布的北部人口密集轴。从区段间的差异看,中游和上游地区人口相对稀疏,是流域的人口外围和边缘区。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呈现出“点轴圈”的空间结构模式。流域下游地区的济南、郑州等发达城市是整个流域的人口分布核心,在上游和中游地区有兰州、包头、太原、西安等资源型城市或区域政治中心为二级核心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渭河、汾河以及主要的铁路干线都是黄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轴线。在密集程度较高的核心周围存在集聚和扩散机制作用下的圈层状网络结构。整个流域的人口分布沿黄河河道由下游往上,人口密集程度呈梯度递减的特征。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与各子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很强的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自然基底条件是各区段人口分异的基础性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人口空间分异的引致性机制。交通区位是区域的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标志,强化了人口的沿河道分布并加大了区段间的差异。空间相互作用代表了区域是处于或者邻近于高水平集聚还是低水平集聚。所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大了区域间人口分布的差异,在空间上则表现出加强人口分布的区段差异和进一步加强了核心-边缘结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汉末年淮河流域人口问题初探[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 [2].淮河流域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3].贵州乌江流域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4].北京市城市化对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J].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2)
- [5].清水江流域教育文化[J]. 教育文化论坛 2013(03)
- [6].保卫母亲河[J].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09(01)
- [7].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环境变迁及其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7)
- [8].关于河南省淮河流域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