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批评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话语系统,它无论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乃至是世界文学理论史上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孤本。它不但没有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汲取多少理论营养,并且在文革后的新时期迅速遭到摒弃和反拨。而如果以1956年作为一条分割线的话,十七年的文学批评又被分成了两段相互承接却又有所不同的两个阶段。1956年到1965年的文学批评,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学批评的开端,敌我矛盾被人民内部矛盾所取代,知识分子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历了建国后大规模思想改造后的中国知识分子,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契机,随之一批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应运而生,它们被理论界称之为“干预现实”的文学思潮。而这在十七年时期难得的宽松氛围没有持续多久,“斗争”的主题又一次支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一方面是大肆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一方面是对暴露社会主义缺点的反动作家的毫不妥协的斗争。本文就旨在以十七年时期最权威、最主流的文艺期刊《文艺报》为镜像,拮取在这一时期的期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斗争”、“双百方针”、“歌颂与暴露”、“集体写作”、“干预生活”,以它们为中心,展现1956——1965年的文学批评生态,以它们为主线,提纲挈领的串起这一时期文论的发展脉络,总结政治—文学型文论话语规律,以达到完善和补充十七年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