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麻杏石甘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哮喘病(ASTHMA)是一种表现为反复发作气道变应性炎症所导致的气道反应性增高阻塞(AIRWAY OBSTRUCTION)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病时气道广泛性缩窄而造成的呼吸困难急促、胸闷、咳嗽、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兼有哮鸣音。 哮喘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全世界约有1亿以上的患者。近年来,虽然有关哮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很多,相关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和分子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世界各国对于哮喘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有较大的突破。然而许多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同时显示,有关哮喘病(成人哮喘和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哮喘的病理机制复杂,迄今仍未十分明确,治疗也缺乏稳定有效的手段。因此,从中医角度对哮喘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作一理论性总结和探讨,并结合中药及针刺对于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在系统整理哮喘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哮喘病因病机特点,对麻杏石甘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哮喘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疗效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加深对于哮喘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哮喘病的中医针灸新的治疗手段和模式。 本课题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对《内经》至清末的哮喘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从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施治、针灸疗法等方面阐述了其历史沿革;其次结合原文对于《伤寒论》中喘证的病机特点、治则、用药特点和辨证施治等方面的认识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哮喘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对麻杏石甘汤加味和针刺治疗哮喘的中医理论机制进行了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Abbreviation
  • 综述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因病机研究
  • 1.痰瘀互结,潜伏于肺
  • 2.本虚标实,以虚为主
  • 2.1 肾虚为本,肺实为标
  • 2.2 肾两虚
  • 3.风盛痰结,气道阻塞
  • 4.气机失调,肺失宣肃
  • 二、中医临床治疗哮喘的现代医学机理研究
  • 1.抗气道炎症
  • 2.降低气道反应性
  • 3.抗过敏
  • 4.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 三、中医治疗哮喘方法的基础研究
  • 1.补肾法治疗哮喘机制研究
  • 2.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机制研究
  • 3.其他试验
  • 四、辨证论治研究
  • 五、专方专药研究
  • 1.痰瘀互结论治
  • 2.从肺或肺肾论治
  • 3.从肺脾论治
  • 4.从风论治
  • 5.从肝肺论治
  • 六、针灸治疗哮喘病研究
  • 1.哮喘病针灸治疗临床进展
  • 1.1 针刺疗法
  • 1.2 灸法
  • 1.3 穴位注射
  • 2.针灸治疗哮喘实验研究进展
  • 2.1 针灸对肺功能的影响
  • 2.2 针灸对哮喘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针灸对哮喘患者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4 针灸对哮喘免疫学方面的影响
  • 七、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哮喘的古代文献研究
  • 1、对哮喘病名、病位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位
  • 2.关于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哮喘的类证鉴别
  • 4.关于哮喘的辨证论治
  • 4.1 辨证要点
  • 4.2 治疗原则
  • 4.3 辨证分型研究
  • 5.关于哮喘的针灸治疗方法
  • 二、《伤寒论》中喘的证治规律研究
  • 1.喘证的病机特点
  • 2.喘证的治则和用药特点
  • 3.辩证分型论治
  • 3.1 喘证
  • 3.2 喘脱证
  • 三、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哮喘机制的探讨
  • 1.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与中医哮喘的关系
  • 2.哮喘的病因病机特点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麻杏石甘汤加味的功用分析
  • 3.1 清泻肺热
  • 3.2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 3.3 调理脾胃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诊断标准
  • 1.现代医学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二、疗效判断标准
  • 1.症状,体征判断标准及积分方法:
  • 1.1 喘息
  • 1.2 咳嗽
  • 1.3 胸闷
  • 1.4 痰量改变
  • 1.5 哮鸣音
  • 2.近期综合疗效判断标准
  • 2.1 体征变化
  • 2.2 肺功能(治疗前后)
  • 2.3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含量测定
  • 三、研究方法
  • 1.病例纳入标准
  • 2.本课题研究之附加及参考条件
  • 3.排除病例
  • 4.临床研究方法
  • 4.1 临床中药复方药物的来源与制备
  • 4.2 临床资料
  • 4.3 临床治疗方法
  • 4.4 数据处理方法
  • 5.临床疗效观察与之治疗结果
  • 5.1 体征变化
  • 5.2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 5.3 血清IgE治疗前后变化
  • 5.4 三组疗效比较
  • 5.5 不同种族观察组疗效比较
  • 讨论
  • 一、课题的选择与意义
  • 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 三、临床病例选择以及疗效标准的探讨
  • 1 病例选择方面
  • 2 疗效标准方面
  • 四、临床各组疗效分析
  • 1 对临床症状的疗效
  • 2 对肺功能的影响
  • 3 对IgE的影响
  • 4 三组综合疗效比较
  • 5 不同种族之间疗效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伤寒论》中喘证从太阳、阳明论治探析[J]. 国医论坛 2020(01)
    • [2].《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治法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03)
    • [3].《伤寒论》英译本的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03)
    • [4].宋本《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397法”考辨[J]. 国医论坛 2020(02)
    • [5].《伤寒论》方药剂量歌诀[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6].《伤寒论》英译本概述与简评[J].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7].宋本《伤寒论》学术小史[J].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8].《伤寒论》阳明病范畴探讨[J]. 国医论坛 2020(04)
    • [9].民国时期《伤寒论》“非杀菌法抗感染”研究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7)
    • [10].基于升降理论对《伤寒论》的探究[J]. 国医论坛 2020(05)
    • [11].读《伤寒论》浅析现代医患矛盾的解决[J]. 中国医学人文 2018(02)
    • [12].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4)
    • [13].陈焕堂《伤寒论归真》的学术观点与价值[J]. 中医文献杂志 2018(04)
    • [14].论《伤寒论》科研[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 [15].浅议《伤寒论》阴阳观[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2)
    • [16].试述《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2)
    • [17].《伤寒论》中大枣应用的象数思维[J]. 国医论坛 2017(01)
    • [18].《伤寒论》对中药发明专利挖掘的指导意义[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2)
    • [19].从口渴辨治看《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J]. 环球中医药 2017(02)
    • [20].中西医结合探讨《伤寒论》、《内经》六经[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6)
    • [21].揭开《伤寒论》的“黑箱”[J]. 中医研究 2017(02)
    • [22].从黄芩汤的演变看《伤寒论》的编写原则[J]. 河南中医 2016(12)
    • [23].浅析《伤寒论》血证的辩证意义[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16)
    • [24].《伤寒论》第176条评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4)
    • [25].《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探讨[J]. 国医论坛 2017(02)
    • [26].浅议《伤寒论》中发热辨证[J]. 光明中医 2017(07)
    • [27].基于诠释学循环的《伤寒论》桂枝汤“发汗”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7(05)
    • [28].《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2)
    • [29].《伤寒论》治呕方药统计[J]. 河南中医 2017(07)
    • [30].浅谈《伤寒论》第176条[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9)

    标签:;  ;  ;  ;  ;  ;  ;  

    麻杏石甘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